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010 小题,共 20.020.0 分) 1.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灯泡发光 B. 火药爆炸 C. 玻璃破碎 D. 冰山融化 2. 以下做法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相符的是( ) A. 骑“共享单车”出行 B. 增大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利用率 C. 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垃圾资源化 D. 综合利用秸秆,严禁露天焚烧 3. 近年,科学家首次采用金属钌做催化剂,将从空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甲醇燃料,如图 是钌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钌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011g B. 钌的原子序数为 44 C. 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5 D. 钌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4.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量取液体 B.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加热液体 D. 倾倒液体 5.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下列关于二氧化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氯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B. 二氧化氯是由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氧化物 C. 二氧化氯中 Cl、O 的质量比为 1:2 D. 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6. 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是指金刚石
3、是天然物质中最硬的 B. 家中天然气泄露时,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 C. 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D. 工业废渣的任意排放,不会污染水体 7. 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空气中物质含量: B. 硫元素的化合价: C.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D. 相同条件下气体密度: 8. 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20mL 酒精和 2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40mL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 改变 C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 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 湿衣服变干 分子在不断
4、地运动 A. A B. B C. C D. D 9. 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证明二氧化碳能 溶于水 验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 着火点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 的铜粉 探究水的 组成 实验 设计 A. A B. B C. C D. D 10.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 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B.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没有改变 C. 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化合物 D. 该反应符合“低碳”的理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 1 小题,共 6.
5、06.0 分) 11. 太阳能电池路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太阳能电池路灯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所标示的路灯各主要部件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有_ (写一即可) , 灯罩内填充氮气的作用是_。 (2)白天阳光照射下,太阳能电池板内的能量转化情况是_。 (3)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硅,硅单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则构成硅单质的粒子是_(选填序号)。 原子 分子 离子 (4) 灯柱材料用铝合金而不用钢铁, 原因之一是因为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 1 1 小题,共 6.06.0 分) 12. 鱼类运输
6、是需要不断增氧, 过氧化钙 (CaO2) 是一种常见的制氧剂, 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2CaO2+2H2O=2Ca(OH)2+O2,某次运输使用掉 300g 含过氧化钙 60%的样品,请计算: (1)样品中 CaO2的质量; (2)理论上可以制得质量为多少的氧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1 1 小题,共 7.07.0 分) 13. 我省淮南是产煤大市,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起重要作用。煤气化和液化 示意图如图: (1)煤属于_(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第步分离操作是_,实验室进行该操作用到玻璃棒的作用是_。 (3)第步是精炼煤与水蒸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
7、。 (4)第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 (5)从煤直接作燃料到将煤进行气化、液化变成清洁能源,你得到的启示是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 3 3 小题,共 21.021.0 分) 1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与收集气体的装置图,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的名称是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填序号)。 (3)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你应该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 组合为_(填序号),验满该气体的方法是_。 (4)若用 F 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口进人(选填“a”或“b“) 15.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氧气的某些性质进
8、行了如下探究。 已知图甲、图丁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 1】 利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影响 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 装置中产生氧气的量可以用压强传感器测出 (在 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反应放热忽略不计),得到图乙所示的图象。 (1)写出图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2)图乙是“0.1 克 MnO2与不同体积的 3%H2O2溶液混合”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的规律是_。 (3)图丙是用“8mL 浓度为 3%的 H2O2溶液与不同质量的 MnO2混合”时,所得到的曲线,通过该曲线可以得到的 结论是_。 【实验探究 2】利用图丁装置探究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影响。点
9、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 管中的水全部滴入瓶中,铝盒中的白磷燃烧。 (1)白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_。 (2)由“蜡烛熄灭,白磷燃烧”可得出的结论是_。 (3)滴入水后白磷燃烧的原因是_。 16.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 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探究】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放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 组成的”。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实验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_
10、元素。 方案二: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人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_。 (2)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_。 (3)观察到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4)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 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硬纸玻璃管中 通入氧气, 点燃酒精灯 硬纸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 发 出白光; _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
