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氢能是低碳,甚至零碳排放,是人类未来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国际氢能源委员会认为,21世纪人类要进入氢时代,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同时2050年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氢能的使用,既可以每年减少几十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又可以形成巨大的产业领域,提供几千万人的就业岗位。目前氢能的利用,特别是在汽车燃料电池上实现了应用的突破。除了在汽车上应用以外,还可以应用在深海潜水、无人机、高速列车等设备上,只要是移动器件需要动力的地方,氢燃料电池都可以应用。5G时代所有基站的能源体
2、系、供电系统也可以用氢。在生活中分布式发电方面,实际上每家每户都可以放一个氢燃料电池的发电小装置,用来制冷制热、发电供电,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可以利用它。另外,一个氢气管道进入家庭就可以供给所有需要的能源,非常高效便捷。氢能源做的燃料电池与锂动力电池相比较,锂动力电池在重载航空航天或者大型移动器件上作为主动力电源,它的续航里程不够,能量密度也没有氢燃料电池高。所以,像航空航天大功率的这种运输工具,使用氢燃料电池是非常适合的。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814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欧洲、亚洲、北美仍是加氢站建设的主要地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氢能源的发展利用提高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我国氢能发展的
3、优势比较明显。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售18197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17座,位居全球首位。据预测,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1万亿元;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摘编自干勇氢能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材料二:氢能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氢能在发电侧、电网侧和负荷侧均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是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优质介质。随着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氢能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将占据重要位置。目前,我国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仍面临重大挑战。氢能兼具“清洁能源”与“危化品”的双重属性,在做好氢能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明确氢气
4、的能源属性并加快制定氢能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氢能发展战略部署。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在中国的能源属性,但针对氢能产业链安全监管体系缺乏统一认知,特别是对氢能的能源属性理解不足,导致在落实氢能项目时安全监管机构职责不够明确,跨部门、跨领域缺乏协作协调。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尚未形成完备高效的产业链。在产业上游,我国灰氢技术成熟、成本低,但化石能源紧缺,加之排放量高、杂质多需要提纯,或将逐步被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技术所取代。不过,目前,我国利用清洁能源制氢的效率偏低,还没有到大规模生产的
5、产业阶段。在产业中游,国内车载高压储氢以及运氢方面均比较薄弱,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加氢站数量少且储氢量小。在产业下游,氢能当前的应用范围比较窄,主要以燃料电池形式应用于交通领域,且技术瓶颈导致成本较高,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应用推广仍存在一定难度。氢能的资源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不匹配,且目前氢能长距离长时间储运技术不够成熟、成本较高,制约了氢能的大规模生产与消纳。我国绿氢上游生产多集中在华北、西北、东北等可再生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而下游需求多分布在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需要依靠长距离储运技术以实现氢能跨区域统筹利用。绿氢在我国空间维度上的错配问题及新能源制氢的波动性问题,对氢能跨区域、跨时间储运
6、提出了更高要求,氢储运供应链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绿氢制氢和用氢场景的技术经济性较差。目前,氢燃料汽车加注绿氢成本在5060元/公斤。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成本高,导致绿氢产业链整体成本居高不下,绿氢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同类型传统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绿氢的应用和产业链的发展。绿氢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需要从系统设计、多电解槽运行管理、材料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降低绿氢制备系统总成本,提高制氢效率。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风光储氢”耦合技术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推动“电氢能”系统在满足生产目标条件下,实现最优化运行。另外,还要重视培育氢能应用场景,如氢能特种车辆、港口物流车、
7、重型卡车、公交车等,以解决部分试点城市规划难以落实的困境。(摘编自李继峰氢能大规模产业化应用需克服四大挑战)材料三:氢能各环节技术生命阶段时间点技术环节区域范围新兴期/年份成长期/年份成熟期/年份饱和期/年份氢气制取全球中国美国190819851912201320162010202820232030204320312050氢气储运全球中国美国190119841919200720041999203020152025205220272051氢燃料电池全球中国美国195319961976200120052001201420162010202620272019(摘编自徐硕、余碧莹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现状与
