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736552 上传时间:2024-08-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反映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2.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

2、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这表明,当时的广州()A.文化教育事业昌盛B.对外贸易地位十分重要C.航海技术相当高超D.已成为南方的经济中心3.中俄“万里茶道”兴起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C.大西洋贸易的兴起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4.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于是又有了“茶禅一味”的哲学命题。由此可见,

3、中国的茶文化()体现儒、释、道三教汇融蕴含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注重境界的表达蕴含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A. B.C. D.5.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陶瓷主要沿西南丝绸之路外销至亚非等地B.埃及当地人民在审美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C.中国封建社会与非洲最早的官方交往始于唐朝D.古埃及手工业原料和烧窑技术可与中国相媲美6.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

4、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A.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B.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C.生产力水平远高于西域D.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7.论及茶马贸易,明史中记载:“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以下选项从中得出的是()A.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B.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C.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D.该贸易本质上是贡赐贸易8.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C.印度洋

5、贸易往来活跃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9.白居易的胡旋女有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胡旋舞到中原后经过改良,在民间广泛传播。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10.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D.扩展了汉朝的

6、统治区域11.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B.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D.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1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13.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处记载汉书张骞

7、传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14.下表是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重要的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国家事件1531年荷兰创立商品交易所1571年英国创建皇家交易所1602年荷兰组建东印度公司1694年英国创立英格兰银行A.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B.国际

8、贸易中心的转移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早期殖民主义的扩展15.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下列关于茶叶的史实正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美地区B.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上流社会饮茶场面C.中日之间形成了著名“万里茶道”D.英国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

9、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A.张骞曾出使西域B.班超曾出使大秦C.丝绸之路的存在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17.有学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仅掀起了欧洲饮品的新潮流,而且改变了欧洲人“酒池肉林”的陋习。咖啡屋作为一种店铺形式在欧洲出现后,其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学者认为咖啡屋()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B.顺应了近代文明C.改变了饮食陋习D.掀起饮品的新潮流18.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

10、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B.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C.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D.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19.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20.有史家写道:“罗马

11、人来到不列颠时,带来了大量罗马的物品、文化以及社会习俗,让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而大英博物馆藏的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如图)制造于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三件茶具虽镶带纯度标记的白银蕾丝装饰,但它明显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简单茶具。”这两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A.商品流动带来文化互鉴B.战争苦难造成文化交锋C.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D.工业革命后商品的廉价21.17世纪时期,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A.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B.消除了阶级差别C.促进了英

12、国商品经济发展D.传播了中华文化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2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意大利城

13、市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摘编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因此,旧金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全球化的进程在与文化相联系时,经常被简化为全球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单向吗

14、?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种对形象、观念和产品的更复杂的共享?摘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1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以近代中西方服饰变化为例说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是一种双向的现象”。(4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

15、,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材料二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

16、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7、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6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耕织图是指描绘农事耕作和桑蚕纺织的图像,中国南宋画家的耕织图传入日本后,日本画家融入四季绘元素,形成金箔浓彩特色的四季耕作图,画面置入田乐、鹰狩等日本农村风俗活动,出现樱花、雪山等具有日本特色的景观。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因传入地国情不同,往往与当地历史传统、审美意趣、人文习俗等相结合,从而呈现本土化特征。请运用所学,围绕文化交流传播中的“本土化”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教师版(90分钟100

1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反映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外国蔬菜传入唐朝,使唐朝的蔬菜品种日益丰富,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繁荣,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西域都护府设置于西汉,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出泉州口岸的开放,故D项错误。2.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

19、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这表明,当时的广州()A.文化教育事业昌盛B.对外贸易地位十分重要C.航海技术相当高超D.已成为南方的经济中心【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促进了广州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当地香料和奢侈品加工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与外贸相关的服务行业的繁荣,故选B项;文化教育事业昌盛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航海技术主要体现在航海工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广州与南方其他地区的经济数据进行对比,无法

20、体现广州已经成为南方的经济中心,排除D项。3.中俄“万里茶道”兴起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A.“丝绸之路”的兴盛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C.大西洋贸易的兴起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解析】选B。据材料“中俄万里茶道兴起于17世纪”可知,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见证了中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故选B项;传统的丝绸之路在14世纪已经走向衰落,因此兴盛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不能见证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A项;中俄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

21、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贸易通道,大西洋贸易的兴起与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不符,排除C项; 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朝时期,因此,中俄万里茶道不能见证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D项。4.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于是又有了“茶禅一味”的哲学命题。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体现儒、释、道三教汇融蕴含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注重境界的表达蕴含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A. B.C. D.【解析】选B。据材料“以茶树礼仁”“以茶可行道”“茶禅一味”可知,茶文化中包含道、仁和禅等文化信息,表明茶文化体现了儒、