11、元素组成的。 【计算验证】 已知: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现称取 34.2g 蔗糖隔绝 空气加热,测得生成 52.8gCO2和 19.8gH2O则 34.2g 蔗糖中各元素的质量:碳为_g;氢为_g, 氧为_g据此可知蔗糖的化学式为_(选填字母) A、C8H8NO2 B、C8H18O6 C、C12H22O11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A、灯泡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
12、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冰山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 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化学变化。 2.【答案】B 【解析】 解:A、骑“共享单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符;故选项错误; B、增大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利用率错误,增大化石燃料增加空气污染,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 相符;故选项正
13、确; C、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垃圾资源化,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符;故选项错误; D、综合利用秸秆,严禁露天焚烧,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符;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有:骑“共享单车”出行;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秸秆,严禁露天焚烧; 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 源头上杜绝污染。 3.【答案】B 【解析】 解:A、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01.1,单位不是 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钌的
14、原子序数为 44,该选项说法正确; C、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44,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钌是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 4 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 4 的,既不容易 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4.【答案】B 【解析】 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
15、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 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 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所示 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
16、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B 【解析】 解:A、二氧化氯是有机二氧化氯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氯是由氯、氧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氯中 Cl、O 的质量比为 35.5:(162)1:2,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氯中 Cl、O 的质量比为 35.5: (162)=71:64,则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A、根据二氧化氯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氯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7、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 解:A、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是指金刚石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错误; B、家中天然气泄露时,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正确; C、活性炭有吸附性,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错误; D、工业废渣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的污染,错误; 故选:B。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以及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8、7.【答案】A 【解析】 解:A空气中的氮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 78%、氧气约占 21%,二氧化碳约占 0.03%,故正确; B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显+4 价;硫属于单质,硫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硫酸中,硫元素显+6 价,故错误; C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O、Si、Al、Fe(前四位),故错误; D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2,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4,所以相同条件下,二氧 化碳的密度最大,氮气的密度最小,故错误。 故选:A。 A根据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来分析; B根据硫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C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D根据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来分析。
19、 分类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要善于将一些化学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利于化学的学 习。 8.【答案】C 【解析】 解:A、20mL 酒精和 20mL 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 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B、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 然后氢原子、 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 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湿衣服变
20、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 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B 【解析】 解:A、使用过程中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使用过程中,试管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够燃烧,识别底部的白磷与氧气隔绝,不能燃烧,说明可
21、燃物燃烧需 要和氧气接触,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使用过程中,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A、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C、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 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0.【答案】A 【解析】 解:由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
22、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 A、由上述反应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3:1,故 A 不正确; B、由上述反应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总数没有改变,故 B 正确; C、由微粒的构成可知,甲是单质,乙、丙、丁均为化合物,故 C 正确; D、该反应减少了二氧化碳的量,符合“低碳”的理念,故 D 正确。 故选:A。 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的化学方程 式为:CO2+3H2CH3OH+H2O,据此分析物质的类别、反应的类型等。 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
