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769705 上传时间:2020-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1 - 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地球仪或伞、小纸船或火柴棍、纸、笔等。 【教学【教学时间时间】 1 课时 【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提问: “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 (1)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 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很 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 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2)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补充。 (3)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 (4)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 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

3、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 ,是对地球不 科学的解释。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 士多德看到了月食的情况后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于球体的,下面我们也来看一看。 (5) 课件播放 “月食过程” , 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推想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吗? 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补充。 (6)教师又补充说明东汉张衡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2 - (7) 提问: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学生讨论交流。说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

4、近科学,不断用来修 正猜想和探究。 2 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 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 (1)课件出示“海边归帆” ,提问:为什么总是先看到船的桅杆顶部,再逐渐看到船的上半 部,最后才能看到船的全部?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补充。 (3)利用地球仪和染色的粉笔头演示,模拟海边帆船归来的情景并讲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课件播放“麦哲伦航海探险” ,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4)理解地球可能是圆的猜测产生的基础。 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实验,他在证明地球是不是真的是圆的,这次 实验的成功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在事实面前人们

5、信服了,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1)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课件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现在人们已 经可以进入太空,从宇宙中观察地球,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球形的”观点确实是对的。 (2)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为什么要一直向西航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了什 么? (3)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补充。 (4)谈话:不过,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并没有停留在原地不动,科学家还在不停地研究,使 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课件介绍地球的形状资料。 (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形) 三、认识地球有多大 1谈话:大家都

6、知道地球是很大的,你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2学生回答,猜测地球多大。 3提问:你知道我们这里到无锡有多远吗?坐汽车大约要多久?无锡到南京有多远?坐汽车 大约要多久?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图上的无锡到南京有多长。再观察地球仪上的中国有多大? 想象地球有多大。 4教师补充: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5为了便于对地球进行量测,根据不同精度需要把地球形状作不同处理,在制作地球仪、绘 制小比例尺全球性地图时,常把地球当作正球体看待。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不是 正圆,而是个椭圆,长轴与短轴最大相差 430 米,地球也不是以赤道面为对称的,北半球稍 尖而凸出,较参考椭球面凸出 18.5 米,南半球稍肥而凹入,比参考椭

7、球面凹入 25.8 米,南纬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3 - 45稍隆起,北纬 45稍微凹陷。 6关于地球的大小很早就有人进行过测算。早在公元前 200 多年,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 家埃拉托色尼,根据几何学原理,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对地球圆周进行了直接的测算。在近 代的大地测量中仍然采用相似的方法,只是用测量恒星代替了埃拉托色尼测太阳的方法,测 量精度更提高了。 7地球表面有海洋也有陆地,海洋面积为 36100 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70.8;而 陆地面积是 14900 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总面积的 29.2。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 面积的 39) ,

8、海洋多集中在南半球(占南半球总面积的 81)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陆地平 均高度为 875 米,陆地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 848.13 米,最低点是死海,-399 米,海洋平 均深度为-3729 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 033 米。地球表面的最大高差将近 20 公 里。 四、拓展活动:四、拓展活动: 1看教材第 16 页资料,了解地球的有关数据。 2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 4 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 8 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 该有多大? 通过算数让同学们在时间和数字上来感觉地球的大小。 3提问:为什么地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 4地球,是个没有生命的东西,一般说,没有生

9、命的东西应该不会有大小的变化吧?可是, 实际上并不是全对的,比如:我国长江口崇明岛不可思议的就是从水里“长”出来的由 江水中所夹带的泥沙慢慢淤积而成的。上海,这个建筑着高楼大厦的大城市,在许多年前, 也是个鱼类悠游的地方。虽然地球没有生命,但它却没有停止过变化。 5它究竟是在变大,还是变小呢? 6有些人说,地球本来是从太阳分裂出来的,刚开始也是一团炽热的熔体,经过相当一段时 期的冷凝后,就收缩成有现在硬壳的地球了,因此地球应该是在缩小。有些科学家对阿尔卑 斯山作了调查后,推断地球的半径比 2 亿多年前(即阿尔卑斯山开始形成时)缩短了 2 千米; 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每年大约缩短了 1%毫米。

