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

上传人(卖家):丹乡武阿哥 文档编号:7934720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一、个案概况S 同学,18 岁,高三男生,中等身材,小眼睛,皮肤偏白,行动偏慢,没有活力。该生自我期待高,学习成绩落后,学业压力非常大。他在一次考试时由于害怕考试而拒绝进入教室,后来又出现为了不进教室而躲在厕所或校园其他地方的情况。该生想法悲观,多次自述“不行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进步”“我已经没时间学习了,这样活着没有意义”。家长曾带 S 去医院心理科就诊,排除了心理疾病。S 休息调整后,回到学校上学,并求助心理教师。S 的肢体动作不多,总是想了又想才开口说话,有时会边想边看天花板。讲话内容多是对自身问题的剖析和对自己过往做法的否定

2、。S 一方面急切地渴望改善自身状态、提升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又对自身的问题无可奈何、对未来丧失希望。班主任反映 S 在初中时成绩十分优秀,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处于班内后几名。他在学习上眼高手低,想得多做得少,经常达不到目标,常常在考试后状态低迷。班主任曾帮助 S调整目标、分析原因、改善学习方法,但效果欠佳。此外,S 来自单亲家庭,早年丧父,家中经济条件不好,母亲文化程度低,忙于工作顾不上孩子。S 平时少言寡语,循规蹈矩,没有朋友,但因班中氛围融洽,S 未被其他学生排斥。二、分析与评估(一)个性因素S 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和内省,在看待学习成绩落后的问题上,他思虑重,“内耗”多,有着概括化、 极端化的

3、不合理信念。同时,S 脾气倔强,平时不喜与人交流。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经历中,S 稍作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他一直以优秀的成绩为荣,习惯于凭成绩结交朋友,因此十分看重学习成绩。S 心思敏感、自尊心强,常常拿自己的学习成绩、爱好特长、家境条件与他人比较,特别期待通过成绩来证明自我价值。(二)家庭因素S 出生前父亲意外去世,母亲忙于生计,没时间照顾家里。S 是住宿生,周末回家后常常自己玩手机, 很少与妈妈交流。S 的其他亲戚住在外地,不常与他联络。此外,S 自述因为之前没有发展兴趣爱好,平时生活中也缺少娱乐项目,和其他同学相比会感到自卑。从 S 的家庭信息来看,S 的社会支持资源很少,精神生活较为匮乏

4、。(三)环境因素S 所处的班级十分优秀,学生学业成绩突出、学习动力充足,S 不可避免地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同时,现在处于高三复习阶段,距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考试越来越频繁,老师和同学们对于学习成绩也愈加关注,导致 S 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超出了自身调节能力的范围。(四)问题评估总体来说,S 学业压力过大,在高三备考期间又多次经历了学业挫败,因此学习效能感低、自我价值感低。同时,S 思考问题负面、极端,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社会支持也不足,表现出情绪低落、无法专注于学习,不敢进教室等现象。三、辅导过程本案辅导主要依据心理教练的理论和技术。心理教练技术是将管理学上的教练理论与合作对话、后现代心理学、

5、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合的技术。在辅导过程中,始终把对人的关注放在首位,借助对人性的尊重、好奇和信任,通过倾听、提问、分享、回应、反馈等过程,通过对话互动来激发和呈现当事人的资源和优势,激活当事人的动力与潜能,促使当事人的认知升级,进而帮助当事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一)第一阶段:建立亲和,坚持目标导向1. 第一次谈话,主要向 S 了解信息,建立咨访关系S 自述近两周状态不好,行为极端。我询问“行为极端”具体指什么,S 解释“极端”表现为写作业时想要把作业写到最好,否则就干脆不写;考试时觉得要不就考好、要不就不去考试。S 说自己还会突然不想上课,或者知道要请假却不想开口说,直到被老师发现

6、旷课。我共情 S 在极端行为中的体验,欣赏他对自己现状的清晰认知,询问他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现状的。S 说最近在看麦田的守望者一书,感觉自己和里面的主角很像:本质上善良,但行为出格。S 还认为自己的青春期比别人的晚, 自己上了高中才有情绪上的“大风大浪”。S 还提到,自己对别人有很多敌对、负面的想法,比如自己物理考了第十名,就会想前九名“是不是瞧不起自己”了。我安抚他的情绪,表示认同他的分析和理解。对于我的这种反应,S 十分意外:“没想到心理老师竟然没有分析我的问题反而认同我说的话。”2. 第二次谈话,与 S 确认目标,寻找方向S 说这几天想明白了自己的“模型”:自己受考试成绩刺激,情绪消沉,之后

