统编版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及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633213 上传时间:2024-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及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统编版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及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统编版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及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及案例分析【1】答题技巧1、教师指导学生解题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时空定位。依据材料,调动所学,把试题考查的史实放在特定时空下去分析、解读。二是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理解材料的观点,正确解读题干的深意。三是理解重大史实间的联系性,能够正确描述史实间的关系。四是论从史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五是认真审题,看是根据材料归纳还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六是要点化表述,分角度、分层次、分要点答出正确结论。指导学生答案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标清序号、书写用语规范,在平时教学和备考复习中,要一一细化每个知识点内容关键词、核心知识的准确表述。答题要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对于历史核

2、心概念、专有名词,建议专门归纳总结,加强书写训练,避免错别字和不科学表述的出现。2、中考常见的四大设问类别及答题思路(1)变化类:设问用语:“变化(趋势、发展)”。答题一般句式为:“越来越”“逐渐”“持续(稳步)”“变得更”“从到”“从变为/变成”“由到”等。(2)原因、背景类: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设问均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思考。(3)特点、特征类: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特点(特征)、时代特点(特征) 、共同特点(特征)、不同特点(特征)。本质上此类题目属于归纳概括类。思路:带着设问逐句阅读材料,给材料分层,相同意思的

3、句子为一层,即合并同类项。按每一层概括特点。(4)意义、作用、影响类:一般回答句式:促进推动提高强化阻碍形成创立加速维护壮大打破.了.”“有利于(有助于).”“不利于. ”“对.产生消极积极影响”“为.提供经验教训借鉴”【2】案例分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图7 西汉丝绸之路路线图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产地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材料三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

4、,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最后一次航行,船队正在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4分)(4)张骞、郑和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你更赞赏哪一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参考答

5、案】(1)长安;南海。(2)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支持。(4)示例:人物:郑和。理由: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不畏艰险,鞠躬尽瘁,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交流。【解析】(1)认真观察图片很容易得出答案。(2)据材料中的物品流动、宗教的传播,联系所学即可概括出作用。(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社会安定,国力雄厚;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统治者的支持等。注意问题关键词“客观条件”,郑和卓越的组织能力、坚强的毅力等属于主观条件。(4)切忌围绕一个方面大篇幅展开,要点要全面简洁,思路应开阔。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6、求。(11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注: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

7、(5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2分)【参考答案】(1)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作用:灌溉;防洪。(2)河段名称:江南河、邗沟、通济渠。特点: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贯通南北水系。(3)共同点: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可有概括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是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根据材料一的“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

8、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可以概括出都江堰的作用是灌溉和防洪。(2)根据材料二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的四段名称和起止点,可以概括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依次是: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根据材料二的“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开凿的特点是: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进行开凿;贯通了南北水系。(3)根据材料一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和材料二的“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可以概括出隋朝大运河和都江堰的共同点是:利用自然条件修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4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部分)名称简况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办于上海。它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由外国人负责全部工程事务和制炮装炮福州船政局1866年创办,曾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共建造大小船只34艘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材料二 1961年,党中央做出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经各方努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显示出中国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和制造大型火箭的技能,体现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摘编自杨照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内幕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

10、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并概括表所示军事工业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3)与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相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军事工业建设成果显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参考答案】(1)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特点:采用机器生产;技术力量依赖外国;分布在沿海地区;取得一定成效。(2)开创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科技发展达到新高度;中国的宇宙开发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3)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力更生。【解析】(1)依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分析

11、可知,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火工厂。依据所学可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特点有:采用机器生产;技术力量依赖外国;分布在沿海地区;取得一定成效。(2)依据材料二信息“1961年,党中央做出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经各方努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显示出中国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和制造大型火箭的技能,体现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分析概括可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是开创了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中

12、国科技发展达到新高度;中国的宇宙开发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了贡献。(3)依据所学可知,与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相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军事工业建设成果显著。其原因是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自力更生。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 ,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但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依然存在。进入70年代,农业增长率滑坡。19711975 年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仅为0.8%,1976-1980年为1.9%。苏联农业落

13、后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部分),见图6、表3。(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4分)(3)与苏联农业改革相比,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参考答案】(1)趋势: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滑坡。根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弊端。(2)新变化: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作物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比重上

14、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明显提高)。(3)原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党的农村政策措施符合实际;人民公社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突破;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农民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等。【解析】(1)根据材料一“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达4.2%,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但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依然存在。进入70年代,农业增长率滑坡。19711975 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仅为0.8%,1976-1980年为1.9%,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结合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是农业总

15、产值年增长率滑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图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有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作物业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比重上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等。(3)与苏联农业改革相比,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由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党的农村政策措施符合实际;人民公社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突破;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农民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等。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中考专区 > 三轮冲刺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及案例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