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2018 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按文字方向贴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本卷满分 150 分钟,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毎小题 3 分)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 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
2、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 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
3、”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 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
4、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 2 - 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 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
5、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
6、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 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 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是经典。 B“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 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2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3 分) A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
7、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 B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C读经典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 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 ,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 3 - A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 芒都不会暗淡。 B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
8、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二、古诗文阅读( 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 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
9、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 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
10、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 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
11、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4 - 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 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注:檥( y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4.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项王军壁垓下 壁:壁垒 B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2、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 :悬赏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古时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B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比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而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 C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为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 书 8 篇,年表 10 篇,共 130 篇, 50 余万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
13、绝唱,无韵之离骚”。 D“名字”古今的理解不同。古代,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而字,则是成年后举行冠礼时取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名与字为同义词,互作解释;司马迁字子长,韩愈字退之,名与字则为反义词,从反面作解。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 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5 分) - 5 - 译文: _ _ ( 2) 吾闻汉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