7、会发奋学习,但在努力一段时间后,感觉没有效果就不学了。他说自己每次按此循环,以前一次循环的周期较长,现在周期变短了,也更加难受。他还认为自己始终无法改变,也看不到改变的可能。我问:“你所说的改变指什么?”他脱口而出:“学习成绩、排名。”我说:“这样改变不容易被看见。”他回应:“是的,只有等下一次考试,而且每次考试结果都显示,改变没有发生。”我很好奇:“设想一下,对于身边的同学,他们看到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或者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能知道你有所改变了?”对这个问题,S 沉默思索了片刻后回答:“我每次出现低谷期,都需要很长时间来缓解,可能从放学到睡觉一直打大概七小时游戏,或者打球打很长时间,

8、或者漫无目的地闲逛两小时,我还可能一直待在老师办公室。如果他们看到我不再这样了,就知道我改变了。”接着,我与 S 沟通并催化这种“ 看得见的行为”,并以此作为他改变的方向,也作为我们谈话的目标。他同意了,但也重申自己的无力感:“大概只能认命了,做不到的,改变不了什么。”(二)第二阶段:资源驱动,聚焦解决之道1. 第三次谈话,看见人性的力量,激活动力我向 S 了解家庭信息:“妈妈是怎么从外省来到北京的?”S 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妈妈中专毕业,后从事纺织行业,20 岁时和朋友一起到北京旅游,下决心要留在北京生活,后来果真留下了。我非常惊讶、赞叹,他却说这不算什么,我继续表达我的欣赏:“好比现在一个同

9、学告诉我,他决心在某个大都市生活,之后他真的做到了,我很钦佩。”S 想了想说:“我妈很了不起,有决心,我知道她付出了很多,她学理发,后来就在五环外开了理发店,有了落脚之处,后来嫁给了我爸。”我希望 S 能从妈妈身上看到资源,便向他反馈:“妈妈有决心、要强、上进”。他接着说:“有的人能在绝境中活下来,有的人活不下来。”他看我不明白,又解释:“老师,您还不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在我出生前,我爸突发心脏病去世了,也就是说,我妈还怀着孕就突然失去了丈夫、失去了经济来源,我爸的兄弟姊妹也没什么钱。但我妈妈在绝境中活下来了。”我非常震惊,感受着这个孩子和他母亲的不容易,S 母亲的情况让我意识到:S 与我先前的

10、认知“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少”不一样,我发现这个家庭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绝境中的经历、顽强的生命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我坚信这一定能够成为这个孩子改变自己的力量。后来,他又向我描述了舅舅、姨妈起伏的人生经历。我抓住这些问他:“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你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地方?”他说:“我心底里是欣赏家人的,虽有波澜起伏,但人生体验丰富,我也向往这样的生活。”我接着说:“你也希望有波澜起伏的人生,如果以一个更长的时间线的视角来看现在,你现在处于人生起伏中的哪个位置?”他说:“是波峰吧,因为中考考进了别人眼里的好班,人生路线是一路向上走的。可是,心理感受上是波谷,小学时无忧无虑,现在很消沉。”我回应这

11、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接着问:“从现在的位置继续走下去,你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很快,在几个提问之后,S 有了新想法,他说:“我要下决心改变了,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内心,别无他法。”我回应:“看上去你有新打算了,那么别人观察到什么,就能知道你和之前不一样了?”他回答了两点:“第一,说更多的话;第二,要忙起来,不闲逛,比如找老师答疑。”我指出:“你妈妈很有决心,你也有决心,妈妈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能够绝境逢生,你也想体验有起伏的人生,你和妈妈很像。”听到这些,S 露出了笑容。2. 第四次:通过量化评估,对未来产生期待S 自述在上周有了突破,虽然还是在“循环”,但比以前好的是他能“跳出来”看了,并且还

12、可以做点事情。S 期待的状态是:不再打游戏,每天有一两个小时用于运动、看书,做一些有长远意义的事。我使用刻度尺问句, 将这样的理想状态定义为 10 分,让 S 对自己现在的状态进行评分。他给了 6 分。我问:“6 分比 5 分高在哪里?好在哪里?”他用一个比喻做了回答:“6 分好比自己在大海里,努力地把头露出水面,刚好能呼吸,而 5 分是头还没有露出来。”我共情他现在的不易,继续问:“你是如何做到 6 分的?”他说主要是小学期间老师的教导让他养成了习惯。我再次询问:“还有很多人在小学也养成了习惯,却没有像你一样考入一个好班,你和他们不同在哪儿?”他停下来,好像说不出口。我问他在想什么,他回答:

13、“我的依从性好。还有,我有毅力、意志力强。”我很高兴他能说出肯定自己的话,并通过回顾事例来强化他对自己的肯定。其后,我引导他结合分数进一步澄清:“能具体说说现在的 6 分是怎样的吗?”他说:“周一周二的学习状态挺好,能达到 9 分或 10 分;周三状态开始下降、有负面想法,可能是 5 分;周末在家长时间玩手机不写作业,只有 2分,所以平均分是 6分。”通过这段对话,我看到了他的例外,赞叹他有时还能达到 9 分、10 分。接着探讨如何从 6 分走向更高分。他又做了一个比喻,他说这就像从北京走到罗马,他知道要往西边走,具体怎么走要靠实践才知道。我很欣赏他的比喻,于是继续询问:“第一步怎么走呢?比如

14、,6.5 分是什么样的?”他说:“管理手机使用情况,别的同学把手机锁起来、交给家长保管,我希望能够自控,这样才长久。”我担心他这一步“迈大了”,与他确认:“你选择了一条难走的、挑战更大的路,你很有勇气,走这一步的过程是否会遇到阻碍?”他回答:“可能过程里我又受到刺激、又消沉,然后不想学习,但我还是想走这条路,我必须自己成长而不是靠家长管束。”我反馈:“你想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好奇,当你又消沉的时候,你会怎么应对呢?”他又陷入了思考,过了一会儿说:“这是我的选择,我会告诉自己,我还在正确的方向上,我要抓主要矛盾,不纠缠于某时刻某件事上,而是放到更长的时间线去考虑。”我用评分来总结:“成长可能是

15、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可能退回到 5.5 分,尽管如此,你知道自己还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3. 第五次谈话持续赋能,形成策略S 自述感觉自己上周变好了。我让他多说一说,他难以描述这种“变好”的感觉,于是又采用了评分的方式。他说上次见面是 6 分,现在是 7.2 分,表现在之前消沉时会在外面闲逛两小时,这周只要需要逛 40分钟就能走进教室了,而且他没有借助外力、是自己调整过来的。他形容这周是“一个新纪元”。我询问他在这周做了哪些有价值的事。他补充说其实也出现了“5.5 分”,比如在上周五总是关注自己咽口水的动作,越关注就越咽,折腾了一下午,后来发现当自己不在意时反而就好了。他还有三四次特别烦躁的时候

16、,比如一回到宿舍就不想再出去学习了,后来经过自我调整,留在宿舍里学了一会儿。我对他说:“你找到了解决之道。尽管遇到了小阻碍,你试着解决了,你的方向还是向前的。”听了我的回应,他表现得很高兴,同时还有些担心。他说好像又遇到了新问题,以前觉得路上有一座大山,现在跨越了,意识到路上不只是一座大山,还有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不知道怎么走。之后,我们一起回顾了他之前的努力,他有些触动,回想自己走过很多弯路才找到现在的路,于是又坚定决心,要继续下去。我继续给他赋能,引导他看到希望:“过去试错的经历都成了经验,你已经悟出了解决之道,新纪元已经开始,接下来是带着经验向前走。”S 最后说:“未来不确定,抓住当前的主

17、要矛盾,解决自己能解决的事。”(三)第三阶段:体悟反思,开启良性循环在第六次谈话中,S 主动讲述自己在思想上的转变。“以前我总想快点变好,一见不到效果就着急,现在反而觉得慢一点更好,慢一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看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也受到了启发不要刻意去抓住时间。于是,我在这周一被老师批评后,消沉了一节晚自习的时间,我没有刻意去做什么,竟然发现一节晚自习之后有了好转,脑子不放空了,可以学进去了。”我问:“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他回答:“不用刻意控制。”接着,他又说:“我上周四状态开始滑坡,以为参加不了周六的考试了,结果周六照常参加了,考完的状态还可以。”我问:“你又从中明白了什么?”