22、释、道三教的汇融,故正确;据材料“以茶可雅志”可知,行道、雅志反映了哲学内涵,也表明茶文化体现了东方哲学的含蓄内敛,故正确;据材料“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可知,茶文化中包括茶的药用价值,体现了其对养生的重视,并非只注重境界表达,且材料不体现境界,故错误;据材料“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可知,茶文化强调高雅淡薄,体现了茶文化蕴含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5.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经过20世纪的多次发掘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时间从唐朝绵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中

23、国陶瓷主要沿西南丝绸之路外销至亚非等地B.埃及当地人民在审美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C.中国封建社会与非洲最早的官方交往始于唐朝D.古埃及手工业原料和烧窑技术可与中国相媲美【解析】选B。据材料“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可知,从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陶瓷来看,埃及当地人民对中国陶瓷有很高的审美认可,这说明在审美方面,埃及当地人民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单从材料信息我们无法确定中国陶瓷主要沿西南丝绸之路外销,排除A项;中国封建社会与非洲最早的官方交往始于唐朝之前,C项说法错误,排除;“相媲美”表述夸大,与材料“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D项。6.汉武

24、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A.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B.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C.生产力水平远高于西域D.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汉代对西域地区的国家赠礼丰厚,不采取有偿征派的做法体现出其不以经济掠夺为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在于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即使在打败匈奴之后,西域地区的政治稳定也是汉朝经营西域的主要目的,故选B项;西域与汉朝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A

25、项;汉朝对西域地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出于稳定西域地区的政治目的,并非因为生产力高于西域,排除C项;经济繁荣、财政充盈是汉朝实行相应政策的有利条件,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7.论及茶马贸易,明史中记载:“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以下选项不能从中得出的是()A.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B.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C.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D.该贸易本质上是贡赐贸易【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南地区实行茶马贸易,属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不属于贡赐贸易,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诸产茶地设

26、茶课司”可知设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茶马贸易能够促进区域间经贸往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茶马贸易由国家定税额,说明国家财政收入来源有所扩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8.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解析】选C。由沉船打捞地点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发现的货品来自中国、中东、南亚、中亚和东南亚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当时印度洋的贸易往来比较活跃,故选C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与沉船时间10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与沉船时间10

27、世纪中后期不符,排除B项;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9.白居易的胡旋女有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胡旋舞到中原后经过改良,在民间广泛传播。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来自康居的胡旋女来到中原带来胡旋舞,胡旋舞在中原经改良后在民间传播,说明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故选D项;文化存在差异,并不能趋同,排除A项;材料反映来自康居的胡旋舞在中原经改良后传播,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胡旋舞在民间传播,无法体现盛唐气象,排除C项。

28、10.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D.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解析】选B。根据材料“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并结

29、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政治文化势力不断渗透至葱岭一带,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选B项;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但材料着重强调政治的影响力而非经济贸易,故“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有利于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但材料仅着重强调政治的影响力而非文化交流,故“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张骞通西域后使得中原地区影响力扩大,但影响力扩大不等于统治区域扩大,故“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1.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

30、、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B.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D.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商业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双方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故选C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主要以货币交易为主,排除A项;“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说明当时中外贸易往来所涉及的商品种类丰富多样,农产品并不占据主导,排除B项;丝绸之路属于商业贸易之路,也是文明交流之路,不存在对外武力扩张,排除D项。12.下

31、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解析】选B。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结合其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项;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中途经过的主要城市都是丝绸之路中心,排除A项;材料中仅只提及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不能代表其是在中国生产的,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13.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

32、处记载汉书张骞传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系今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缅甸的路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张骞通西域时发现蜀民已与印度有商贸往来,且中国通史也说汉朝“蜀物入印度”,说明早在汉朝时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故选B项;张骞通西域时,蜀身毒道已然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

33、蜀地与印度商贸往来,并未反映人口迁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汉朝四川地区与印度商贸往来,并未反映往来的内容,排除D项。14.下表是世界某一发展趋势中重要的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国家事件1531年荷兰创立商品交易所1571年英国创建皇家交易所1602年荷兰组建东印度公司1694年英国创立英格兰银行A.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B.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早期殖民主义的扩展【解析】选A。由表格中的“商品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东印度公司”“英格兰银行”等可知,这都属于商业经营方式转变的结果,故选A项;表格中的事件属于商业经营方式,与国际贸易中心不属于同一范畴,排

34、除B项;表格中的信息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表格中的事件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出现的,但与殖民扩张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15.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下列关于茶叶的史实正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美地区B.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上流社会饮茶场面C.中日之间形成了著名“万里茶道”D.英国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解析】选A。据所学可知,16世纪以后,也就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茶叶大量运往欧洲和美洲,茶叶广泛传播到欧美地区,故选A项;

35、“上流社会”不合史实,应为“民众”,排除B项;中俄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排除C项;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排除D项。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发现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A.张骞曾出使西域B.班超曾出使大秦C.丝绸之路的存在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和中亚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

