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解析: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考试(选修1)历史试题
- 精品解析: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考试(选修1)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点击预览
- 精品解析: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押题考试(选修1)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2024 届河北省高三模拟押题卷(选修 1)2024 届河北省高三模拟押题卷(选修 1)在研究河北省下半年各地试卷的基础上强化在研究河北省下半年各地试卷的基础上强化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C 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2.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A.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C.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3.1832 年,英国首相格雷组阁时,13 名阁员中有 12 名是贵族出身。1837 年,英国首相墨尔本组阁时,贵族阁员下降为 5 人。1845 年,英国首相德比组阁时,内阁阁员中的“平民”比贵族多了一倍。能够解释此现象的是,英国()A.议会改革满足了平民参政B.两党政治扩大了民主的范围C.宪章运动争取了普选权利D.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完善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5.1911 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唯有“坐旁听席”。但在 1912 年 8 月,中华民国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B.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C.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D.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6.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出版后,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表示难以接受其思想主张,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在维新变法的高潮阶段,甚至遭到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两位大臣陈宝箴和孙家鼐反对而饬令毁版。新学伪经考之所以遭到反对,是因为它().的在A.竭力倡导君主立宪制B.有悖于传统主流思想C.并不是科学的历史观D.触动了清朝统治根基7.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 年)元朝首次科举顺利举行,科举考试“举人以德行为首,试艺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考试科目“以程试之法,表章六经,四书专以周、程、朱之说主,定为国是”。元朝关于科举的规定()A.恢复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B.容易导致学术思想的僵化C.意在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改变了重武轻文统治政策8.据统计,英国 18551868 年录用的 9826 名文官中,有 7033 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有 2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只有 28 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文官选拔()A.具有局限性和传统色彩B.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C.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贯彻D.被贵族阶层完全垄断9.1976 年 10 月以后,干部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恢复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管理机构,接着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A.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B.推动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度化C.说明新时期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D.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10.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统地位较高;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据此可知()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立法B.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C.社会转型改变民间诉讼风气D.行政对法律干预力度增强11.1758 年和 1800 年,英国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开设了用英语讲授的英国法课程(在此之前,只讲授罗马法);大革命胜利后,法国各大法典都在大学中开课讲授;德国也出现了海德堡大学民法教授蒂鲍特这样的法学家。这种大学法学院教育()A.促进了欧洲法学近代化形成B.适应了市民阶级的法权要求C.奠定了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D.产生了系统发达的注释法派12.中世纪英格兰各地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存在很大不同,地方法庭、教会法庭各行其是。11 世纪后期,英王指派官员担任法官,组成巡回法庭审理各种刑事和民事案件,召集郡守、地方贵族、各百户区陪审团、各村庄代表以及相关案件当事人、证人等参加。这一做法的直接影响是()的A.促进了民法系形成B.推动了普通法形成C.近代民族国家形成D.天主教会权威动摇13.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 100 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14.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 年),为反制元昊称帝,北宋朝廷全面禁绝“陕西、河东缘边,旧与元昊界互市处”的榷场和互市贸易。北宋的这一行动()A.运用经济手段维护自身权威B.阻碍东北地区民族交往C.限制丝路交易遏制西夏发展D.通过武力对其进行反制15.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16.1429 年英法战争期间,法国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圣女贞德自称得到上帝启示,站出来领导人民作战,挽救了法国。后来,她被英军俘虏,并被英国的宗教法庭指控为女巫,说她所谓“听见上帝指示”,听见的是魔鬼的声音,还列出她是女巫的其他佐证贞德平时穿男装、绑腿、戴男人的帽子,法庭最后将她处死。这段历史突出反映了()A.人民大众反抗封建专制B.战争冲突阻碍思想解放C.宗教改革势在必行D.民族意识艰难觉醒17.自 2000 年开始,我国在提交给国际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的国家报告中将“少数民族”的英文版表述由原先的“nation”改为“ethnicminority”。正好对应了我国法学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民族”的两种解释,“中华民族”对应“nation”一词;第二种则是指族群,对应的是“ethnicgroup”这个概念。上述改动体现了()A.我国深入贯彻民族平等原则B.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的实现C.国际法对国内法的指导作用D.我国民族问题的国际化趋势18.1985 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表明中国()A.