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化 学学 试试 卷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7 页,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本卷可能用 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Mn-55 Fe-56 As-7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等相关信息 填写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
2、定区域内 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4848 分)分) 一、单选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C. 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铝合金制品。 D. 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2. 粗苯甲酸的提纯实验
3、中,涉及到的操作是( ) A B C D 3. 用 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常温常压下 62g P4中所含 P-P 键数目为 3NA。 B. 0.1mol H2和 0.1 mol I2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其分子总数为 0.2NA。 C. 1mol FeI2与足量氯气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D. 48g 正丁烷和 10g 异丁烷的混合物中氢原子数目为 10NA。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煤的气化和液化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氯气与烧碱溶液或石灰乳反应都能得到含氯消毒剂 空气吹出法是用于工业规模海水提碘的常用方法, 最终收集到的碘
4、单质可以用米汤检 验 标况下,22.4 L HF 含有的分子总数为 NA(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加入 Ba(NO3)2 溶液 , 生成白色沉淀 , 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 , 可确定有 存在 从混有硝酸钾杂质的氯化钠溶液中获取纯氯化钠固体,涉及的操作依次为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用烧杯称量后加蒸馏水溶解, 未冷却到室温 便转移到容量瓶中,导致结果偏高 蒸干 AlCl3 溶液或者 Na2SO4溶液可得纯净的无水 AlCl3 或无水 Na2SO4 1mol FeCl3溶于沸水中形成 Fe(OH)3胶体,可得到 6.02 1023个 Fe(OH)
5、3胶体粒子(假 定 FeCl3全部转换为 Fe(OH)3胶体)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 5. 化合物 Y 具有保肝、抗炎、增强免疫等功效,可由 X 制得。下列有关化合物 X、Y 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 X 可发生氧化、加成、取代、消去、缩聚反应 B1 mol X 最多能与 8 mol H2反应 C1 mol Y 与最多能与 5 mol NaOH 反应 D1 mol X、1 mol Y 分别与足量浓溴水反应,最多都只能消耗 1 mol Br2 6.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u 溶于稀硝酸:Cu2HNO3=Cu2NO2H2O B(N
6、H4)2Fe(SO4)2溶液与过量 NaOH 溶液反应制 Fe(OH)2:Fe22OH=Fe(OH)2 C用 CH3COOH 溶解 CaCO3:CaCO32H=Ca2H2OCO2 D向 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制 Al(OH)3:CO2AlO22H2O=Al(OH)3HCO3 7. 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A、B、C、D、E 均含同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 A 为单质,五 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 B、C 均为氧化物,则 A 可能为碳单质 B若 C、D 均为氧化物,则 A 一定为非金属单质 C若 D 为 Na2CO3,则 A 一定为钠单质 D若 E 为含氧
7、强酸,则 B 与 C 可能反应生成 A 8. H3AsO3与 SnCl2在浓盐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Sn22H3AsO36H18Cl=2As 3SnCl626M。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M 为 H2O B还原剂是 Sn2,还原产物是 As C氧化性:H3AsO3SnCl62 D每生成 7.5 g As,转移电子数为 0.6 NA 9. 下图表示铁跟一定量硝酸反应时铁和硝酸铁之间物质的量(mol)的关系, 其中正确的是 ( ) 10. 实验室利用下列反应装置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备 NaHCO3,反应原理为: NH3+CO2+H2O+NaCl = NaHCO3+NH4Cl,下列说法错误