10、7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地球一直以来就在膨胀, 因为它把本来包住整个地球的大陆撑裂了, 现在这些裂缝还在加宽,说明它还在继续膨胀,但是膨胀的真正原因,他们还没说得非常清 楚。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在大量的减少,也有人认为这是地球内部本身放射性物 质因散热而引起的。 五、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五、解决提出的问题并质疑 1提问:课前大家提的关于地球的问题,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想知道?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4 - 2学生来提问。同学通过所查的资料来解答。同学补充。老师补充。 3总结:让学生知道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宛若一粒飞尘,而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来 说,地球的

11、巨大却让人无法想象。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许多现象和证据,从而对地球 的形状有了接近事实的种种观点。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 实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而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在太空直接观察地球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地球的形状 半径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古印度 古中国 古希腊学者 张衡认为 麦哲伦 周长 面积 地球形状地球形状 苏联 美国 中国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5 - 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制作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画出简易的轮廓图;能根据地图想象实际的

12、地形,学会 使用简单的地图。 2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情况,典型的几种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常用 的地图图例的含义。 3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有耐心地画出地形轮廓;能自觉地在生活中提高自 己使用地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构成情况,典型的几种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常用的 地图图例的含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制作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画出简易的轮廓图;能根据地图想象实际的地形,学会使 用简单的地图。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塑料盒、沙子(教师自备) 、石块、树叶、记号笔、网格纸、水彩笔(

13、学生自备) 【教学【教学时间时间】 1 课时 【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地球的表面那又是什么样的?也 如球一样光滑吗?今天我们共同探索地球的表面。 (板书课题) 2质疑:你认为地球的表面可能是什么样的?你们能说一说吗? 3学生讨论后汇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认识地球表面的物质构成和地形二、认识地球表面的物质构成和地形 1谈话: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停地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 地形。地球表面到底是有哪些地形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2播放录像。 (教师适时作补充讲解) 3谈话:你知道

14、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吗?他们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4出示图片,并讲解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峡谷等地形的特点。 三、制作地表模型三、制作地表模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6 - 1谈话: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正是这些不同的地形构成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如果可 以,你一定非常想去这些地方看一看的吧?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有关地球地形地貌的资 料,谁愿意来描述一下。 (学生交流) 2提问:说说你最喜欢一种地形的特点? 3学生汇报。 4指导学生制作地表模型。 (1) (出示材料)讲述:下面我们三个人一组,来制作一个你们喜欢的地形模型。 (2)布置要求。 (3)分组讨论设

15、计图并进行交流。 (4)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四、指导学生画模型四、指导学生画模型 1谈话:下面我想请大家把你们设计的这些地方描在塑料盒盖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永久保存 它们了,愿意吗? 2讲解制作要求: (1)演示如何用塑料盒盖将地形的轮廓画下来。 (2)发放网格纸,引导学生将盒盖上的地形轮廓画到网格纸上。 (3)分组活动。 3指导学生在网格纸上不同的地形描上不同的颜色。 (教师注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 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我们把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看我们画的 是什么?(师生讨论) 5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真正的地图要画很大的地方,别

16、说没有这么大的 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 图。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制作的地形图,说一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 里是平原。 6再把书翻到 19 页,你能把书上的地形用地图画出来吗?怎么画? 7讨论交流。 8在书上制作地图。 9科学家们为了绘制高质量的地图可是很费了一番心思,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为了精确 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70 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 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使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精确。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并比 较一下他们之间的不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17、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7 - 10学生观察地形图并比较两者的不同。 六、总结全课。六、总结全课。 谈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地形 颜色 海洋、湖泊等 蓝色 航空拍摄 平原 绿色 地形图 高原、山地 黄色 卫星拍摄 雪峰、冰川 白色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8 - 3.地球的内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 构造的资料。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 用模型来解释问题。 3体会探究地

18、球的乐趣以及在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推测科学家如何获得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暗盒、橡皮泥、尺、小刀。 【教学【教学时间时间】 2 课时 【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过程设计】 一、游戏导入一、游戏导入猜物体猜物体 1提问: (出示装有不同物体的盒子)同学们面前的课桌上有一些暗盒,分别放有不同的物 品,不打开盒子,你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装有什么? 2学生回答。 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3谈话:同学们通过看、摸、摇、听、敲、掂等多种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物品是什么,