23、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 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1.【答案】铜丝导线 保护气 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4Al+3O2=2Al2O3 【解析】 解:(1)图中所标示的路灯各主要部件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有铜丝导线、铝合金灯壳、不锈钢灯柱,灯罩内填充 氮气的作用是保护气,以防止灯罩内物质和氧气反应。 故填:铜丝导线;保护气。 (2)白天阳光照射下,太阳能电池板内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故填: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3)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硅单质与金刚石结构相似,则构成硅单质的粒子是原子。 故填:。 (4)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Al+3O
24、22Al2O3。 故填:4Al+3O22Al2O3。 铜元素、铝元素、铁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铝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12.【答案】解:纯净的过氧化钙的质量为 300g60%=180g 设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x 2CaO2+2H2O=2Ca(OH)2+O2 144 32 180g x 144 32 =180g x x=40g 答:(1)样品中 CaO2的质量为 180g; (2)理论上可以制得质量为 40g 的氧气。 【解析】 根据过氧化钙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生成的
25、氧气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3.【答案】混合物 过滤 引流 C+H2O 高温CO+H 2 化合反应 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解析】 解:(1)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多种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2)第步分离操作是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故填:过滤;引流; (3)碳和水蒸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故填:C+H2OCO+H2; (4)第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水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甲醇,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5)由煤的综合利用得到的启示是: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故填:
26、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根据煤炭的组成来分析; (2)根据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根据反应的原理及其特点来分析; (5)根据煤炭的综合利用来分析。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过滤、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等,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区分应用。 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4.【答案】铁架台 A CaCO3+2HCl=CaCl2+H2O+CO2 B 和 C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 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b 【解析】 解:(1)仪器的名称是铁架台;故填:铁架台;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
27、,选择装置 A 来制取;故填:A;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装 置 B 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时的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故 填:CaCO3+2HCl=CaCl2+H2O+CO2;B 和 C;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 (4)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用装置 F 收集氢气时,氢气应从短管进入;故填:b。 (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反应物的状
28、态与反应的条件确定制取装置;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的条件确定制取装置、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收集方法、根据氧 气的助燃性确定验满方法; (4)根据氢气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 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5.【答案】2H2O2 MnO2 2H2O+O2 过氧化氢溶液越多,产生氧气越多 在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与浓度相同的条 件下,二氧化锰的质量越大,生成氧气的速率越快 产生白烟、放出热量 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仍然含有氧 气 与水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解析】 解:【实验探究 1】(1)
29、装置甲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 (2)图 1 乙是“0.1gMnO2与不同体积的 3%H2O2溶液混合”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过氧化氢溶液越多,产生 氧气越多。故填:过氧化氢溶液越多,产生氧气越多; (3)图丙是用“8mL 浓度为 3%的 H2O2溶液与不同质量的 MnO2混合”时,所得到的曲线,通过该曲线可知,在过氧化 氢溶液的质量与浓度相同的条件下,二氧化锰的质量越大,生成氧气的速率越快;故填:在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与 浓度相同的条件下,二氧化锰的质量越大,生成氧气的速率越快;
30、【实验探究 2】 (1)白磷燃烧,放出热量的同时产生了白烟;故填:产生白烟、放出热量; (2)蜡烛熄灭后,白磷仍然能够在集气瓶中燃烧,说明蜡烛熄灭后,集气瓶中仍然含有氧气。故填:蜡烛熄灭后, 集气瓶中仍然含有氧气; (3)在该实验中,生石灰的主要作用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引燃白磷;故 答案为:与水反应放热,引燃白磷。 【实验探究 1】(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过氧化氢溶液的量与生成氧气的量的关系来分析; (3)根据二氧化锰的量与生成氧气的速率来分析; 【实验探究 2】(1)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3)根据生
31、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来分析。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 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6.【答案】碳、氢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聚拢火焰提高温度 烧杯内壁有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Ca(OH)2+CO2=CaCO3+H2O 14.4 2.2 17.6 C 【解析】 解:【实验探究】 方案一:实验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一定会有氧元素。 故填:碳、氢。 方案二:(1)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以防止空气中的成分影响实验结果。 故填: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2)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目的是聚拢火焰
32、提高温度。 故填:聚拢火焰提高温度。 (3)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故填:烧杯内壁有水珠。 (4)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往硬纸玻璃管中通入氧气, 点燃酒精灯, 硬纸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 发出白光,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往硬纸玻璃管 中通入氧气, 点燃酒精灯 硬纸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 光;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烧杯中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Ca(OH)2
33、+CO2CaCO3+H2O。 【计算验证】 已知: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现称取 34.2g 蔗糖隔绝空气 加热,测得生成 528gCO2和 19.8gH2O则 34.2g 蔗糖中各元素的质量: 碳元素质量为:52.8g=14.4g; 氢元素质量为:19.8g=2.2g; 氧元素质量为:34.2g-14.4g-2.2g=17.6g 蔗糖中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个数比为:=12:22:11, 据此可知蔗糖的化学式是 C12H22O11。 故填:14.4;2.2;17.6;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 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 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