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779385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PPTX 页数:147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考语文 (山东专用)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 A组组 20162020年山东中考题组年山东中考题组 一、一、(2020临沂,13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 韧 雾 沧浪亭始建于五代,现主体为宋代建筑,是现在苏州园林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蒙冤遭贬,迁居苏州,用四万钱买下几近荒废的院子,建了此亭,名字取 自楚辞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示隐逸之情。有人说,从沧 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无论是被贬下野或是急流勇退,文人们在济世安民的宏愿外,始终有颗 念念难忘

2、的出世心,比如拙政园,取自古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暗含微讽与自嘲;再如网师园,网师即渔 夫、渔翁,正是渔隐的象征,以及“退而思之”的退思园,无不含蓄表露了这种寓意。 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比如最直观的楹联匾额,镌刻题铭,“须兼具华彩之辞章,隽 秀之书法”,少了他们,建筑难称完美。 再到各厅堂楼阁雅不胜收的名字,比如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的一句词:“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一般的轩空间都比亭子大,而“与谁同坐轩”小到只宜坐一人,开一扇形的窗临着湖面,框 景绝佳;再联想到这句词写于苏轼政治最失意之时,只觉有种说不出的宁静的孤独,寂寞中又有淡淡的孤 高,不由得想在此

3、处独坐片刻,恰如有人所说,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太多典故与内涵待人探寻,最妙的就 是诗景相对、情景交融的会心时刻。 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了勃勃生机。现在普遍认为文徵明参与设计了王献臣的拙政园,当然历经 岁月磨蚀、易主改建,早已看不到当初的面目,但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三十一景还是保留下当年园子的 简练野趣;他亲手种下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绿荫满庭,春日满架明艳紫英,成为苏州城的一处重要文脉。 苏州园林最繁盛的日子,是在清代“同光中兴”时期,城里大造园林,各园主人彼此投缘,怡园顾文彬、听 枫园吴云、网师园李鸿裔,耦园沈秉成、养闲草堂潘曾玮等组成“真率会”,定期轮流在各家园林里雅集, 品评书画,吟

4、诗作赋。 画家陈丹青说,苏州园林那样成熟的美学,是一整套上千年积累传递的文化教养、文化样式、文化符号, 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生着决然而彻底的巨大改变,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条源远 流长的大线索已然开始模糊、混乱而反观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仅是“小而美”的偷得浮生半日 闲,更是都市丛林中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我们步履匆匆,不懂停留,却也总能在身处园林的某一刻,一秒激 活深埋于心的文化记忆,那里有风月鸟鸣,有花影泉声,有红尘中清逸无匹的诗情画意。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文章为何从“沧浪亭”写起?(3分) 2.围绕“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第段是从哪些方

5、面展开论述的?(3分)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的命名都含蓄表露了主人的出世之心。 B.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最妙的就是和诗人对话,和园林对话。 C.文章在论述“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是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 一、一、 1.答案答案 沧浪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它入文,可以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作 为重要的例证使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因此需要由园林谈 起。沧浪亭

6、“是现在苏州园林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名字取自楚辞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和文学有关。“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 因此,沧浪亭可以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它的名气使许多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沧浪亭既有代表性,又有力 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2.答案答案 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 了勃勃生机;园林主人的文学交流造就园林的繁盛。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第段论述的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 关联”;第段论述“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第段论述“文人的唱酬交往为

7、园林赋予了勃勃生机”; 第段通过写“苏州园林最繁盛的日子各园主人彼此投缘定期轮流在各家园林里雅集,品评书 画,吟诗作赋”,可以概括出本段的论述中心是“园林主人的文学交流造就园林的繁盛”。 3.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第段“反观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仅是小而美 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更是都市丛林中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可知,“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是一片葱郁的 文化绿洲”表述有误,故选D。 二、二、(2020潍坊,212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8分) 勇者不惧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 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

8、“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 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 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 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史记记载,蔺相如携璧出使强 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 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 “有义之谓

9、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 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 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 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 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

10、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 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 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 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 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 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 气

11、、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 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 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 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 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炼,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 直前、奋发有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

12、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 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3分) 2.第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3分) 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第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

13、清晰,结构合理。 二、二、 1.答案答案 (3分)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 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每点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文章在第段提出“勇者不惧”后,在段分别进行 了阐述。找到这三段中的关键句“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我们 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 惧与有惧的统一”“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 不惧的品格”,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2.答案答案 (3分)

14、先用孟子言论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接着用王阳明的事例阐明“静气”“锐 气”的表现。最后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每点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把握。思路是思考的路径,只要分析清楚前后内容及其关系即可。第段 在开头第一句提出分论点“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然后用孟子和公孙丑的讨论对“静气”“锐 气”进行阐述,接下来举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例子来具体阐述“静气”和“锐气”的表现,最后进行总 结。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其次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表达时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

15、上一些诸如“首先” “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3.答案答案 C 文章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且都是正面论证,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三、三、(2019济宁,141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 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 苦难,也能毁灭

16、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 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不拔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 就梦想。 唐僧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 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为师,在环境优美的灵台方 寸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 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