19、那在 我们脚底下的 “大盒子” 地球里面有装了些什么呢?你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地 球的内部” 。 (板书课题) 二、学生交流已知的地球内部的信息二、学生交流已知的地球内部的信息 1提问:我们每天都“脚踏实地”地站在这个地球上,那么地球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提问:你们这些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回答。 5讲述:确实,在我们身边,书籍、电视、广播、网络等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可以从它们 身上获得知识。书籍、电视、广播、网络上的这些知识又是谁提供的?(科学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9 - 三、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三、认识地

20、球的内部构造 1要想知道地球内部相关的信息,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的? 生:挖,钻,打开 科学家的确想到了这个办法,可是到目前为止,在最先进的技术下人们所能达到最深的距离 只有 18 千米,若把鸡蛋比作地球,他们连蛋壳还没钻破呢!显然这个方法行不通。 2.提问:你刚才研究暗盒的方法对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什么启发吗? 学生讨论、汇报。 (通过收集地球内部的信息来猜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3提问: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儿收集有关地球内部信息的证据? 学生讨论。 火山喷发、地震、地热 4从这些方面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火山喷出来,说明地球内部有巨大压力;熔融的岩浆,说明地球内部温度 高,火山喷

21、发时有岩浆和气体喷出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物质) 5科学家正式通过这些途径对地球有了一些认识,但这些不够全面。后来经过科学家的不懈 努力,发现借助地震波特征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地球的内部。地震波有什么特征呢? 自习书上 6视频介绍地球内部构造及人类对它的认识程度。 从视频中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那么,蛋黄好比什么? 蛋白呢? 四、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四、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谈话:地球如此之大,我们不能把它打开直接观察。大家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利 用各种方法推测出来的,为了方便解释难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结构,科学家常常会通过建立 模型直观地解释他们的思想和发现。现在

22、你能用橡皮泥来建立一个能够“打开的地球”模型 吗?各小组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制作? 提示:可以从材料,方法,注意点方面考虑。 2小组讨论: (1)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个圈层? 师:你们准备怎样来建立一个能够打开的地球构造模型呢? (受鸡蛋的启发,准备用灰、黄、红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壳、地幔和地核。 ) (这三种颜色还代表不同的温度呢。 ) 师:很好!不仅能区分三个圈层,而且还能表示各自温度的不同。 (我们觉得所需的橡皮泥的量还不一样,因为每层的厚度不同。 )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10 - (2)怎样确定各个圈层厚度? 师:如何来确定厚度呢? (根据书上的数据我

23、们算出来:地核直径、地幔的厚度比例约为 10:4。 ) (制作时还要注意同一层各处厚薄要均匀。 ) 介绍卡尺的作用。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交流、展示、评价。 地球是由里及外是由地核、地幔、地壳构成的。地核最厚,地壳相对于地核只是薄薄的一层。 五、课后拓展五、课后拓展 本节课只是对地球内部进行了浅显的探究,地球内部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课后发挥 你的神通,比比谁对地球更了解。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3.地球的内部 暗盒 火山、地震波等 地球的内部 地核地核 地地慢慢 地地壳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11 - 4.火山和地震 【教学目标】【教学

24、目标】 1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 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2会做模拟火山与地震和地震的实验。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做火山与地震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 (1)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面粉、番茄酱、不锈钢盒子、火柴、三脚架、酒精 灯(2)模拟地震实验材料:积木、街道示意图、鞋盒 【教学【教学时间时间】 2 课时 【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过程设计】 一、提出话题,引出新课一、提出话题,引出新课 1火山和地震是比较常见的、破坏力巨大

25、的自然灾害。2008 年 5 月 12 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 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给灾区造成的巨大的损失,夺取的数万人的生命。 2同学们,火山和地震是人为的现象吗?(不是)对,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那 你知道火山为什么会喷发?美丽的地球为什么会地震呢?遇到火山和地震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它们! (出示课题) 二、探究火山成因与模拟火山喷发二、探究火山成因与模拟火山喷发 1认识火山发生时的现象。 (1)播放课件,给学生介绍火山喷发的有关情况。 (2)同学们从火山喷发的视频中获得了什么? 生:火山喷发会有一些现象:喷出红红的岩浆,冒出气体,隆隆声响,伴随地

