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初中升高中语文衔接散文学习一、目标1.系统掌握散文相关知识,能通过训练学会运用散文知识解决相关语文问题,提高语文基本能力和素养。2.熟练掌握常见的考试题目及解题思路,能通过训练学会运用散文相关知识解决相关语文问题,提高语文基本能力和素养;3.引导学生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形成比较完备的语文知识能力结构,尽快找到合适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生活,把握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为后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散文知识清单(一)解码读懂文本散文的分类散文类别内容特色艺术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描绘景物特征,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借景抒情、寓情于
2、景荷塘月色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象征白杨礼赞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记叙、描写背影国文教员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文化游记散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周庄水韵建水记 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要求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第一步的整体阅读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下一步带题阅读乃至准确答题的成败。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考场散文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区别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它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
3、千字文读两遍,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的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表现手法等。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根据四要素内容、结构、主题、语言及四要素各自相应的艺术手法来阅读。基本原理同小说。【悟出三个意图】 主要景、物、人、事本身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揭示散文的主旨。 其它景、物、人、事的描写主要是起到对比或类比,形成反衬或正衬,引出主要对象、做铺垫等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 1、
4、写景借景抒情(1)景,即画面,需要弄清楚画面的构成及其特点。注意,人及人的活动也是画面内容之一。画面要分类并命名:分类可能按时空分类,也可能按性质来分类。下面按照性质来分类:自然景物时空人的活动时空+人人与自然(人活动的结果,如劳动成果)自然+人(2)景要体现一定文化,承载相应的情感借景抒情。自然景物内心的喜悦,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人的活动对人的赞美与崇敬,对人改变自然、保护自然如劳动的赞美。人与自然(人活动的结果,如劳动成果)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文化可能涉及人文关怀、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传统文化之美如农耕文化、隐逸文化(3)对景的描绘:描写的角度、顺序和手法以及语
5、言。 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五觉;顺序时空、逻辑 手法:描摹类勾勒、细描、工笔、白描、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绘形衬托烘托、反衬,对比,想象,联想,虚实,动静,声寂语言:语音、词语、句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排比2.状物托物言志(1)物,个体与类别,需要抓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注意,物的内在主要指向象征意义,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物的分类:物由外在到内在的深入,需要结合物存在的环境自然之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品质人文之物传承的人文环境:文化(2)物要承载一定的志趣、情感和文化托物言志。自然之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品质:志趣、情感人文之物传承的人文环境:文化:情感、愿景某一物也可能是自然与
6、人文的结合,就需要综合二者的特点及其承载的志趣和文化 来理解。(3)物的描写,基本同景的描绘。从略。如灯火第一题“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考查物的描写、特点及其承载的情感。 特别强调:景和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有的事物整体上是“物”,局部细化是“景”,有的“景”同样具有“物”的特质传承文化承载志趣,有的“物”可能成为“景”的一部分,有的“景”中的某一具体的“事物”可能具有象征意义而表现为“物”的特征。3、写人写人美质(从略,基本可以借鉴小说阅读)4、叙事即事明理(从略,基本可以借鉴小说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写人叙事散文中的哲理类散文。哲理散文(说理散文)
7、一般是从对生活中的景物人事的感受写起,写景物人事的具体形象,然后思考其规律或者与人的关系,从而由具体到抽象,挖掘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哲理等等。典型写作思路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阅读方法主要是把握文章特点如“感受生活琐屑、景、物、人思考自己与之的关系思考人生处境得出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如重要的物象,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挖掘背后的思想情感和哲理。具体来讲,必须从文本类别出发,搞清楚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和主题,以及相应的艺术手法。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三步走”(二)解码读懂题目考点一:体会散文的词义、句意(一)
8、理解词语含义设问方式 1. 结合全文,简析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文中加点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通读文段通读相关语段或全文,把握上下文文意,是理解词语的前提。展开联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既要把握其原始意义,更要展开联想,抓住其在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动态词义。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先解其本义,然后再解其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还要注意其手法和效果。(二)理解句子的含意设问方式 1. 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2. 说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3. 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句的理解。体会语句三角度从文本主旨入手中心思想(主旨)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
9、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会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体会时可以结合主旨来进行。从相邻句子入手有些关键句子在段落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从结构层次入手有些句子结构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来体会。解题思路理解字面意对一个句子的理解,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句话字面的含意,即这句话说的对象是谁,有什么特点。分析语境意句子是为组成篇章服务的,理解句意,应本着句不离篇的原则,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挖掘隐藏意含蓄的语句,可能有表里多层含意;使用了一定的手法技巧的语句,还原其本意;
10、结构主旨上有重要作用的语句,要结合段意、篇意。考点二: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一)分析作品结构思路散文常见结构形式特点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 抒怀念情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
11、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叙史式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散文常见线索说明事物线索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事件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它基本上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点为标志的一条思辨线索。 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叙事类散文中。时间线索有
12、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其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因而,写这类事物的散文,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次第为线索。解题思路粗读全文把握全貌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概括段意显露脉络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把握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的结构。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等。(二) 分析句段
13、作用位置作用在开头点明主旨,领起全文(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在中间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在结尾首尾呼应或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或深化(揭示)主旨;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14、。考点三:概括散文内容要点(一)局部内容要点概括设问方式 1. 文中第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 2. 请概括第节至第节的内容。 3. 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 结合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5. 作者为什么说?请简要概括。6. 请概括的形象特点。 7.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8. 具有怎样的特点(特征)?解题思路段意(层)概括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尾或中间,尤其注意其中抒情性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重
15、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要做到有详有略;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语意通顺。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对于内容复杂的语段要提取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二)整体内容要点概括设问方式 1. 分析作者对事的观点态度。2. 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3. 作者对事的感悟是什么? 4.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解题思路概括情感态度采用捋线串珠法做情感观点的变化类题型 “捋线串珠”,即先沿着作者的情感线索读下去,尤其是线的起端和终端,然后将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词语作为彩珠,串到这根线上。在全文的彩珠串完以后,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就一清二楚
16、了。 采用分类归纳法做情感观点梳理类题型先圈定和摘录出所涉及的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根据词语所承载的感情倾向,分门别类,逐一感受体味,即可比较准确而便利地获取答案。采用语境感悟法做情感观点认定类题型根据题干所指的语境,或全文,或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先分析大致意思,后理解主要内容,再设身处地感受,最后领悟其中的感情倾向。这种方法的重点对象是关键词句,即对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的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和体悟。解题思路概括主旨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分
