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备课参考资料一、单元立意本单元以“交往”为主题,围绕我与家人、老师、朋友、集体的关系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与父母、老师、朋友的交往是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内容。本单元遵循人的社会性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我与家庭、他人、集体关系的逻辑,从家庭领域开始,然后逐步向外扩展到学校领域,呈现教育主题。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同一单元呈现,引导学生体会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相处之道,提升交往能力。本单元是在第一单元正确认识“我与自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我与家庭、他人、集体”
2、的关系,这既是基于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重要地位,也是对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需要的回应,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延伸,可以帮助学生过好初中生活;同时,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聚焦法治生活,以及在八年级展开社会公共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本单元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的情况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在与师长、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内心需要,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交往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际关系处理不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诱因。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主要体现在亲子冲突、师生矛盾、同学摩擦、异性交往等方面。从
3、社会发展看,“学会共处”是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平等对话以及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多种矛盾和冲突。本单元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关交往的话题,引导学生了解积极交往的意义,树立主动交往的意识,提高交往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本单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主动承担起建设美好集体的责任,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二、课标依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要求:能够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等基本的道德要求;形成
4、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理性平和的心态,能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够关心集体,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主动承担对自己、家庭、学校的责任。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的要求:团结同学,宽容友爱;感念父母养育之恩、长辈关爱之情,能够以感恩的心与父母和长辈沟通,能够为父母分忧解难,尊重师长(道德修养)。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学会合作,树立团队意识;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健全人格)。自觉分
5、担家庭责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在团队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部分对应的具体内容要求: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团队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课程标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分对应的具体内容要求: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学业质量】能够尝试化解青春期烦恼,自我管理,具有亲社会行为,热爱生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三、主要观点本单元主要学习主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单元核心素养培育:道德修养 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课题框题主要观点第四课幸
6、福和睦的家庭家的意味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2.家的作用:家是生命的居所,心灵的港湾;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让家更美好1.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2.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3.建设美好的家庭,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4.建设美好的家庭,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第五课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近老师1.认识教师职业。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
7、任。2.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老师正在不断改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珍惜师生情谊1.师生交往理想而美好的状态: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携手共进。2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真诚接受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尊重并适应不同风格的老师。第六课友谊之树常青友谊的真谛1.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逐渐建立了友谊。2.如何理解友谊: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的相遇,是平等的、双向的。3.朋友见证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交友的智慧1.交友需要真诚和热情。2.交友需要慎重选择。3.交友需要学会关心和尊重对方。4.交友需要学会处理朋友之
8、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七课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1.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2.集体生活能带给我们温暖,有助于我们学会与人交往、培养责任感、发展个性,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园地。共建美好集体1.建设美好集体,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和努力。2.建设美好集体,要确定共同的愿景。3.建设美好集体,要树立主人翁意识。4.建设美好集体,要营造和谐有序的集体环境。5.建设美好集体,要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6.建设美好集体,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四、教材主要变化1.在“幸福和睦的家庭”课中,增加了“优良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等内容。增加了“优良家风”(课本
9、p28探究与分享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背景介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5年2月17日)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中共中央关于进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增加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10、(P29第一自然段和阅读感悟)背景介绍:“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家的意味不仅体现在家对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增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内容。引导学生自觉为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而努力,培育高尚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国一体“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
