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北省唐山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12 月)试题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 2.将 单选题和双选题 答案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 对应题号 上,将 笔答题 答案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 规定区域内 。 卷 阅读题(共 60 分 ) 一、现代文阅读( 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 李捷 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 这部纪录片 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
2、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在乡愁中,每 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
3、感染且受益匪浅。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 “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这种情 ,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义”是为人的要领。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
4、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理。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 躯。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 “美
5、”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 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 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精神家园。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摘自光明日报 2015 年 3 月 23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 “ 乡愁 ” 的表述 , 不正确的 一 项是 ( )( 3 分) 2 A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B
6、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C 乡愁展现出 来 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 D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 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 “ 乡愁 ” 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 B 段紧承 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 。 C 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
7、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 段 。 D 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 项是 ( )( 3 分) A文中所说的 “ 情 ” 指思乡之情。此 “ 情 ” 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B文中所说的 “ 义 ” 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 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 C文中所说的 “ 理 ” 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在民族危难的时候, “ 理 ” 具有强大的凝 聚作用。 D文中所说的 “ 美 ” 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
8、美。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 积 淀了丰厚的人文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5 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 21 5 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 10 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
9、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 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 90 后”“ 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
10、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 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
11、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3 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 2017 年 5 月 10 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 21 5 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 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
12、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 2000 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 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 2017 年 4 月 7 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
13、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 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嘛还要 200 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 2015 年 3 月 3 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 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5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