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681861 上传时间:2024-07-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诗以剑喻峰,“割”字呼应上句“剑芒”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B. 柳诗“处处”一词写出海畔尖山之多,也饱含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C. 李诗从天涯落日写起,到碧山暮云作结,视野由远而近,色彩由明而暗。D. 李诗“极”“已”“还”三个虚字运

2、用巧妙,都是诗抒情层次推进的标志。16. 两首诗都以望远抒发思乡之情,但思乡之情的具体表现却又各有差异,请简要分析作答。【答案】15. D 16. 柳诗表达的是渴望宽解思乡之苦的热切:从空间横向(或左右)展开,以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一身望故乡不足以宽慰内心的思乡之苦,故渴望化身千亿,表达的是宽解思乡之情的热切与激越;李诗表达的是渴望宽解而不得的无奈:从空间纵向(或远近)展开,以层层深入之法,极力渲染故乡之远,故乡被碧山阻隔,碧山被暮云阻隔,望而不得,思乡之情不得宽解的无奈和痛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都是

3、诗抒情层次推进的标志”错,“极”是补充强化。“望”是极目之望,并没有在层次上体现新的效果。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柳诗表达渴望宽解思乡之苦的热切:“若为化作身千亿”,他再突发奇想,想象非常奇妙,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这是从空间横向(或左右)展开,强烈抒发思乡愁苦。李诗表达渴望宽解而不得的无奈:“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地收缩,色彩由明而暗

4、地变化,乡思愈来愈浓,以至浓得化不开。障碍重重,恨重重,从空间纵向(或远近)展开,把思乡之愁层层推进,碧山起到衬托并加重愁绪的作用。(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汉上逢同年崔八李频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注】帝里:帝都,京城。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12. 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同龄人。B. 首联写诗人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但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

5、,相聚时间很短。C. 颔联上句的“偶”和下旬的“独”形成反差,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知己难逢。D. 诗人感慨与友人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的抒发。13. 本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2. A 13. 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诗人与好友自上次从京城分离后,一直独自漂泊在外,不得归家。时光飞逝,年华渐老的慨叹。世上多歧路,时光无情流逝,在相见与离别中,人难以重回少年时光。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一回相见一回别”,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对友人依依不舍。【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

6、人是同龄人”错误。“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首联“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颔联“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可知,诗人回忆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自己漂泊在外遇到知己好友,告诉朋友,上次分别后自己没有回家,一直一个人孤独的漂泊在外,抒发了自己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根据颈联“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这巡”可知,写世上的道路崎岖缭绕,时光也按照自己规律向前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蹉跎岁月,这一联诗人在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未成。根据尾联“一回相

7、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可知,写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可是人生还能够有几回青春年少啊,诗人这是在借分析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欢愉短暂的慨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快阁:地名,在今江西太和。痴儿:诗人自指。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1

8、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中,诗人自称为“痴儿”,透露了诗人曾经的迷恋。B颔联“千山”与“澄江”,精准捕捉自然之美,营造出开阔辽远的意境。C颈联以“朱弦”比喻琴瑟,以“青眼”比喻知己,巧妙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D全诗描绘了北宋诗人黄庭坚登快阁时的所见所感,读来令人心旷神怡。16.本诗情感丰富,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

9、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比喻”错误。不是比喻,通过典故的引用和对比的手法来表达知音难觅的孤独和苦闷。故选C。(2)首联“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暗含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颔联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表达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颈联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

10、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表达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或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尾联意思是诗人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表达了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隐居生活的愿望。答案:(1)C(2)厌倦与解脱之情:首联诗人自诩“痴儿”,终了公事,倚阁远望,透露出对官场事务的厌倦,以及解脱后的轻松与自在。超脱与宁静之情:颔联通过描绘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景色,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澄明。孤独与苦闷之情:颈联借用伯牙绝弦、阮籍青眼的典故,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独与苦闷,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知音的渴望。

11、向往与追求之情: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译文: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难道不是更好的归宿。赏析: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

12、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

13、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点评

14、】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

15、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西塞山下回舟作陶岘匡庐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注】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陶岘(xi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6、. 诗人在首联自明其陶渊明后裔身份,“吴越”句有安于此地的意味。B. 颔联表明诗人暮年尚未能回到故乡,眺望青山,心中涌上思归之意。C. 颈联与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景物相似但意境不同。D. 尾联表明诗人无处可去的心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16. 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答案】15. D 16. 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营造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使用“翻”“动”“立”等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感,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