8、未来展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氢能的使用不仅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为几千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B. 氢燃料电池的特点决定了它比锂动力电池更适合做航空航天这种大功率运输工具的主动力电源。C. 我国的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较缺乏制取绿氢的可再生能源,这是目前氢能成本较高的一个原因。D. 如果绿氢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同类型传统产品,我国氢能产业链产值将大幅增加。2. 下列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例子的一项是( )A. 北京冬奥会期间,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服务保障冬奥。B. 氢通过燃料电池或燃气轮机发电,用于电网平衡(调峰)等。C. 把
9、我国每年近1000亿度的弃电用来制氢,可降低氢能成本。D. 在重型柴油车密集的港口地区实行“柴改氢”解决雾霾问题。3. 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氢气制取技术领域而言,中国应投入更多力量提高该项技术水平,以实现全产业链均衡协调发展。B. 在氢气储运技术领域,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成熟期和饱和期的到来远早于美国和全球的平均水平。C. 为避免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中国还需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D. 从整体上看,中国关于氢能的各项技术兴起晚于全球水平,但后来居上,均较全球更早达到饱和期。4. 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氢能,在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5. 4月
10、28日,2024中关村论坛“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请结合材料对我国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拟写几点建议。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数据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什么是数据?很多人认为数据就是一些数字,比如我们常说的实验数据、统计数据,这些其实只是狭义上的数据。有人认为数据也可以包括信息和情报,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数据库,其实就是指符合一定格式的信息的汇总。数据库里的数据,可以是某个机构所有成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通信方式、学历以及履历等,已超出数字的范畴。还有人认为数据的含义可以更加广泛,包括任意形式的信息。互联网上的档案资料、设计图纸、病例、影像资料等,这是广义的数据。我们常
11、谈的就是广义的数据。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总结而达成的。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还没有发明记事的媒体工具时,其实已经开始使用数据了。中国的远古传说有伏羲演八卦的故事。据说他发明了八卦,可以借此推演未来的吉凶。伏羲演八卦准不准,这里不做评论,但是这件事说明在远古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根据不同的条件把未来的吉凶归纳成8种或64种可能的结果。为什么能对未来的吉凶这么分类,而且还有很多人信呢?这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过去所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证明了这种归纳分类的正确性。比如在出征之前天气不好,出征打仗不顺利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些事(数据)传给后代,一代代总结,就把天时和战果联系
12、起来了,并且通过卦象抽象地描述出来。到了农耕文明时代,早先的很多生活经验,比如什么时候要开始播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常常就是从“数据”中总结出来的,只是那时还没有文字或者很多人不识字,只能一代代地口口相传。在西方也有类似经验的传授,比如圣经上讲七个丰年之后接着七个饥年,其实就是对气候现象所做的非常粗糙的统计,当然依据也是数据。文艺复兴以后,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萌芽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不论是在哪个领域,科学家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实验,而做实验的目的就是采集数据,因为科学发明需要通过这些数据来推导或证实。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如伽利略、第谷和居里夫妇,穷其一生都在做实验,采集数据。与伽利略几乎同时
13、代的中国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其实也是对药物数据的一种归纳整理。不过,直到互联网普及以前,全球的数据量(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都不是很大,这或诈也是过去很多人忽视数据的重要性的原因之一。数据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中,而且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Google内部,产品经理们都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在没有数据之前,不要给出任何结论。因为日常的很多感觉与数据给出的结论是相反的,如果不用数据说话,我们成功的概率就会小很多。(摘编自吴军数学之美)材料二:著名统计学家C.R.劳在统计与真理一书中指出,现实世界不确定性的产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去利用有效信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是利
14、用统计学做出风险最小化的决策。对国家治理而言,任何科学决策都基于有效的数据和分析,而非经验与直觉。“数目字管理”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包含制度基础、法律系统、量化管理手段,还是一个国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础。“数目字管理”,离不开统计调查实践。实现“数目字管理”的前提是要取得真实准确的“数目字”,以理性科学的方式,运用数学与统计学手段对国家进行精细有效的系统管理。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数”的应用,强调“定量研究”的方法论。统计调查工作则提供了实施路径和技术支撑。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管子就提出了数据“为国论”,即主张进行各种数据统计,作为治国决策的依据。从统计调查角度来看,“数目字管理”需要做到以