11、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成真。增加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p32探究与分享以及正文部分)背景介绍: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风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
12、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人民日报(2019年2月28日)2.以“亲情之爱”为主线,串联起“让家更美好”的教育主题。新修订教材弱化了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再详细阐释亲子冲突的原因,而是引导学生用心体味亲情之爱,学会以实际行动表达爱、传递爱,在相互关爱、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处理好与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培育共建共享的家庭理念,为建设幸福和睦的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3.在“走近老师”框题中增加了“三传播”“三塑造”“四个引路人”和教育家精神等内容“三传播”的每一个传播,各自有着基本的内涵要求,而三个传播之间,又是
13、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传播知识是首要的、基础性的工作,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要以传播知识为前提;传播真理、传播思想是落脚点,就是要让学生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真理性的认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提炼思想,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而就思想、真理的教育传播来说,需要以知识的生动、有效传播做基础。背景介绍: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2016年12月7日)“三塑造”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
14、师的价值期待,指明了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和路径方法。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核,就是要塑造有灵魂之人,即有信仰有精神追求的人;塑造生命就是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开发人的生命潜能,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塑造新人就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树人的价值归宿。三个塑造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背景介绍: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 (2016年12月7日)“四个引路
15、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老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把握方向,是引领学生奉献祖国的基础;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条件;老师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成才提供动力;老师是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引领学生把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与国家、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让处于新时代的学生真正将“奉献祖国”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引导学生在奉献祖国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背景介绍:广
16、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习近平在北京市八学校考察时指出(2016年9月9日)三传播三塑造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四有好老师六个要教育家精神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
17、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4.原教材“不同风格的老师”内容不再单独作为一目呈现,而是整合在“珍惜师生情谊”框题中,作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进行呈现。原有教材“方法与技能”修改为“探究与分享”(第40页探究与分享),旨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这样更符合生活逻辑和学生的思维逻辑。5.按照认识友谊、建立友谊的逻辑进行构建第六课,让“友谊之树常青”第六课友谊之树常青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了融入、删减和转换。如“友谊不是成不变的”,融入到了友谊的真谛中;对“友谊不能没有原则”进行了转换,作为交友的方式方法在交友的智慧中进行呈现,对于学生来说,
18、交友讲原则不应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更应该落实到交友的实际行动中。将原有教材如何建立友谊和呵护友谊整合为交友的智慧,按照生活中交友的逻辑进行呈现,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对于网上交友内容,为避免和八年级网络部分重复交叉,不再单独呈现,只是在交友需要慎重选择中简单提,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拓展。6.整合、删减、转换让“集体”主题更简洁、更清晰。第七课“在集体中成长”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原有三课的内容整合为课,按照集体的作用和建设美好集体的逻辑进行呈现,设置了“集体生活成就我”“共建美好集体”两个框题。将原有教材中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同集体的关系等内容的核心观点进行整合、融入,删除了与其他册次教材
19、有交叉的内容,如改进规则、不同集体中的角色冲突等,将美好集体的特点进行了转换,作为建设美好集体的重要措施进行呈现,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建设美好集体。7.在“共建美好集体”主题中增加了“自觉抵制并机智应对欺凌行为”内容。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集体生活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推己及人”,多些宽容与理解,共同建设美好集体。但不可否认,学生间的欺凌行为时有发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欺凌行为,我们要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学生学会寻求帮助,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自觉抵制并机智应对欺凌行为,不做受害者,不做欺凌者,不
20、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引领学生走上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五、重难点分析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1.相互关爱、彼此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无论在家人、师生还是朋友之间,关爱、尊重都应该是相互的、双向的。在接受关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回报爱。帮学生学会主动关爱他人,对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关爱要有边界感,要讲究分寸,不能硬把自己的好意强加在别人身上,而是要考虑到对方的想法和需要,采取适当的行为,学会彼此尊重。不加控制地过度关心容易演变为干涉,反而会让好心办坏事。尊重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人格,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处事风格,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付出。尊重
21、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取笑、歧视他人,更不能侮辱人。尊重他人,就要把握好彼此的界限和分寸,如可以给予对方积极合理的建议,但不要替对方做决定。2.积极主动进行有效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生活中,家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甚至会发生冲突,这都是正常的。学生受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常常会手足无措,或消极等待,或因方法不对而使矛盾升级。面对矛盾与冲突,我们在态度上首先要积极主动化解矛盾,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在方法上则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彼此之间要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换位与共情,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矛盾和不同的主体,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也会不同,如朋友之间一场篮球比赛、亲子之间一顿可口的饭菜、师生之间一张温暖的小纸条等等,都可以成为化解矛盾的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做出恰当选择,实现有效沟通。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