26、震。 (3)从火山喷发的这些现象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红红的岩浆说明地球内部高温,有融融的岩浆;喷出说明地球内部有压力; 冒出气体说明地球内部有一些气体或其他物质, (4)出示火山示意图,了解火山的成因。 地球的内部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其所在的某一区域的热能特别集中。在那里,高温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12 - 岩石熔化成熔融态的岩浆,并有气体不断释放,使岩浆和气体所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 上覆岩层比较脆弱或发生断裂,岩浆和气体便会“乘虚而出” ,从地球深处喷出来,形成景色 壮观的火山。 2了解研究火山的英雄:法国火山学家卡蒂娅喀夫特和摩希斯喀

27、夫特夫妇。 3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1)用面团在小不锈钢盆上做成山的形状,再在面粉团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得一层面粉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置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4了解火山喷发的影响。 5说一说如果我们遇到火山喷发时应怎么办?(远离) 三、探究地震成因与模拟地震三、探究地震成因与模拟地震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说说地震的现象与成因,教师相机补充。 2课件展示地震的成因。 3简要介绍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4了解一些地震名词:震源、震中、震中距、震级 5师生共同做地震的模拟实验,并作出解释。 (1)在木箱上面画出街道图形。在

28、每个街道的拐角处布置小木块模拟楼房。 (2)轻敲纸箱底部,使房屋倒塌,记录倒塌情况。 (3)重敲纸箱底部,使房屋倒塌,记录倒塌情况。 6避震小常识 (1)观看影片,了解避震知识。 (2)做避震演习。 四四、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火山和地震现象以及它们的成因,知道了如何在火山、地震来临时做好自 我保护。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更多火山和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4.火山和地震 地球的缝隙 熔融的岩浆 板块 1 板块 2 震源 震中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13 - 5.地表的变迁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地表是不

29、断变化的,并且地表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道什么叫风化、侵蚀。 2会做模拟岩石风化、侵蚀的实验。 3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酒精灯、烧杯、水、小石子、水槽、泥土、喷壶等。 【教学【教学时间时间】 2 课时 【教学【教学过程设计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 1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很多地形地貌,谁来说说都有哪些? 2揭题:多美的地貌组成了多姿的地球,但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

30、是这样吗?今天这节课我 们一起来探究地球表面的古往今来。 (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二、探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二、探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大家都很熟悉吧?(因为它们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和世界 最高的山峰)但有人说这里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海洋动物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5简要介绍沈括与他的地质变化观点。 6了解家乡地表的变化。 (由麋鹿生存的环境想到曾经的姜堰是一片沼泽) 三、探究改变地表的力量三、探究改变地表的力量 1过渡:有了证据,科学家才

31、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等地形有惊人的推测,既然世界 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各种的地表形态又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出示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3适当小结:是太阳、风、雨水、火山喷发等力量造就了地球多姿的地表形态。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 14 - 四、模拟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四、模拟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风、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如龙卷风、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等带来的地 表变化。 3 (出示一块石头)谈话:岩石坚硬无比,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 泥土呢? 4学生讨论、汇

32、报。 5我们能不能用实验验证猜想了? 6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模拟石头在自然界中风吹日晒而由大变小的现象。 7出示风化定义。 8大石头在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情况下变成了小石头,这些小石头又怎样遍布 我们周围的? 9学生讨论、汇报。 10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怎样来模拟这一现象呢? 11学生设计并进行模拟流水搬运砂石的实验。 12提问:在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了? 13出示侵蚀定义。 五、了解人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 提问: 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 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 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六六、课后探究、拓展、课后探究、拓展 了解家乡历史上地表改变的情况。猜测将来还会怎样变迁?你准备怎么研究?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5.地表的变迁 自然力量:火山、地震 风化、侵蚀 人类活动:开山挖石、填海围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2001版资料(旧)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案合集(共5课时).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