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1 第11课晾衣架上的小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晾衣架上的小轮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5课, 主要研 究滑轮的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滑轮的应用,不要求进行滑轮的受力分析研究。教材由 两个活动构成。活动1提起重物的轮子,本活动首先明确滑轮的定义, 再遵循先动脑 后动手的原则,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动手画一画滑轮提起重物的连线图。由于图形上滑轮、 重物和手的位置已经画好,学生只需要连上线。提示已经非常明显,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顺 利完成任务。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连线图组装滑轮提起重物的任务就比较容易完成。 活动2做起重机,本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认
2、识滑轮组,有条件可以鼓励学 生利用滑轮组进一步组装一个小吊车。再用滑轮组吊起重物,从中体会用滑轮组和单独用 滑轮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的学习过程,对简单机械 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历,知道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机械是否可以省力,为 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校里每周都要进行升旗仪式,这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 由于定滑轮的位置较高,真正看清的学生不多,所以学生并不太了解滑轮的作用。在生产 中,动滑轮和定滑轮常组合在一起应用于起重机、吊车等机械, 但学生对这一类大型机械 的认识也比较缺乏。滑轮组的组装难度比较大,但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可以
3、成功的。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 2知道滑轮可以提起重物,常应用在起重机等机械上。 3能完成滑轮和滑轮组的组装。 4体会到滑轮使人们工作更加方便。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完成滑轮及滑轮组的组装。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体会使用不同滑轮的效果不同。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绳子、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绳子、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生活情境:主题人物在用晾衣架晒衣服,发现晾衣架能把衣服升高。问 题:(晾衣架上)那些小轮子起了很大作用吗? 驱动任务:
4、这些小轮子为什么会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提起重物的轮子 活动:观察滑轮,说一说它们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 滑轮有轮、轴和凹槽。 问题:滑轮是怎样吊起重物的?尝试组装一个能吊起重物的滑轮,有几种办法呢? 交流: 按活动手册指引,先在图中把滑轮两边的绳子补充完整,再进行交流。 小结: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组装滑轮提起重物有两种方法。方 法一: 把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 绳子的一端挂住钩码。 用手往下拉绳子,观察钩码是否被提起。 方法二: 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绳子绕过滑轮,滑轮上挂住钩码。 用手向上拉绳子,观察钩码是否被提起。 实验:用实验材料组装滑轮,记录实验
5、现象,验证是否成功提起重物。 组装方法 重物能否被提起 滑轮是否随重物一起移动 图1 图2 我们的发现: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3 交流:根据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果。 问题:两种滑轮在使用中有什么不同? 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结:利用滑轮能够提起重物。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2)活动2:做“起重机” 媒体:出示起重机、吊车等照片。教师介绍:为了更好得运用滑轮,人们常常把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 任务:学生观察滑轮组图片,尝试动手组装滑轮组。 实验:分组尝试使用两个滑轮组装成的滑轮组提起重物。汇 报: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组装滑轮组的情况。 交流:使用滑轮组与一个滑轮提起重物有什么不同体验? (三)拓展 任务:找一找身边有没有其他需要提升重物的地方。设计一个利用滑轮的装置, 并 画出简图。 七、板书设计 第11课 晾衣架上的小轮 定滑轮:不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