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化学计算”更多的要求学生从量的角度去了解化学变化的含义,对于化学计算部分难度要求并不高,只要求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课时只要求掌握两种类型计算: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的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要求学生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培养解题能力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课时承接上一课时的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为后面有关含杂质等计算做好准备,故
2、学好本课时内容知识极为重要。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能使学生从量的方面加深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还能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中,化学知识是解题的基础,数学运算是解题的工具,能否上好这一课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学习的时间紧、知识内容多,包含了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计算,学生易感到力不从心,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障碍,严重地影响到后续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从本课时开始,学生开始接触定量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分化点”,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心理发展阶段正处于由图像把握向
3、符号把握发展的过渡时期,仍须依赖具体形象或图像的支持,才能认识事物,明白事理。学生对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接触仅两个多月,积累的知识有限,加之第一次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心理准备也不足,使得本课时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能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和“量”的关系,能规范地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通过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习用定量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3.认识定量研究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难点:解题格
4、式的规范化。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出新知识。新知探索:载人航天飞船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时,若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升空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学生根据提问进行思考、讨论,回答。由问题导入,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环节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3.火箭升空时至少要用100 kg的液氢充分燃烧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假如你是长征系列火箭的推进器设计者,你会在火箭助燃剂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的完全燃烧?完成下面的填空:2H2+O2 2H2O质量比 4 3236若 4 g
5、 ()g ()g ()g 18 g 100 g ()g深化新知:1.总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2.计算:实验室要用4.8 g氧气做实验,若这些氧气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需要多少克高锰酸钾?解:设需要x克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MnO2+O22158 32x g 4.8 g215832=xg4.8g,x=47.4 g答:需要47.4克高锰酸钾。学生写化学方程式并描述其意义,思考如何计算。学生思考并填空。讨论并归纳正确的解题步骤:设未知量;写出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列比例式求解;简明地写出答案。从实例和已学过的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
6、计算。学生初步学习计算步骤,领悟计算的方法和格式。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巩固提高把6.1克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直到氯酸钾完全分解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物质的质量为 4.5克。问:(1)制取的氧气是多少克?(2)剩余固体是什么?(3)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百分比含量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答题,教师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步骤的理解。环节四:归纳提升【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三个要领:步骤要完整;格式要规范;得数要准确。三个关键:准确书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学生思考、记忆。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及时检查,便于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板书设计课题2化学方程式第2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课堂练习相关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作业布置1.第五单元课题2第2课时。2.练习与应用第2、4、8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