17、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日渐消磨,活跃 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 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衔,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 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 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玻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 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宇、亭台楼阁、瓶瓶 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

18、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 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 受到宫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 还不照样是狂沙? 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 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

19、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入海,一去 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0428,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3分) 2.分析第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3.第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三、三、 1.答案答案 这一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 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有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的观点。 解析解析 通读第段,可以将其分成两层,从“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后分开。第一层阐述 “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通过

20、引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明确这种想法 是什么;第二层则谈“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和自信”,并通过“但”来转折。由此可 见,对于第一层所阐述的看法,作者是持否定态度的,第一层摆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第二层则进行具体 的批驳。第二层的批驳主要分析了太多的苦难对于普通人的作用是消极的,并与极少数的大才、奇才进 行对比,指出苦难并不能帮助大多数人成就梦想,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把握论证思路需要注意: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3)明确论证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4)明确论证

21、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分析论证思路,要条理清晰,适当加上如“首先”“然 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词语。 2.答案答案 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例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遭受苦 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解析解析 举司马迁写史记的例子,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是为了使论证更加真实有力, 结合举例论证的作用和文段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 3.答案答案 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 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解析解析 文章一直到第段都在借助唐僧、孙悟空

22、、沙僧、司马迁的例子论述过多的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他们的成功,并不是苦难带来的,这是论述了论点的普遍性。而第段则从极少一部分人在苦难中的成功 这一角度进行论述,指出不能以偏概全,从而使得论述更为严密、完整。 四、四、(2019滨州,1518)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2分)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 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 的成败。 “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 军

23、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 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 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 “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 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 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24、,但并非所有量的积 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 作家罗曼 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 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 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 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 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

25、比一场马拉松,比拼 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 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 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 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 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铸就,成长多为浴火重生。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往往就是倒退的开 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搏斗、与自我较量的过程。多挑战“不可能”才有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 迈向新的高度。 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

26、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 彩人生。 (解放军报2018年9月20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第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3分) 3.第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4.请在第段横线上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四、四、 1.答案答案 人要善于“折叠”自己。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确定一篇文章的论点,要按照题目、开头、结尾的顺序,先 看一下这些位置有没有能直接表明观点的句子。这篇文章的题目“要善于折叠自己”就明确表明了 作者的观点,所以本文题目即文章论点。 2.答案答案 “

27、折叠”是耐心的坚持。 解析解析 阅读第段,通过“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 力”“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等语句,可以看出这段谈的 是要有耐心,坚持去做一件事,才能成功,所以分论点要围绕这一点来归纳,还要注意段开头分论点的 表述方式,注意句式的一致。 3.答案答案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红军时期的具体事例四渡赤水,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面对具体 情况的灵活应变,迂回前进,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既生动具体,又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第段在段首提出分论点“折叠是智慧的迂回”

28、 后,就写了四渡赤水的例子,所以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和论证方法的作用,组织语 言作答即可。 4.答案答案 (示例)达 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画家,就是因为他在无数次的重复“画蛋”中,寻找规 律,画出个性,从而成就了他“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 解析解析 此段的分论点是“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所以补充的事例要能证明此分论点,就像原文中王羲 之兰亭序的事例一样。要注意其与第段“耐心”的区别,突出“重复”的作用。 方法指导 补充论据的原则 (1)论据的指向性。不论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注意论据的指向性,也就是说论据要能够充 分论证论点。特别要注意有些论据表面看来可以

29、证明论点,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已偏离论点了。如“少壮 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同学用它来证明“勤奋”,有的同学用它来证明“劝学”,而这个诗句最契合的 论点是“珍惜时间”。 (2)论据的概括性。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的以情动人,它是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服人,是以理服人。议论文中 事实论据的表述不能像记叙文那样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叙事,而是要针对论点,抓住 事件中最能证明论点的地方来概括,语言要简洁明确、无懈可击。 (3)论据的典型性。补充事实论据一定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论据只有是真 实的、众所周知的才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才不会给别人留下反驳的余地。 五、五、(20

30、18潍坊,222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 胸存大道自从容 周铁钧 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礼记 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不是 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 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 散。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 台。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 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

31、响。 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 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 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 生。 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 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 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

32、这是古代爱国英雄气 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 图存的大道从容; 。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 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 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3分) 2.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3.从下列材料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事例,加以改写

33、,作为论据补到第段横线处。要求:切合文意,与上文句 式相似。(3分) 美国拳王阿里,虽备受歧视且曾被判入狱,但他仍积极争取黑人平等,呼吁世界和平。他的座右铭是: “死神面前,我大笑。” 2015年5月,杨科璋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中,奋勇冲进火海,救出一名幼童,尽到了消防战士的职责,却献出 了年仅27岁的生命。 开国元勋陈毅血战梅岭时,面对重重敌兵,他抖抖军衣,掸掸军帽,安然落笔:“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 斩阎罗。” 五、五、 1.答案答案 举例论证。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辨析能力及对论点的分析能力。本段主要叙述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所以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