8、的是( ) A通过活塞 K 可以控制 CO2制备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装置 b、d 依次盛装饱和 Na2CO3溶液、稀硫酸 C装置 c 中含氨的饱和食盐水提高了 CO2吸收效率 D反应后将装置 c 中的锥形瓶浸入冷水充分冷却,过滤得到 NaHCO3晶体 11. 溶液 A 中可能含有如下离子:Na +、NH 4 +、Ba 2+、Mg 2+、Cl 、OH 。 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的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 A 中一定存在 NH4+、 、,可能存在 Na+ B溶液 A 中一定存在 NH4+、 Mg2+、 、 ,可能存在 Cl C溶液 A 中可能存在 Cl ,且 c(Na+) 0.20
9、mol L-1 D如果气体 F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 NH4+ 12. 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且能导电的是(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钙固体 铜 蔗糖 三氧化硫 熔融氯化钠 A B C D 13. 浙江大学陆展课题组近期开发了一种钴催化的 脂肪族炔烃与氢硅烷和重氮盐之间的马氏选择性 顺序半加氢/氢肼化反应, 可以获得具有区域选择性 的胺衍生物,该成果已发表于有机化学类高水平期 刊 JACS 上。作者推测其催化反应机理如右图: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氢硅烷是该过程的产物 B. 物质F中只存在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C. 反应过程中,钴催化剂的化学
10、键没有改变 D. 由物质 C 转化为 D 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14. 标准状况下, 质量为m g 、 体积为V L的氨气溶解在1 L水中 (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 , 所得溶液的密度为 g/mL,质量分数为 ,物质浓度为 c mol/L,则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 A 1722400 / 22.422.4VV Bm = 1000V/(22.4c) C 17/(1722400)VV Dc =1000V /(17V+22400) 15. 富硼渣中含有镁硼酸盐(2MgO B2O3) 、镁硅酸盐(2MgO SiO2)及少量 Al2O3、FeO 等 杂质。由富硼渣湿法制备硫酸镁晶体和硼酸(H
11、3BO3)晶体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为了获得晶体, 会先浓缩溶液接近饱和, 然后将浓缩液放入高压釜中, 控制温度进行结晶 (硫 酸镁与硼酸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工艺流程中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 2 种 B在高压釜中,先降温结晶得到硼酸晶体,再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镁晶体 C“酸浸”中镁硼酸盐发生反应 2MgO B2O3 + 2H2SO4 + H2O2MgSO4 + 2H3BO3 D加入“MgO”后过滤,所得滤渣主要是 Al(OH)3 和 Fe(OH)3 16. 某温度下将 Cl2通入 KOH 溶液里,反应后得到 KCl、KClO、K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 定ClO
12、与Cl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则Cl2与KOH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原子和被 氧化的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3 B43 C21 D31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非选择题(共 5252 分)分) 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每空 2 分, 共 10 分) 某白色粉末含有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离子中的几种: S2-、 Cl-、 NO3-、 SO42-、CO32-、HCO3- 、MnO4-、Na+、Mg2+、Al3+、Ba2+、Fe2+、Fe3+、Cu2+、NH4+,将该白 色粉末进行下列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根据实验推断: (1)由实验 a 可确定粉末
13、中不存在 离子;从 b 实验中,可推断粉 末中不可能有 离子;由实验 c 可确定粉末中不含 离子。 (2)根据实验 d 的现象,可推断粉末中一定不存在 离子。 (3)综上所述,粉末中一定含有 离子。 18、 (每空 2 分,共 14 分)叠氮化钠(NaN3)是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 醚,常用作汽车安全气囊中的药剂。实验室制取叠氮化钠的原理、实验装置(图甲)及 实验步骤如下: 关闭止水夹 K2,打开止水夹 K1,开始制取氨气。 加热装置 A 中的金属钠,使其熔化并充分反应后,停止通入氨气并关闭止水夹 K1。 向装置 A 中的 b 容器内充入加热介质,并加热到 210220,然后