15、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数字的真实性。抓好数据质量,先要对统计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数据质量的审核与评估上,要注意从源头数据的规模总量、增长速度、比例结构等方面评估数据,更重要的是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避免“幸存者偏差”)。二是提升基础的可靠性。首先要抓好基层统计调查网络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延伸至乡镇层级的“统计调查人员库”,围绕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现场调查技能、数据处理程序和技巧等开展培训,提高统计从业者的责任心和实际调查能力。同时还要坚持常态化开展基层基础数据质量大检查,重点检查原始记录和基础台账、统计制度建立和报表档案管理。三是提高数据的应用性。统计部门不光要建好“数库”,
16、还要办好“智库”,要不断深化统计服务,开发数据的价值。首先要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学会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升分析能力。结合“两个收入、两个价格”先行指标和现有经济数据的挖掘,加大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及时提供有深度、有新意的调研报告,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四是提升法治的保障性。“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统计调查必须恪守的最大准则,也是每一名统计调查人必须遵守的规范。深入学法,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必修课,切实提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调查能力。大力普法,加大对统计调查对象的法治宣传。从严执法,大力推动“两书一通知”法
17、律文书运用,积极开展统计执法工作,建设一支业务熟练、敢于担当的统计执法队伍,用法治为统计调查保驾护航。(摘编自胡庆华从万历十五年看“数目字管理”与统计调查)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互联网上档案资料、设计图纸、病例、影像资料等,都属于广义的数据。B. 伏羲推演八卦这个传说,说明远古人们已经掌握了数据的归纳与分类,并被人们证实了其正确性和科学性。C. “数目字管理”对国家治理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还是一个国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础。D. 统计调查中,数据管理要理性科学,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提高数据的应用性,以制度保障统计调
18、查的开展。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运用多处对比来说明数据的重要性,如中国人生活经验的代代相传和西方圣经的经验传授。B. 材料一作为科普性质的文章,语言平实而生动,如“从某种意义上”“之一”等用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C. 材料二作为论述类文章,条理清楚,用语专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D. 两则材料都关注数据,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无论是日常社会生活,还是国家治理,都离不开数据。3.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不属于“数目字管理”的一项是( )A. 公司对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寻找该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风险点和薄弱点,规范数据
19、采集与审核、上报、资料管理与归档等流程。B. 齐国的管子提出数据“为国论”,认为国家和县、乡对土地、人口、需用、货币都要有统计,特别是对于土地的等级、员额的增减都要有准确地统计。C. 万历十五年中记载“很多县份的耕地几个世纪都没有作过系统的丈量,其间有的增加,有的减上,甚至该地区的地形都有了改变”,而赋税却没有改变。D. 某学校为掌握学生的学力状况,将同学们历次考试的成绩都录入存档,通过云计算,获得每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帮助和指导学生精准填报升学志愿。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数据,但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5. “调查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句话你觉得放在哪则材料合适?请
20、简要说明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显著符点是“乱世”和“治世”的交替出现。将这些“乱世”“治世”与中国过去2000年来的冷暖期进行对比,则可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人口增加的“治世”,恰处于气候暖湿期或冷暖转换期中;而民不聊生、国势衰落、战乱横生、人口减少的“乱世”,则几乎都位于寒冷的气候阶段。二是“大一统”王朝的前期往往气候温暖,较多出现“治世”,而其后期则多气候异常,出现“乱世”。据统计,过去2000年中可称得上盛世、大治和中兴的局面总共有31个,其中25个出现在气候较暖的时期或冷暖转换期中,7次大规模的国家动乱,都发
21、生在冷期中。这样的对比结果,或许与农业这一“国之根本”对气候变化的强敏感性有密切关系。气候温暖,适宜耕作的土地扩大,单位亩产和总体收成增加,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矛盾被有效削弱,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繁荣;而气候转冷,“风雨不时,则伤农桑;农桑伤,则民饥寒;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宄所系生也”(汉书卷74魏相传),原先被削弱的社会矛盾因贫困而凸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愈发激化,社会动乱也就在所难免。在长期的动乱后,旧有的生产关系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一旦气候转暖,生产力又得以发展,社会遂随之进步。从多个历史个案的对比来看,气候变化只是影响“治乱”的重要因子之一。“治”“乱”与否,既与气候变