36、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在这些地方考古发掘出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等,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C项正确。17.有学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仅掀起了欧洲饮品的新潮流,而且改变了欧洲人“酒池肉林”的陋习。咖啡屋作为一种店铺形式在欧洲出现后,其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学者认为咖啡屋()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B.顺应了近代文明C.改变了饮食陋习D.掀起饮品的新潮流【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咖啡屋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

37、的对比,意味着咖啡屋改变了欧洲人的陋习,适应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节奏,即行为逐渐文明有礼,故选B项;咖啡主要产自美洲,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咖啡的引入和普及改变了欧洲人“酒池肉林”的陋习,而非咖啡屋,排除C项;咖啡的引入和普及,掀起了欧洲饮品的新潮流,而非咖啡屋,排除D项。18.1718世纪,英国、荷兰、瑞典、法国等国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回的瓷器总量高达3亿件以上。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融入瓷器的创作中。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西学东渐传播了科学知识B.全球性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38、C.商品流动推动文化的传播D.跨国公司促进经济全球化【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国瓷器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也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中国瓷器推动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吸收,故选C项;“西学东渐”不合题意,应为“东学西传”,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了西欧与中国间的贸易,未提及全球其他地区的贸易,排除B项;跨国公司涌现于20世纪,且题干提及的是商品贸易对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19.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

39、明()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大色拉与舶来西式炸猪排都是中西结合后深受上海人喜爱的饮食,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故选B项。20.有史家写道:“罗马人来到不列颠时,带来了大量罗马的物品、文化以及社会习俗,让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而大英博物馆藏的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如图)制造于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三件茶具虽镶带纯度标记的白银蕾丝装饰,但它明显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简单茶具。”这两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A.商品流动带来文

40、化互鉴B.战争苦难造成文化交锋C.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D.工业革命后商品的廉价【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16世纪以后,中国茶、中国茶具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等地,题干提及“维多利亚早期的茶具制造于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它明显是一套普通家庭也能负担得起的简单茶具”,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品流通加快,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借鉴、发展了中国茶具文化,故选A项;“文化交锋”与题干中“不列颠人感受并逐渐认同了罗马文化”相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物种交流,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韦奇伍德的伊特鲁里亚工厂的茶具是机器批量进行生产的,无法体现商品的廉价,排除D项。21.17

41、世纪时期,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这说明茶叶的传播()A.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B.消除了阶级差别C.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D.传播了中华文化【解析】选A。根据材料“17世纪时期,随着中国茶叶在欧洲的传播,英国人发明了下午茶,但当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才开始进入平民的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茶叶成为了英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故选A项;英国仍然存在阶级差别,“消除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中国茶叶传播对英国人

42、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没有明确英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故“促进了英国商品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中国茶叶传播对于英国人日常生活习惯的影响,没有明确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故“传播了中华文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22.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

43、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16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建立殖民帝国使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意大利城市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而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除了东方的香料和纺织品以外,现在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从西半球大量运进白糖、咖啡、大米和棉花,使这些物品不再成为奢侈物件。摘编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消费文化已经被输往世界各地,尤其是通过广告。因此,旧金

44、山、萨拉热窝、北京的人们,都穿着蓝色牛仔裤和T恤衫快餐店在世界各地出售着它们标准化的食品全球化的进程在与文化相联系时,经常被简化为全球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文化的交流是如此的单向吗?文化的全球化如何揭示了一种对形象、观念和产品的更复杂的共享?摘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1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以近代中西方服饰变化为例说明“文化的交流和共

45、享是一种双向的现象”。(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分析可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结合所学从宋代航海技术的角度分析可得造船、航海、罗盘等技术先进;据材料一“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可得政府支持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第二问港口,结合所学可得泉州、广州、明州。第三问商品,结合所学丝绸之路贸易分析可得丝绸、瓷器、铁器、漆器、印刷书籍。第(2)题第一问变化,据材料二“局限在狭隘范围内的地中海贸易扩展成为世界性的事业”可得区域性贸易扩展为世界性贸易;据材料二“意大利城市热那亚、比萨和威尼斯从此默默无闻”“里斯本、利物浦和阿姆斯特丹

46、的港口船只汇集,商人的货物架上堆满了商品”可得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据材料二“又有了北美洲传入的土豆、烟叶和玉蜀黍”“西印度群岛的糖蜜和甜酒,南美的可可、朱古力,非洲的象牙等”可得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第二问阶段,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分析可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3)题结合所学从18世纪法国服装设计分析可得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合了中国元素;结合所学从20世纪法国服装设计分析可得20世纪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孔子”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了中国剪裁方法。结合所学从中山装和旗袍的角度分析可得民国早期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色;中国的改良旗袍融入了西方元素。答案:(1)原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崛起,陆上丝绸之路受阻;造船、航海、罗盘等技术先进;政府支持海外贸易(设市舶司)。港口:泉州、广州、明州。商品:丝绸、瓷器、铁器、漆器、印刷书籍。(任写两点)(2)变化:区域性贸易扩展为世界性贸易;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任写两点)阶段: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