14、打开止水夹 K2,通入 N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操作 现象 a取少量粉末,加水、振荡 全部溶解、溶液无色透明 b向所得溶液中慢慢滴入苛性钠并加热 无明显现象 c取少量粉末,加盐酸 无明显现象 d取少量粉末,加稀 H2SO4和稀 HNO3混合液 有白色沉淀 A 生成,且不溶于稀 HNO3 图甲 图乙 (1)制取氨气可选择图乙中的_装置(填序号) 。 (2)步骤中先通氨气的目的是_, 步骤氨气与熔化的钠反应生成 NaNH2的化学方程式为 _, 步骤中最适宜的加热方式为_。 (3)生成 NaN3的化学方程式为_。 (4) 反应结束后, 进行以下操作, 得到 NaN3固体:(NaNH2能与水反
15、应生成 NaOH 和氨气。 ) a 中混合物 NaN3固体 操作的目的是_,操作最好选用的试剂是 _。 19、 (除标注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14 分)一种用软锰矿(主要成分 MnO2)和黄铁矿(主要成 分 FeS2) 制取 MnSO4 H2O 并回收单质硫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本实验条件下,高锰酸钾溶液与硫酸锰溶液混合产生二氧化锰。 回答下列问题: (1) 步骤混合研磨成细粉的主要目的是_; 步骤 浸取时若生成 S、MnSO4及 Fe2(SO4)3的化学方程式为 _。 (2)步骤所得酸性滤液可能含有 Fe2+,为了除去 Fe2+可先加入_(1 分) ;步 骤需将溶液加热至沸然后在不断搅
16、拌下加入碱调节 pH 为 4-5,再继续煮沸一段时间,“继 续煮沸”的目的是_。步骤所得滤渣为 _(填化学式,1 分)。 (3)步骤需在 90-100下进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4)测定产品 MnSO4 H2O 的方法之一是:准确称取 a g 产品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 ZnO 及 H2O 煮沸,然后用 c mol L-1 KMnO4标准溶液滴定,确定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是 _。若消耗标准溶液 VmL,则产品中 Mn2+的质量分数为 w(Mn2+)=_。 20、 (除标注说明外,每空 2 分,共 14 分)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磷酸氯喹首次被纳入抗病毒 治疗。 氯喹 K 是磷酸氯喹合成的关键中
17、间体,由芳香化合物 A 和乙酰 乙酸乙酯 ()合成 K 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 C6H4ClNO2 Fe HCl Cl NH2Cl OH N COOC2H5 系列反应1)NaOH 2)H+ C10H6ClNO3 CO2 Cl OH N POCl3 C9H5Cl2N A BC D E F K J G H I 酚 催化 O O O CH3CH2ONa BrCH2CH2Br C8H13BrO3 HN(C2H5)2 一定条件 O O O N(C2H5)2 O N(C2H5)2 N(C2H5)2 NH2 一定条件一定条件 已知: NO2 Fe HCl NH2 ; H N RR + RX 一定条件 N RR
18、 R +HX; N OH 具有酸性; Cl HN N N(C2H5)2 + RCHO OH- RCHCHCHO OH R RCH2CHO (1) A 的结构简式为_;物质 G 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_。 (2) EF 的反应类型为 _。 (1 分) (3) F+J K 的反应方程式为 _。 (4) H 的分子式为_;M 与 H 互为同分异构体且符合以下条件,其核磁共 振氢谱显示环上有 3 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 4 : 4 : 1, 写出符合条件的一种结构简式: _。 含有基团 、 N( C2H5)2; 酸性水解得乙酸;能发生酯化反应; (5) 由乙醇合成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路线:_。 (3 分)
19、 参考参考答案(化学)答案(化学) 116 CACAC DCDBB CDDAB B 17、1) 、Fe2+、Fe3+、Cu2+(漏写一个给 0 分) 2) 、Mg2+、Al3+(漏写一个给 0 分) 3)S2-、(漏写一个给 0 分) 4)、Na+(漏写一个扣 1 分) 5)Ba2+、Cl-、(漏写一个扣 1 分,扣完为止) 18、1)BCD(漏写一个扣 1 分,扣完为止) 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2Na+2NH32NaNH2+H2 油浴加热 3)NaNH2+N2O 210220 NaN 3+H2O 4)降低 NaN3的溶解度,使 NaN3结晶析出 乙醚 19、1)增大反应接触面积,提高硫酸浸取
20、时的浸取速率和浸取率(出现“加快反应速率” 即可) 3MnO2+2FeS2+6H2SO4 = 3MnSO4+Fe(SO4)3+4S+6H2O 2)软锰矿粉或 H2O2溶液(1 分) 破坏 Fe(OH)3胶体并使沉淀颗粒长大,便于过滤分离 Fe(OH)3 3)(NH4)2Sx+1 90100 2NH3+H2S+xS(写可给分) 4)当最后一滴 KMnO4标准液滴入时,溶液由无色变为淡粉红色(或浅紫红色) ,且半 分钟颜色 不褪去。 (8.25cV/a)%或(0.0825cV/a)100% 20、1) 羰基、酯基、溴原子 2)取代反应(本题 1 分) 3) +HCl 4)C12H23NO3 (任写出一种) 5) (本题 3 分) C2H5OH Cu,O2 CH3CHO CH3CHOHCH2CHO Cu,O2 CH3COCH2CHO KMnO4 H+ H3CCOCH2CO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