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山西省太原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 12 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屈原与楚辞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 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2、,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
3、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 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 ?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
4、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 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 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2 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受屈原影响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 C继诗经之后,
5、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分)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 涵
6、,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3 二、古诗文阅读( 32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回答 4 6 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
7、。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 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8、。”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
9、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 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平伐其功 伐:夸耀 B.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 4 C.赵不
10、内 内:通“纳”,接纳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夫圣人者不凝 /滞于物而能 /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 /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 /而啜其醨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 /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 /而啜其醨 C.夫圣人者 /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11、现代汉语。 (10 分 )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5 分 ) (2)吾闻之,新沐 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 分 ) (二)诗歌鉴赏( 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7-8 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归:女子出嫁。蕡( fn):果实很多的样子。榛榛( zhn) :树叶茂盛的样子。 7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
12、 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C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D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5 8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 4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2 分) ( 1)在氓一诗中,诗人用“ , ”来书写女
13、主人公和恋人在年少时代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美好场景。 ( 2 ) 诗 经 氓 中 运 用 比 兴 手 法 , 劝 诫 女 子 不 要 痴 迷 于 爱 情 的 两 句 是“ , ”。 ( 3)在离骚一诗中,诗人用“ , ”来表现自己为了坚守崇高的美德万死不辞的坚定志向。 ( 4)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 ( 5)曹操在短歌行中“ , ”写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亲密交往的场景,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 6)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 ”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3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0 12 题 不可知的偶然 格非 1980 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