22、化有关,还要看统治阶级如何应对。例如清代晚期的19世纪50年代,气候寒冷,大范围的气候灾害导致全国农业歉收,民生难以为继,加以当时吏治十分腐败,统治阶级面对灾情碌碌无为,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引发,社会全面动乱。相较之下,气候更为恶劣的5世纪末,华北异常陨霜不断,农业连年歉收,孝文帝却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北魏因之未有大难。相反,隋炀帝时的气候仍旧延续隋初的温度,但炀帝大兴土木,连年征伐,导致农民力极大损耗,百姓怨声载道。故而先前的“开皇之治”不复延续,天下大乱。当然仍需指出,如果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力度超过政府适应能力,如同17世纪中叶的中国及许多其他国家所面对的那样,那么整个社会系统的崩溃就会成为事
23、实。自16世纪末起,中国旱涝相继、飞蝗遍野。崇祯即位后,灾荒更加严重,1638-1643年的连旱灾害,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严重,有可能是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来之唯一。当时,尽管崇祯勤于政事,竭力筹措费用,对内尽可能赈济灾民,对外努力消除边患。然而,在“以农业立国”的自然经济时代,农作物连年大面积歉收所带来的财政危机还是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亡。(摘编自葛全胜等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材料二:20世纪初,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在亚洲的脉动一书中便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外患内乱与气候变迁有关,农牧社会时期,历史大事件与自然环境有因果关系。如果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植被环境良
24、好,牧草茂盛,游牧民族的牲畜繁衍旺盛,生产稳定,社会经济生活则较为安定,其对农耕民族的争夺战争就会减少,黄河流域社会比较稳定,会极大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往往是因寒冷气候使其基本生存和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南下对中国北方汉族人口东移南迁的作用,不仅在于战乱对经济的极大破坏,而且严重分散统治者的治国精力,更重要的是汉族地区也同样经历了寒冷气候对农业生态的极大破坏,在经济上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的力量,经济的困难加重了内乱,内乱外患更使北方汉族地区经济衰落。蓝勇教授研究指出,8世纪中叶北方气候转冷,北方游牧地区环境压力增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乱和南迁频率大大增
25、加,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隋代和唐代前期,由于游牧民族所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相对暖和且比较稳定,突厥民族十分强大,也多次南侵,对唐王朝构成了威胁。但唐王朝国力强大,突厥民族不敢染指中原。唐代后期,虽然回纥与唐王朝也曾和睦相处,但气候变化不利于牧业生产,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化加快,不仅表现在游牧民族的征战南侵,还表现在南附不断和北方民族内部攻伐频率增大;寒冷同样也使唐王朝北方的农耕生产力下降,使其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控制北部边疆的能力大大下降。分析研究还表明,唐代后期出现了一种冷湿的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多,这可能是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黄河河溢次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史料统计,7世纪黄河
26、河溢6次,8世纪为19次,9世纪为13次,表明了这种趋势。水土流失加重使农业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经济衰败,国计民生困苦;河患频繁更使唐王朝疲于奔命,国力耗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关中地区经济日加衰落,各种矛盾尖锐,安史之乱就在此时爆发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由鼎盛转衰,国家由一统走向分裂。(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社会“治世”与“乱世”的交替与气候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自然环境对古代社会稳定的深远影响。B. 气候的温暖与寒冷,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矛盾。气候温暖,社会矛盾被削弱,社会安定。C. 气
27、候变化对古代农牧有很大影响,这表现在历史大事件与自然环境因果关系上,但是这种影响因素不止一种。D. 在隋代和唐代前期,游牧民族所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相对温暖,生存压力小,因此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少染指中原。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候暖湿期可促进社会稳定,但这种稳定性也受到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B. “乱世”通常出现在气候寒冷的阶段,说明这一定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关。C. 暖湿的气候条件会使游牧民族生活稳定,从而降低向南侵略频率,减轻对中原威胁。D. 唐代后期国计民生困苦。研究表明“安史之乱”是导致唐由一统走向分裂的原因之一。3. 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
28、材料一关于气候变化与古代社会治乱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A. 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孔雀、大熊猫、亚洲象等大量喜暖动物遗骸,“豫”的古代含义是人牵着象。B. 王莽末年,天下大旱,蝗虫蔽天,盗贼群起,四方溃畔,此时对社会危害最大的是长时间的寒冷干旱。C. 史记匈奴传所载:“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暖夏凉,宜畜牧”政府推行徙民耕种政策。D. 开元盛世时,气候接近亚热带暖润气候,王维赠吴官写道“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冷期I时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时期。B. 在暖期I过渡到冷期时唐朝国力由盛转衰。C. 古代温度
29、高低整体走势与社会治乱并不一致。D. 影响古代社会治乱原因,气候不是唯一因素。5. 气候如何影响古代社会形成“治世”和“乱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
30、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