34、论证方法。文章在第段举了嵇康的例子、第段举了苏东坡的例子后,在第段第 一句写道:“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可见”一词, 说明接下来的结论是从段中得来的,具体分析可知,第段用嵇康的例子论证了“胸存大道就是信念 坚定,爱憎分明”,第段用苏东坡的例子论证了“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由此可找到分论 点。 2.答案答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两个事例,总结什么是胸存大道,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道的论述。使 文章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从结构上看,第段在文章的中间,是文章的过渡段;从内容上 看,该段的首句

35、总结了段例子所表明的观点,结尾句引出了第段的各个例子,可以进一步判断是起到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段的作用就是使文章衔接紧密,结构严谨。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过渡段可使文章行文连贯,结构严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启下”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 章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和对下文内容的领起。 3.答案答案 消防战士杨科璋在火势凶猛、生命危急时,仍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抢救儿童,这是当代青年舍生忘 死的大道从容。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据的分析把握能力。首先,从第段最后一句话“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 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

36、着大道从容”可以看出,第段要举的例子都是“中华优秀儿女”的例子,所以事例 美国拳王阿里的例子不合适;其次,第段已经举了岳飞和西南联大师生的例子,为了照应第段最后一 句话中的“自古及今”,接下来的例子在时间上应该比西南联大师生的例子还要往后,事例陈毅血战梅 岭是在1936年,与西南联大差不多同时期,而事例消防战士杨科璋的例子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最合 适。改写时要注意与前面两个例子的句式保持一致,也用“在时,仍,这是的大道从容” 的句式。 六、六、(2016潍坊,222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清 欢 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

37、:“人间有味 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 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 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 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 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

38、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 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 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 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 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才是永久的快乐。 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

39、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 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 “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 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 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根据袁浩文章改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40、么?(2分) 2.第段和第段分别使用的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2分)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4.第段主要论证了什么?是怎样论证的?(4分) 六、六、 1.答案答案 清欢是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解析解析 做题时要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或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文章第段段末明确提出了文章 的中心论点。 2.答案答案 使用苏轼例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使用孔子例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 解析解析 议论文中开篇引用事例一般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引用事例一般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 引用孔子的例子则是为了论证“其实中国

41、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从而进一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清欢是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3.答案答案 运用排比句式高度概括地写出追名逐利者的种种表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解析解析 在修辞手法上,画线句运用了排比,明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即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从内容上 来说,集中写出了追名逐利者的种种表现。 4.答案答案 主要论证了怎样才能做到清欢。先否定错误的认识,再指出正确的做法,最后用事例论证。(先正 反对比论证,再事例论证) 解析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仔细阅读文段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概括,明确作者先论证了什么,再论证了什么, 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要点出

42、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B组组 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年全国中考题组 一、一、(2020甘肃兰州A卷,161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和少年朋友探讨人生的两个话题 周国平 一 1.请补写出文章旁批处的空缺部分,以理清文章思路。(6分)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写出第一部分画线句中“绑架”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2)找出第二部分第段中“推进论证”的词语,并简要说明该词语是如何“推进论证”的。 3.文章第二部分结尾处,围绕“两个朋友”的比喻说理,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一、一、 1.答案答案 (6分)(1)(3分)人应该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

43、(2)(3分)实现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及途径。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根据话题一的旁批,可以仿写出话题二空缺处的旁批。处可参 考话题一“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为生命的真正需要而活”的格式,处应该是对话题二段内容的 概括,即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进行自我教育,并且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处可参考话题一“总结: 活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是人最根本的责任”的格式,处应该是对话题二第段内容的概括:实现自我教 育能力的目标及途径。 2.答案答案 (5分)(1)(2分)绑架:本义是“用强力把人劫走”;比喻义为受舆论和习俗的影响而背离生命的真 理。 (2)(3分)词语是:因此。 理由:用连词“因此

44、”承接“自我教育的目标”,由此进一步推进论证到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需要养成的 两个习惯。 (答出词语“因此”给1分;理由分析,给2分) 解析解析 (1)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的能力。先理解本义,再结合语境解释比喻义。“绑架”的本义是“用强力 把人劫走”,在文中,是指受舆论和习俗的影响而去追求世俗的成功,不去想生命真正的需要,这样就背离了 生命的真理。(2)“推进论证”的词语一般都是连词,话题二第段中的“因此”一词关联上下文的内容, 属于“推进论证”的词语,它承接了上文对“自我教育的目标”的阐述,进一步推进论证到下文的内容,即 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需要养成两个习惯,使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3.答案答案

45、 (3分)把“自己的灵魂”和“活在好书里的伟大灵魂”比作自己的两个朋友,化抽象为形象,论述 了写日记与阅读两个习惯的养成对自我发展的促进意义。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话题二结尾处运用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答题 格式为“通过将比喻为,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根据此格式作答即 可。 二、二、(2020辽宁本溪辽阳葫芦岛,2327)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5分)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 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

46、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 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 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 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 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 明。马

47、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 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 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 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 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 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

48、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 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 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 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 嫡之争。 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 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 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