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一、 区域的特点特点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特点2: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特点3: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特点4:目的不同,划分指标方法不同,区域类型不同。二、 区域划分的标准/类型1.按自然特征划分区域体现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2.按人文特征划分区域体现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3.综合自然、人文特征划分区域整合地域综合特征三、区域划分的意义/目的1.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可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
2、会经济发展。)2.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 (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4.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园区。)5.有的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使人们在长期的时间过程中逐渐认知的,科学认识和划分这些区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野生稻分布区)四、不同尺度的区域的特点特点一:层级性(区域尺度越大,层级越高,区域特点越宏观;区域尺度越小,层级越低,区域特点越详细。)特点二:促进性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特点三:差异性 (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
3、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如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也有小国的长处,如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区域要素区域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交通等。(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二、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间接影响: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在间接影响自然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控制了污染企业的数量和分布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三、区域
4、关联(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属于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属于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人文要素差异区域差异区域间流动区域关联自然要素差异四、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及影响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一)能源分类(二) 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三)可再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三) 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不同的区域土地退化的表现土地退化表现分布土地沙化“三北地区”土壤侵蚀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石漠化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土壤盐碱化西北干
5、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土壤肥力下降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二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区域生态问题、发展障碍形成原因防治措施东北地区1.黑土开垦后,土壤遭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2.沼泽地的开垦引起生态恶化;3.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引起土壤冲刷;人为原因: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1.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2.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3.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4.木材的综合利用;5.建设自然保护区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自然原因:气候具有春季多风沙、
6、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人为原因: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1.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2.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井灌井排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质裸露,且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自然原因地形: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1.陡坡开荒种地2.过度樵采3.开采矿产资源、修路、建厂等破坏植被 发展立体农业;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原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原生沙质荒漠
7、、砾质荒漠;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早期预警;(生物措施)生物固沙、(工程措施)沙障固沙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原因自然原因:土壤:黄土土质疏松 地形:地形坡度大 气候:降水集中、强度大、多暴雨人为原因1.陡坡开荒种地 2.过度放牧 3.过度樵采4.开采矿产资源、修路、建厂等破坏植被四、石漠化(以云贵高原为例)成因自然原因地形地质:地形崎岖,坡度陡峻,石灰岩母质,易淋溶、成土速度慢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强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植被: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大面积陡坡开荒;破坏地表植被危害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减少
8、;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五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六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4)以地养地,自然恢复(5)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6)采取
9、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7)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七、某地多风沙活动的成因分析(1)多沙源(物质条件)外地输沙(异地输沙):1.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2.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的地区沉积。当地沙源(就地起沙):1.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2.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地表裸露,增加沙源;3.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2)大风多(动力条件)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该区域会加强风力的地形平坦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或湖泊,没有阻挡。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
10、域。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昼夜温差增大)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植物稀少,缺乏植被保护。(摩擦力)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城市与区域间的关系二、 城市功能城市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三、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产业类型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
11、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各项事业。二、地区产业结构概念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三、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受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四、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五、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1.比较优势的变化 2.政策 3.创新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一)水系和流域的概念水系:河流的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