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B.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C.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9.有学者指出,西方现代金融市场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导致上述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新航路的开辟B.经济实力的增强C.殖民扩张的加剧D.大国之间的争夺20.有学者指出:“南京恢复关税自主,但对关税收入的需求和日本的压力却一直阻挠着保护关税的真正作用。从 1928 年到 1934 年经常改变的关税税率事实上是一种足使中国工业不能稳定的破坏性因素。南京政府改变税率如此频繁,致使实业家随着行情调整投资后,往往在获得利益以前情况就发生变化。”材料旨在说明()A.国民政府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B.频繁调整关税是迫于外部压力C.税率调整未必助力民族工业发展D.恢复关税自主增加了财政收入21.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流亡人口也编入户籍。这一变化反映出,北宋户籍制度()A.弱化了征发赋税功能B.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减少C.加强了对人身的管控D.推动了雇佣劳动关系普及22.14 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但有些封建主仍保留部分好地自己经营。出租领主自营地()A.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B.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C.反映出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变化D.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23.中古时期,欧洲庄园上的劳动力主要是农奴,农奴不能离开土地而被出卖,如果领主出卖庄园,农奴必须跟着庄园一起转移到一个新的庄园领主那里去。这一现象()A.导致了农奴人身自由丧失B.适应了欧洲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C.体现了庄园自给自足的特性D.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逐渐解体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3 年 7 月,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申报月刊为纪念其创刊周年,发行特大号中国 现代化问题号特辑,正式拉开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序幕。下图为 1933 年第 2 卷所刊发文章中“现代化的方式路径”各种倾向所占分量(单位:篇)。的摘编自黄敏近代现代化强国梦的话语建构以及相关文章为例 材料二 自晚清以来,在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就一直存在着中西文化之间的激烈争论。20 世纪 30年代,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动员群众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 建设事业,为夺取政权打下基础。“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艾思奇专门撰写文章论中国的特殊性,提出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向西方国家学习是必须的,但是中国也有中国的实际国情,不能盲目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摘编自王术静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路径选择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观点及其影响。12024 届河北省高三模拟押题卷(选修 1)2024 届河北省高三模拟押题卷(选修 1)在研究河北省下半年各地试卷的基础上强化在研究河北省下半年各地试卷的基础上强化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郊祀是天子祭天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C.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意可知,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的郊祀礼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推行中原王朝的郊祀礼仪,以此来彰显其政权也是中原传统文化而来,是正统,A 项正确;单纯从元朝推行郊祀礼仪,无法得出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排除 B 项;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C 项;元朝推行郊祀礼仪主要是为了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并不是为了笼络人心,排除 D项。故选 A 项。2.元朝在汉族及某些边境地区设置行省,以资控驭;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则直隶中央;同时,在适当的地区,配置皇子出镇,以加强控制。这说明元朝政府()A.在全国普遍推行行省制度B.多管齐下强化了君主专制C.一定程度上沿袭分封制度D.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元朝实行行省制、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直接隶属中央,同时在适当地区以皇子出镇,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体现了元朝政府因地制宜加强地方的管理,D 项正确;元朝在西藏地区并未设置行省,排除 A 项;材料内容并非加强君主专制,而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B 项;行省制并非沿袭分封制,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1832 年,英国首相格雷组阁时,13 名阁员中有 12 名是贵族出身。1837 年,英国首相墨尔本组阁时,贵族阁员下降为 5 人。1845 年,英国首相德比组阁时,内阁阁员中的“平民”比贵族多了一倍。能够解释此现象的是,英国()A.议会改革满足了平民参政B.两党政治扩大了民主的范围的2C.宪章运动争取了普选权利D.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8323 年至 1845 年英国。根据材料“1837 年,英国首相墨尔本组阁时,贵族阁员下降为 5 人。1845 年,英国首相德比组阁时,内阁阁员中的平民比贵族多了一倍。”及所学可知,19 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壮大,为满足他们参政的要求,1832 年后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取代贵族,所以出现材料中贵族阁员减少、“平民”阁员增加的现象,D 项正确;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参政的要求,并没有满足工人等平民参政的要求,排除 A 项;题干主旨是英国内阁成员阶级结构的变化,由此无法得出“两党政治扩大了民主的范围”的结论,排除 B 项;1848 年英国宪章运动最终失败,排除 C 项。故选 D项。4.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之意即地方灵活自治的同时保有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政治统治,D 项正确;材料 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排除 A 项;B 项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不能体现“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排除 B 项;材料观点在强调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认同与政治统治,并不是共治天下,排除 C 项。故选 D 项。5.1911 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唯有“坐旁听席”。但在 1912 年 8 月,中华民国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B.