31、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揖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揖”即宋时流行的揖礼,文人著作中多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晚辈拜见尊长有“揖而退”“揖而坐”“趋进揖”“揖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
32、使规范。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揖礼主要借助手势以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揖拜之礼”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揖拜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揖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争”。握手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
33、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礼,规定朋友相见时彼此互行一鞠躬礼或握手礼,已不见揖礼。1949年建国以后,从官方到民间,“揖礼”逐渐消失,握手礼取而代之。握手礼虽然体现了西方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在于手部的接触容易传染疾病,尤其是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期间。相比之下,“非接触式问候”的揖礼具有显著的优势。作家韩少功就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省时、优美和自主的优点。鸦片战争后,西方礼俗文化的流入动摇了我国传统的礼俗体系,在一个主权国家的传播场域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本末倒置会危及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态度。重估并复兴传统揖礼更是重新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
34、重要途径之一。诚如赵世瑜教授所言:“中国传统社会的良性运转,正在于礼俗互动的政治制度框架与弹性实践机制的设计:在社会理念上,国家讲究礼制而不至于脱离俗情,民众以贴近国家正统为正途。在国家政治层面,倡导为政必先究风俗居官以正风俗为先等民俗原则,注重因俗制礼与以礼化俗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冀望通过礼仪教化达到礼俗融合的社会理想状态。”礼乐文明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俗制礼,以礼化俗”是政治治理与社会教化的重要路径。复兴中华传统揖礼,需要正视文化资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推广,实现现代转化和国际传播价值。一方面,要师古不泥,简化身体姿势与手势,可参考清代流行的拱手礼甚至进一步简化,以保留其谦让、
35、友好和尊敬的含义为重。另一方面,应“以我为主”,从国内开始推广普及,通过政治家发挥垂范引领作用、制定政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大众媒介优势打造“中国名片”、拓宽深化国际交流渠道等路径,让中国揖礼走向世界。(摘编自潘祥辉“揖让而天下治”:中华传统揖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揖让之礼是深受古人重视的传统交往礼仪,尽管其确切的发源时间无法考证,但在周代已有文献记载。B. 古代揖礼类型繁多,手势不尽相同,根据场合吉凶可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三揖等形式。C. 广义揖礼的身体表达并不局限于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的动作,也包括了叉手、
36、拱手、抱拳、肃拜等姿势。D. 传统揖礼在历代政权更迭中经历过曲折反复的流变,是应被重估价值、合理取舍、着力复兴的文化资产。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多种礼仪在历朝历代常常搭配使用,这些搭配丰富着揖礼的运用范畴,深化着揖礼的积极意义。B.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礼俗体系受到西方礼俗文化冲击,揖礼自此逐渐从官方和民间视野中淡出。C. 近代握手礼与揖拜之礼的斗争,隐含着社会文明场域内“平等观”与皇权等级秩序之间的较量。D. 推广揖礼不但要发挥官方引导作用,还应拓宽渠道,鼓励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创作。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 清代
37、诗人汪缙以诗句“揖让看闾里,诗书慕搢绅”表达了他在灾荒凶年后出门见到平民百姓作揖礼让时的欣慰之情。B. 林语堂论握手一文曾言:“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C.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曾在“国际在线”网站国际微访谈栏目上写新春“福”字,向全球网友作揖拜年。D. 浙江省衢州市致力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文化IP,全体机关干部在市“两会”等活动上改行作揖礼。4. 论证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虚拟论敌”,在对其驳论的过程中推出相关论点。根据本文的论证逻辑,对下表中的虚拟论敌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虚拟论敌本文论据本文分论点A唐语林对宋代流行“祇揖”
38、的记载;吕氏乡约对揖礼详细规范的记载揖礼在古代也是民间乡里的日常礼仪B明太祖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强化揖礼传统揖礼对尊卑贵贱的区分并不显著C手部接触容易传染疾病;韩少功曾指出揖礼具有卫生等优点握手礼存在局限性;揖礼相比之下有显著优势D赵世瑜教授的言论礼乐文明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A. 揖礼在古代只用于贵族间交往。B. 古代政权曾弱化揖礼传统。C. 握手礼比揖礼更有优越性。D. 揖礼体现的礼文化在当代已过时。5. 不同的情境中,有人作揖向“清芬”,有人相逢“尽”叉手,亦有先生授揖礼。请运用本文观点,参照示例,简要阐释下列材料中揖礼的意义。示例材料: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李白赠孟浩然)阐释:李白
39、用“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清雅品格的尊敬,揖礼是古代士人相见的交往礼节。材料一: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阐释一:材料二:22年6月,我省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印度等国的“诗画浙江”友好使者,在参观孔氏南宗家庙时,使者们跟着身着汉服的老师认真学习作揖礼。阐释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
40、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