12、连通的湖泊、沼泽构成了水系。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称为流域。(二)河流的特征 水系特征:(长宽高向曲面支形)流程长度、宽度、落差、流向、河道状况(弯曲)、流域面积、支流数量、水系形状。水文特征:(流冰沙能汛速补位)径流量大小、结冰期、含沙量、水能、汛期、凌汛、流速、补给类型、水位的季节变化等。(三)流域水资源的功能 生活生产用水(饮用、灌溉、工业用水)、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生态用水。(四)流域的协同发展的原因1.流域的有功能多样性、开放共享性、整体性强、关联度高2.流域跨越不同的行政区,需分别行使管理权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二
13、、黄河的调沙减淤(一)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自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化,黄河流经的地区风沙多。人为原因是:黄土高原植被缺乏,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挟带了其中大量泥沙。(二)黄河含沙量大对下游地区有哪些影响有利影响:(1)黄河泥沙挟带有大量矿物质和有机质,使下游土壤变得肥沃;(2)黄河泥沙在下游沉积,使得入海口形成三角洲,扩大了可耕地面积;不利影响:黄河挟带的泥沙,在下游沉积,抬高了河床,甚至是河床高于河岸的屋顶,使得黄河在很多地方成了悬河,对下游人民的安居乐业造成极大的威胁。(三)河流航运价值评价自然条件:水文:径流量、结冰期、含沙量、流速、水位年际变化水系:流程长度、宽度、弯曲程度、流域面积
14、、支流的多少人文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货运量需求(四)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1. 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2. 耕作措施:免耕播种、沿等高线修梯田播种3. 工程措施:护坡:修水平沟、鱼鳞坑 固沟:打坝淤地、修谷坊 保塬:平整塬面土地、植树种草(书上图片4.6)下游冲淤:修建水利工程,冲淤调水调沙(五)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产生的影响调水调沙工程:(水)地下淡水得到补给。改善了海水入侵的现状,(土)入海洪峰降低了湿地土壤的含盐量,提高了湿地土壤的养分。(地貌)使黄河入海泥沙增多,遏制了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生)湿地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增加。河口营养
15、物质增加,利于鱼类生长。三、 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调配 (一)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二)分析水资源多少变化的思路 收支平衡:收:补给(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支流补给水位年际变化大;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水位年际变化小) 支:上支:蒸发、下支:下渗;人支:生活生产用水收入大于支出:水变少 收入小于支出:水变多(三)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 1.对主河道的影响:(1
16、).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2).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2.对河流沿岸的影响(1)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2)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3)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4)沿岸大量开采地下水3.河口三角洲及海域(1)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2)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3)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四)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的措施1.黄河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和分配2.开源措施:海水淡化、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增雨3.节流措施:节水农业、污水净化、城市节水、宣传教育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 一、资
17、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资源分布不均匀 2.区域经济水平不均衡 3.供需矛盾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前提、保障条件和手段 基本前提:区域之间之间存在互补性和可达性。保障条件:需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政策作为保障条件。手段:市场机制、行政指令、统筹规划。三、南水北调三线优缺点 评价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优点有京杭运河及沿线湖泊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可自流供水,水质好缺点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需挖掘渠道的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供水,工程量大总评最具现
18、实意义现实意义大最具生态意义四、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积极意义调入区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不利影响调出区径流量减少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工程沿线地区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水质(东线)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五、西电东送
19、(1)西电东送概况六、管道运输的优缺点优点: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缺点: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货物:石油、天然气七、影响西气东输路线的因素八、西气东输的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3)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九、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调出区)社会方面: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经济方面: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天然气生产、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生态方面:有利:经济收入的提高利于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缓解当地的生态问题。不利:输气
20、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管道建设中容易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加剧生态恶化。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调入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缓解东部地区因能源供应不足而引起的停工、停产。增加就业岗位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效益:天然气可以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3.对沿线地区的影响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环境效益: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
21、用天然气,缓解因砍伐薪柴和煤炭燃烧、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第四节产业转移一、产业转移方向 通常由相对发达的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二、目的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三、类型 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四、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成本 、政策 、市场因素 、国际经济形式的变化、原材料短缺及运输成本增加等 、原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五、产业转移的影响 转出区:经济效益: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社会效益:有利影响:减少外来务工人员涌入降低城市人口压力不利影响: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上升生态效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转入区:经济效益: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社会效益:有利影响: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增加城市人口压力生态效益:生态环境压力大第四节国际合作一、表现及方式表现: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信息跨国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扩大与增加,方式:通过国际分工和跨国投资,使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二、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1)打造新型国际合作模式(2)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3)开拓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新空间(4)提供国家间深化合作的文化驱动力(5)促进相关国家的共同繁荣第 22 页 共 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