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C.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D.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答案】A【解析】的的3【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911 年至 1912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可知,中国民主革命由刚开始不重视华侨选举权到明确华侨名额,说明中国革命重视海外群体的革命参与度,这增强了革命的包容性,A 项正确;国民党内部组织指的是其结构或系统,华侨不一定就是国民党成员,排除 B 项;材料并未涉及人们对政党政治的态度,排除 C 项;不能将华侨直接等同于资产阶级,排除 D 项。故选 A 项。6.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出版后,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表示难以接受其思想主张,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在维新变法的高潮阶段,甚至遭到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两位大臣陈宝箴和孙家鼐反对而饬令毁版。新学伪经考之所以遭到反对,是因为它()A 竭力倡导君主立宪制B.有悖于传统主流思想C.并不是科学的历史观D.触动了清朝统治根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 1898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出版后,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甚至遭到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两位大臣陈宝箴和孙家鼐反对而饬令毁版。”及所学可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遭到了维新派的反对,主要是因为康有为猛烈批判孔子和儒家经典的做法过于偏激,造成了维新派内部意见分歧,B 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康有为对君主立宪制的竭力倡导,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新学伪经考是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经书论证著作,不是科学的历史观,这并不是题干描述的主要原因,排除 C 项;新学伪经考并未触动清朝统治的根基,其主要作用是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作舆论准备,排除 D 项。故选 B 项。7.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 年)元朝首次科举顺利举行,科举考试“举人以德行为首,试艺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考试科目“以程试之法,表章六经,四书专以周、程、朱之说主,定为国是”。元朝关于科举的规定()A.恢复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B.容易导致学术思想的僵化C.意在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改变了重武轻文统治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元朝科举考试注重考儒家经义,而非写诗作文,以宋代理学家对四书的注解作为评判答.4卷的标准,这种对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限制容易导致学术思想的僵化,B 项正确;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的官方哲学,在元代并未中断,排除 A 项;科举制主要影响官员选拔和教育文化,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不大,排除 C 项;元朝政府并未轻视文治,元朝实行“重武轻文统治政策”的说法不恰当,排除 D 项。故选 B 项。8.据统计,英国 18551868 年录用的 9826 名文官中,有 7033 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有 2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只有 28 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文官选拔()A.具有局限性和传统色彩B.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C.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贯彻D.被贵族阶层完全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51868 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当时的文官制度虽然较以前的赐官制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官员是通过各部大臣推荐而来,并没有经过公平的竞争性考试,这说明当时英国的文官选拔具有局限性和传统色彩,A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党派对文官选拔的影响,排除 B 项;有部分人是经过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和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得到了实施,只是这一时期仍存在弊端,排除 C 项;“完全垄断”说法绝对,排除 D 项。故选 A 项。9.1976 年 10 月以后,干部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恢复了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管理机构,接着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和逐步完善()A 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B.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C.说明新时期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D.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在干部管理、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文革”后,对干部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干部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干部制度的改革,.5并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排除 A 项;干部制度改革不等同于公务员制度确立,排除 C 项;干部制度改革并非法律制度变革,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0.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统地位较高;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据此可知()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立法B.完备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C.社会转型改变民间诉讼风气D.行政对法律干预力度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神宗变法后,法不胜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司法领域,依例断事的现象逐渐增多,出现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实”可知,随着宋代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法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司法部门加强了对法律的干预力度,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立法”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由“法不胜事”“引例破法”可知,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社会转型与民间诉讼的关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1.1758 年和 1800 年,英国分别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开设了用英语讲授的英国法课程(在此之前,只讲授罗马法);大革命胜利后,法国各大法典都在大学中开课讲授;德国也出现了海德堡大学民法教授蒂鲍特这样的法学家。