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21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3 题。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刘克勤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 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
2、,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 41 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
3、“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 ,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 2 -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
4、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 1866) ,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 。 这 次 修 禊 , 成 为 襄
5、阳 历 史 上 传 为 美 谈 的 盛 事 。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 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
6、、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 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象 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 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 “ 红桥修禊 ” 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 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 不当的一项是( 3 分)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
7、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 有了修禊习俗。 - 3 -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 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 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 义 祀典 “ 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 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 仪式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 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
8、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称为了 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 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 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 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
9、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 年 6 月 1 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 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 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
10、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 2011 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 万元,有 10 省(市)累计投 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 4 - 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
11、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 ,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7 年 2 月 15 日第 9 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
12、既需要传承人 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 2017 年 2 月 15 日 19 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 +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2017 年 2 月 16 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13、 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 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人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 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 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 私奉献精神 。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 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 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 - 5 - 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 体的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 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E.三家媒体都关注非 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 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6.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