17、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致优美,通过对色彩的渲染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从此舍舟何所诣”是在说诗人打算舍弃船只,不再浪迹于江湖,但不知去往何处,但这里并无“心酸悲苦”之意,因为后面紧接着又说看到“酒旗歌扇”正在迎接自己,这是一种放达的心绪。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意象选择上,颈联画面感极强,“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在夕阳映照下,寒鸦翻飞,枫叶摇动,白鹭立于芦花丛中,秋水明亮清澈。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日晚景图,诗中有画,表现力极强。从用词上,使

18、用“翻”“动”“立”等动词,描写寒鸦、枫叶、白鹭的动作状态,赋予景物动态感,动中有静,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画面整体上,承接上联“青山一望”,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象的明丽、优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六州歌头张孝祥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19、。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注:当年事:指靖康二年中原沦陷的靖康之变。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孔子曾在此讲学。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名王:此指敌方将帅。干羽:干盾和雉羽,都是舞蹈乐具。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开头写面对淮河,极目远望,边境上萧条冷落,死气沉沉,悲景哀情。B. 文化之邦充溢着膻腥气味,中原沃土,变成了放牧牛羊的场所,对比鲜明。C. 朝廷派出议和特使,作者深深感受到他们车马往还,为国驱驰,十分辛苦。D. 沦陷区人民殷切盼望王师北伐的急切心情,与陆游“南望王师又一年”一

20、致。16. 宋代朝野遗记记载,张孝祥在建康设宴招待张浚等爱国将领,即席命笔,作了这首词,张浚读后连酒也喝不下去了,竟至“罢席而入”。请依据词作内容,分析这首词激发了这位爱国将领怎样的情感共鸣?【答案】15. C 16. 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愤概。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国势可危的担心。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对朝廷当政者苟安于议和现状的愤概。与中原人民空盼光复的难过之情的共鸣。【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作者深深感受到他们车马往还,为国驱驰,十分辛苦”错误,原文下阕“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是指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

21、人羞愧难以为情。是对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和主和派义愤填膺的谴责,辛辣有力的讽刺。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1)上阕“长淮望断悄边声”,宋与金约以淮水中流为界,昔日淮河,如今变成边境,国家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诗人通过战后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愤概。(2)“黯销凝”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事亦膻腥”,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词人不

22、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野可见,凄厉的笳鼓可闻,让人心惊,表达了对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可危的担心。(3)下阕“念腰间箭岁将零”,写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词人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抒发了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4)“渺神京”一句写出汴京渺远,光复时间之渺茫,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笔触直指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

23、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抒发了对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的愤概。(5)“闻道中原遗老有泪如倾”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表达了与中原人民空盼光复的难过之情的共鸣。(二)古代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晋昌亭闻惊禽李商隐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注: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丧妻,且在长安谋职不遂,不得已远赴四川幕府就职,行前作此诗。失群挂木:失群指胡马,挂木指楚猿

24、。何限:多少,几何。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羁绪”二句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B. “飞来”二句承接“见惊禽”三字,写出惊禽飞来飞去、栖处难寻的状态。C. “烟方合”“树更深”将抽象时间流逝具象化,凸显了惊鸟徘徊之久。D. “胡马”句中“和”意为“应和”,这个字将人的情味融进了胡马形象。16. 本诗颈联意象连用,取象精妙,情思深远。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15. A 16. 这两句诗写征夫笛音、胡马嘶叫、思妇捣衣声、猿猴悲啼声,所写意象a由实见到虚想,b由物到人,c由个体到群体;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也将诗人个体

25、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表现了诗歌“天涯共此心”的主题情感。【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错,首联谓羁旅不寐,偶闻惊禽,知是失群之羽,由此兴起。“羁绪”一词,贯穿整首诗。“鳏鳏”双义,既指自己身单影孤、又暗指自己丧妻。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转笔,一共用了四个意象。每一句都用了两个意象,“胡马嘶”和着“榆塞笛”,“楚猿吟”夹杂着“橘村砧”,而每一句中的两个意象,都能自然对接,想象征夫吹笛、胡马轻嘶、思妇捣衣、猿猴悲啼,以极为密集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26、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将这种伤情推及开来。而且,这两句诗所写场景由近到远、由实见到虚想,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作者由惊禽想到了胡马的嘶叫,又想到了征客思乡的笛音;同时他还由楚猿的悲吟,想到了思妇捣衣。这一切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就像蝴蝶效应,引发了作者的一系列想象,所写对象由个体到群体、由物到人,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是从惊禽之悲到天涯共此心的诗旨的桥梁,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也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故诗歌颈联谓天下之不堪闻者,不独惊禽。胡马失群之鸣、塞上征夫之笛、楚猿之吟啸、村中思妇捣衣之砧声,皆是不忍闻之声也。天下不忍闻之声,何其多也!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