这种大学法学院教育()A.促进了欧洲法学近代化形成B.适应了市民阶级的法权要求C.奠定了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础D.产生了系统发达的注释法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法学近代化”主要是指法学的(自由)资本主义化,阅读题干可知,1819 世纪英、法、德都开展了大学法学教育,促进了近代职业法学家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从而促进了欧洲法学的近代化,A 项正确;市民阶级法权的主要要求是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B 项;法治国家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必须依照法律行使,其实质是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C 项;注释法派产生于西欧 11 世纪末到 15 世纪,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而产生的一支与神学法学相对抗的新的法律思想派别,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2.中世纪英格兰各地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存在很大不同,地方法庭、教会法庭各行其是。11 世纪后期,英王指派官员担任法官,组成巡回法庭审理各种刑事和民事案件,召集郡守、地方贵族、各百户区陪审团、各村庄代表以及相关案件当事人、证人等参加。这一做法的直接影响是()6A.促进了民法系形成B.推动了普通法形成C.近代民族国家形成D.天主教会权威动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 世纪后期(西欧)。据材料可见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推动了普通法形成,B 项正确;民法系形成是 19 世纪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A 项;材料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王权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冲击,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3.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 100 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分析,可推断出民法典的编纂需要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D 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机关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与曲折性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立法的程序问题,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4.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 年),为反制元昊称帝,北宋朝廷全面禁绝“陕西、河东缘边,旧与元昊界互市处”的榷场和互市贸易。北宋的这一行动()A.运用经济手段维护自身权威B.阻碍东北地区民族交往C.限制丝路交易遏制西夏发展D.通过武力对其进行反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38 年(北宋)。元昊称帝,在北宋看来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为,违背了北宋与西夏友好相处的协议,故北宋运用经济手段来遏制西夏,A 项正确;陕西等地区位于西北部,B 项表述错误;北宋的上述行动,与丝绸之路是否通畅无关,排除 C 项;D 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5.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7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这些现象表明()A.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B.女真葬俗受宋人影响C.金人葬俗受辽人影响D.各民族文化交流广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吉林金代早期女真贵族墓前发现有石雕文臣武将、石虎石羊,黑龙江金代女真人墓群出土有中原的丝织品和瓷器,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墓葬形制又或是墓群中出土的物品都具有一定的多元性,体现其它民族地区的特色,这反映出当时各民族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D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女真有自己墓葬习俗,而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排除 A 项;根据材料“河北发现的金人墓葬形制与辽墓有相似之处”可知 B 项表述不能完整表现材料内容,排除 B 项;材料也提及甘肃发现有西夏纪年的汉人火葬墓,C 项表述不能完整表现材料内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6.1429 年英法战争期间,法国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圣女贞德自称得到上帝启示,站出来领导人民作战,挽救了法国。后来,她被英军俘虏,并被英国的宗教法庭指控为女巫,说她所谓“听见上帝指示”,听见的是魔鬼的声音,还列出她是女巫的其他佐证贞德平时穿男装、绑腿、戴男人的帽子,法庭最后将她处死。这段历史突出反映了()A.人民大众反抗封建专制B.战争冲突阻碍思想解放C.宗教改革势在必行D.民族意识艰难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据题意可知,法国圣女贞德借助宗教领导了法国,而英国则借助宗教对贞德进行了诋毁和摧残,由此说明民族意识的形成遭到宗教的阻碍,觉醒的异常艰难,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法之间的对抗,并不能体现对封建专制的反抗,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教对民族意识的阻碍,而不是战争冲突阻碍思想解放,排除 B 项;这段历史和宗教改革无关,是罗马教会对德意志地区的压榨催生了宗教改革的爆发,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7.自 2000 年开始,我国在提交给国际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的国家报告中将“少数民族”的英文版表述由原先的“nation”改为“ethnicminority”。正好对应了我国法学理论和实践中对于“民族”的两种解释,“中华民族”对应“nation”一词;第二种则是指族群,对应的是“ethnicgroup”这个概念。上述改动体8现了()A.我国深入贯彻民族平等原则B.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的实现C.国际法对国内法的指导作用D.我国民族问题的国际化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原先的“nation”改为“ethnicminority”,丰富了“少数民族”保护的涵义,族群不仅是一个整体,还包括我们目前民族区域自治中的少数民族,说明我国对种族歧视的界定更广泛,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平等,A 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 1984 年就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了,排除 B 项;这是国内法影响国际文件,而非国际法指导国内法,排除 C 项;民族问题是内政问题,是国家主权,不可以国际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8.1985 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表明中国()A.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B.