17、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考点四:分析散文的形象设问方式 1. 简要分析形象的特点。 2. 简要分析文中的主要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文章中写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概括形象的特点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 分析作品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的刻画,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其表现出
18、的优秀品质。从描写中概括特点要关注文中对于景物、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外在特征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解题思路分析形象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内容上的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次要形象对主要形象的作用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显明突出。考点五: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包括:修辞方法、表
19、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一、修辞方法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更加生动感人。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3、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4、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
20、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7、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8、互文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产生韵律美,使人回味无穷;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9、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情感。10、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作
21、用: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加强语气、一气呵成。11、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2、通感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令人回味无穷。13、顶真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作用: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14、回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作用: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
22、,使语意精辟警策。15、讳饰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讳饰可分为美饰和掩饰。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作用: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二、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1、记叙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鉴赏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
23、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效果。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中,它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记叙方法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指叙述两件
24、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2、描写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1)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形象。人物描写及作用正面描写语言、肖像 、动作 、心理 、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
25、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文章内容,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白 描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2)景物描写鉴赏角度分类作用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描写方法工笔白描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特征,
26、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动静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虚实描写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扩大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7、托物言志。4、议论议论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的一种表达方式。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 江河 、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三、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文学作品灵活运用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1、联想和想象联想,因一事物而想
28、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和想象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2、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虚与实是相对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作用:充实文章,使文章内涵丰富。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
29、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4、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5、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
30、 6、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用: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7、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8、以小见大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作用: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9、铺垫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
31、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作用: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10、线索线索是关涉文学作品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的线索。作用:线索可以连缀散漫的材料,可以展现情感的发展变化,可以借助某些形象阐发哲理。11、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动和语言。包括动静描写,虚实描写,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点面结合描写五种描写方法。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
32、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侧面描写曲折含蓄,能唤起读者的想像,丰富人物的形象,达到以此显彼的效果。12、 比兴手法比喻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作用:形象生动,化实为虚。13、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14、 用典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故事运用历史故事。作用: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四、篇章结构1、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2、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33、3、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4、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5、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
34、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6、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7、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8、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9、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10、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五、鉴赏散文的语言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1用词之美(词语)角度特点或作用动词、形容词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叠字、叠词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
35、强调作用;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反复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成语或古语富有文采,典雅优美2.句式之美角度特点或作用长句短句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整句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3.风格之美(语言的整体风格)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4手法之美角度特点或作用修辞之美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描写之美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6、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三、散文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37、?”“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
38、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
39、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
40、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
41、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
42、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
43、兴致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
44、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答案】1C 2A3.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小岫要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感情上:“到橘子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4.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
45、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A. “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错,结合“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分析,选项表述绝对,还因为“好兴致”。B. “出游兴致变高了”错,“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可见并非出游兴致变高了,而是出游路上的遇见引发我感触良多。C. “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错,没有失落,结合“我不再去看橘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