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商洛市第五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第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阅读( 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 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 点罢了。汉书 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追
2、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 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
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 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
4、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故址犹存 ? 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2 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3 分)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
5、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3 分)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 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16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 6 题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时期 ,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 17 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 人串联。我父亲在乐
7、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 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3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 5 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 。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 9 元生活费,就剩这 5 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第二天
8、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 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
9、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 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 “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那个年代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黑五类”:文化大革命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人、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
10、“黑五类”。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这是一篇带有散文风格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 自然之美。 B“我”从哈尔滨“串联”到成都,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去探望很久不见的父亲,这并不是为了表现“我”的自私,实际上是对“文革”中所谓的“革命大串联”的嘲弄和讽刺。 4 C“大姐”对“我”一往情深,而“我”却并没有及时寄照片过去,这表现了“我”有些自私,没有珍惜“大姐”的真情。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是小小说中之大手笔。 5.“大姐”为什么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相送给他?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5 分)
11、 6. 文章以“丢失的香柚”为题,有什么深刻用意 ?(6 分 ) (三)实用类 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 7 9 题。 巴金为何能“感动中国” 鄢烈山 自巴金辞世以来,各种媒体的报道与评说铺天盖地,其哀荣远远胜过前些年去世的沈从文、冰心、萧乾等新文学大师。我相信,人们对巴金的哀悼是发自肺腑的,意在藉此向他致敬,并寄托自己的情与思。 巴金何以能“感动中国”呢? 论文学创作,在新文学大师中,他的成就并不是数一数二的。郭沫若诗集女神对个性解放的热烈呼唤,茅盾小说蚀对“幻灭、动摇、追求”心路历程的描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清新纯朴,老舍小说骆驼祥子 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都比巴金代表作
12、家更切合时下的情境,能引起我辈共鸣。 巴金的女儿对记者说,他未能成为“与他经历相符合的文学大师”。他写得最成熟的小说寒夜,由于时代的变迁,甚至不如谌容的人到中年更能打动我们。而论晚年对时事的投入,他也许还比不上对教育改革和反腐败有激情表达的冰心老人。 文革后的二十多年,巴金呼吁建立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很艰难地写作五卷本随想录实际上做的是一件事 反思;实际上表达一个心愿 讲真话。 随想录有什么了不起,比得上他翻译的赫 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吗? 比不上,根本不 可比。巴金写作随想录始于 1978 年,时年七十有四,这样高龄带病写作,难免朴拙,难得的是执着;而随想录的出版颇有曲折,他的故乡心有
13、余悸的出版社不经同意就某些“敏感”篇页删得有题无文,我们怎忍心责备他的思考情胜于理,“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 然而,随想录体现了他早年秉持的写作信条“将心交给读者”,他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我要把随想录当作遗嘱来写。把心交给读者,呼吁世人讲真话,他“揪出示众的首先是 自己”。他的这种光辉人格不能不 感动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是一个正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善良的人道主义者,他具有我们这片土地所稀缺的“求真意志”与“忏悔意识”。正是出于这样的钦敬,他的同辈人戏剧大师曹禺称他为“二十世纪的良心”。新华社在他逝世当日播发特别报道,大标题就是别了,“二十世纪的良心”,内文称他为“讲真话的一面旗帜”。 5 讲真话又有什么了不起?“实事求是”是中国古训:从小幼儿园阿姨就教导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教训人们:求真求实是何等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