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C.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 1985 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不依附于任何集团。”及所学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中国提出了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主要针对的是苏联的霸权主义。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不加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我国根据形势变化对外交政策适时作出一定调整,C 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 年,我国并未投身不结盟运动,排除 A 项;20 世纪 80 年代后,我国坚持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 B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9.有学者指出,西方现代金融市场经历了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导致上述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新航路的开辟B.经济实力的增强C.殖民扩张的加剧D.大国之间的争夺9【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世界金融中心的更替来看,每次金融霸权的消长均伴随着各国之间经济势力的变动,B项正确;AC 项仅是前期世界金融中心更替的原因,并非是整体的原因,排除;大国之间的争夺是材料的表象,非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0.有学者指出:“南京恢复关税自主,但对关税收入的需求和日本的压力却一直阻挠着保护关税的真正作用。从 1928 年到 1934 年经常改变的关税税率事实上是一种足使中国工业不能稳定的破坏性因素。南京政府改变税率如此频繁,致使实业家随着行情调整投资后,往往在获得利益以前情况就发生变化。”材料旨在说明()A.国民政府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B.频繁调整关税是迫于外部压力C.税率调整未必助力民族工业发展D.恢复关税自主增加了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 年到 1934 年(中国)。根据材料“但对关税收入的需求和日本的压力却一直阻挠着保护关税的真正作用。从 1928 年到1934年经常改变的关税税率事实上是一种足使中国工业不能稳定的破坏性因素”,可以看出南京政府税率调整未必助力民族工业发展,C 项正确;国民政府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频繁调整关税对民族工业的影响,不是强调其原因,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频繁调整关税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没有涉及财政收入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1.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流亡人口也编入户籍。这一变化反映出,北宋户籍制度()A.弱化了征发赋税功能B.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减少C.加强了对人身的管控D.推动了雇佣劳动关系普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流亡人口也编入户籍”可知,宋朝相对唐朝来说,客户虽然编入户籍,但是不用纳税,说明北宋户籍制度弱化了征发赋税功能,A 项正确;该变化并不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且宋朝商业税在财政税收中的比重也比较大,排除 B 项;材料主要强调户籍弱化赋役征收功能,与人身管10控无关,排除 C 项;雇佣劳动关系普及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故选 A 项。22.14 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但有些封建主仍保留部分好地自己经营。出租领主自营地()A.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B.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C.反映出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的变化D.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 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 14 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这就导致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逐渐瓦解,D 项正确;12 世纪开始,西欧封建主实行租佃制,排除 A 项;自耕农是自己有地自己耕种,不用租封建领主土地,排除 B 项;出租领主自营地反映领主对农民剥削方式仍然是收地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3.中古时期,欧洲庄园上的劳动力主要是农奴,农奴不能离开土地而被出卖,如果领主出卖庄园,农奴必须跟着庄园一起转移到一个新的庄园领主那里去。这一现象()A.导致了农奴人身自由的丧失B.适应了欧洲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C.体现了庄园自给自足的特性D.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逐渐解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农奴不能离开土地而被出卖,如果领主出卖庄园,农奴必须跟着庄园一起转移到一个新的庄园领主那里去”可知,农奴和土地是绑定在一起的,这有利于农业生产,适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B 项正确;农奴是有人身自由的,排除 A 项;庄园的自给自足主要体现在庄园内部产业情况及物资供应等,但在材料中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C 项;材料内容有利于维护封君封臣制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3 年 7 月,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申报月刊为纪念其创刊周年,发行特大号中国 现代化问题号特辑,正式拉开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序幕。下图为 1933 年第 2 卷所刊发文章中“现代化的方式路径”各种倾向所占分量(单位:篇)。11摘编自黄敏近代现代化强国梦的话语建构以及相关文章为例 材料二 自晚清以来,在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时,就一直存在着中西文化之间的激烈争论。20 世纪 30年代,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动员群众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 建设事业,为夺取政权打下基础。“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艾思奇专门撰写文章论中国的特殊性,提出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向西方国家学习是必须的,但是中国也有中国的实际国情,不能盲目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摘编自王术静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路径选择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观点及其影响。【答案】(1)特点:“社会主义”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呼声最高(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在这一时期占多数)。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全面加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腐败与黑暗。(任答三点)(2)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