41、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壳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
42、然就会“有文无实”。由此延伸出“修辞立其诚”文如其人的观点。文如其人,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出的一致观点。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贤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养,也担心后学因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而受到不良影响。由此进一步挖掘出“修辞立其诚”的文论内涵。“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拥有高尚的品德。“修辞立其诚”本义是叫我们“谨言”,究其本质是要我们“修身”。欧阳修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之所以为圣贤而不朽,是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的。反之,一个人不贤,也可以从其言行举止看出来。此处之“言”扩展为
43、文章也是一理,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作者的内心,读者观之,一目了然。因此一个人的为人,读者通过其文章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人们才特别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品德。“修辞立其诚”还强调创作者要有忠实的创作态度。忠实的创作态度,就是强调创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主体感情的真诚,也就是投入真实的感情,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的境界,也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以是否言之有物来评判作品的好坏。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要有文无质,不知所云。此“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这是第二个内涵的扩展延伸。(摘编自雷光高、王军涛论易传“修辞立其诚”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材
44、料二:重温哲学家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所谓“修辞立其诚”,诚者,实也,真也,“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文章由这句话展开论述,提出发言著论都应坚持“立其诚”的原则,告诫人们要“说真话、讲实话”,做真人。“立其诚”应从“修辞”始。发言著论都须注重诚伪问题,讲究真实性,坚持名与实(言辞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现实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主角”。然而,有人却为了博眼球、获关注、赚流量而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或夸大其词,或凭空臆造,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一个社会被各种假言谬论充斥,其真实表述也不会为人们所相信了。我们做人做事、立身处世也应该坚持“立其诚”原则,向“
45、真”靠拢。人们应当注重言行、心口的一致性。孔子教导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𫐐,小车无𫐄,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如果不讲真诚、信实,则将失去立身之基,寸步难行。现实社会中,一次次不讲诚伪的“翻车现场”不断证明:抱有侥幸心理的弄虚作假行不通,必将遭到社会公众的抵制与唾弃;唯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做真人方是正道。新时代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身处社会的洪流中而不被左右,处于时代的漩涡中而不会迷失,始终保持本真,发扬“修辞立其诚”精神,说真话,做真人。(摘编自黄俊尧也谈“修辞立其诚”)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勰第一次从文
46、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角度对“修辞立其诚”进行阐发,他认为要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就必须“用心”。B. 东汉王充提出的“文如其人”的观点认为,作者的文章笔墨与其胸中的实诚应是一致。C. 中国古代文论家所说的“言之有物”的“物”,不仅仅是指文章内容,也是指文章的情感。D. 材料二认为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提出的观点极具现实意义,主要是警告创作者要“立其诚”,即说真话,讲实话。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立诚在肃,修辞必甘”在作者看来是错的,因为各人的资质、才气、心性不同,所以无情无义的创作者也能写出好文章。B. 先贤们重视创作者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因为后学者们的个人品德会被创
47、作者的个人品德问题影响。C. “修辞立其诚”首先强调创作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因为读者通过其文章可以看出创作者的为人。D. 现实社会中,人人都能当主角,因此,为获得更多关注,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不实言论,这不会对社会造成影响。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A. 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B. 王充论衡书解篇;“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C. 钱钟书谈艺录:“然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巨奸为忧国语,热中人作冰雪文,是也。”D.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4. 材料一、材料二和课文修辞立其诚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修辞立其诚,但其论证切入点和结论不同,请根据所给例子完成下列表格。文本论证切入点结论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的含义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材料一材料二5. 李密陈情表是如何体现刘勰所说的“立诚在肃,修辞必甘”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上的云外形千姿百态,颜色多姿多彩,有的洁白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