18、他回答:“可能这就是正常的情绪起伏,大家都有,我的表现更为明显罢了。”我发现 S 看待问题的视角有了变化,引导他找寻行动策略:“根据这两周的经验,你在消沉的时候做什么能改变境况?”他回答:“不和自己打架,告诉自己这就是规律,想想怎么和规律携手共进。”他总结了两点具体的行动策略:第一,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二,在预感自己快要消沉时,做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比如运动、看其他的书。他说:“我要承认目前有问题存在。以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 10 分,达到 8 分仍觉得没实现 10 分的目标,想要放弃。现在,接受自己达到了 8 分,承认存在问题,但也有已经做到的部分,这样对自己的评价会积极很多。”后面,我们

19、两个人又回顾了这几周的变化,核对所达成的咨询目标,确认 S 有信心、有策略面对今后的挑战,结束了我们的辅导。四、效果与反思(一)辅导效果S 有了心态上和行动上的改变,不再急于摆脱问题,不再持续“内耗”、畏惧行动,而是要慢慢改变。S 能够承认问题是存在的,能够去尝试做其他事情来恢复自己的状态。在第六次谈话中,S 自评状态达到了 8 分,有应对未来变化的心态和策略。最后,他比喻高一是至暗的黑色,高二是忧郁的蓝色,现在是既有黑色也有彩色。经班主任反馈,S 在谈话期间顺利参加了英语听说考试,日常不进教室的情况也大大减少,学习状态明显改善。(二)辅导反思S 是一位特别爱内省的学生,对现状进行过很多思考。

20、只是这种思考一直聚焦于剖析问题、聚焦于不足,这种思考方式也给 S 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让他看不到未来,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在谈话中,我使用心理教练技术,引导 S 看向自己的资源、找到自己的力量、朝向目标持续发力。1. 放下事情,看向资源S在一次次学业挫败后处于无助、无奈、无力的状态,“仿佛世界都变暗了”。我有意识地带着 S 一起看向资源。最初,我共情 S 走过艰难的过往、指出他具有很好的反思能力,他虽同意,却不觉得反思能力能帮助自己走出黑暗。在第三次谈话中,借助回顾妈妈通过拼搏定居在北京、又走出绝境的经历,S 看到了妈妈的顽强和毅力,同时让 S 意识到家人传递给他的强大的力量。这一次,我们对人性

21、光辉的“看见”,真正点亮了他,让他有了活力、有了改变的决心。在后面几次谈话中,我仍然有意识地看向 S的资源,每当他有了的想法或解决了问题,我都真心地欣赏、鼓励、肯定。就这样,我们一次次地发现资源,一点点地点亮美好。2. 放下问题,看向目标如前所述,S一直在剖析自己的问题,这是典型的问题导向思维。我在第一次谈话时,让这种思维“停了下来”引导 S 转换到目标导向、未来导向的思维方式,通过展望未来,思考如何面对当下的困境,持续地寻找解决之道。首先,在第二次谈话中,将 S追求的“学习成绩和排名进步”调整为一种看得见的行为指标,即“如果消沉了,用更短的时间来调整自己”,这也是把表现型、结果型目标,调整为

22、更为恰当的策略型、过程型目标。其次,在第三次谈话中,我从广阔的时间维度引导 S 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S 能够以始为终来思考,进而有了具体的行动决定“说更多的话,忙起来不闲逛”。还有,在第四次谈话时,通过连续运用评分、提问技术,协助 S 找到向前走一小步的具体做法,从“自我管理手机使用”开始。由此,S 逐渐从僵化的“问题视角”中走出来,找到可观察、可改变、可实施的做法,让他一直求而不得的改变有了实现的可能。3. 放下指导,慢慢启发在谈话中,我没有判断和分析 S 的问题,也没有为他指明方法,而是让他自己去寻找方向、总结经验。比如,我让 S 讲他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现状的,对他的反思表示肯定和认同;我询问他想要的改变是什么,想要和之前“不一样的”是什么,能够向前走的一小步是什么,就这样大量地运用提问来启发他寻找自己想去的方向;此外,我听 S 诉说自己在思想上的转变,鼓励他多说、多总结自己在消沉时期的有效做法,让他看到自己的变化和经验。作为心理教师,我始终相信 S 是一个有力量的人,如果我过多地指导、干涉,会使他自身的力量难以呈现,如果我不过多指导而是慢慢启发,他一定能在自我探索中找回力量。事实也是如此,当 S 慢慢找回自己的力量后,改变就快速发生了,他找到了抵抗消沉的做法,不再认为自己“我不行”,而是变成了“我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心理 > 其他版本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从“不行”到“能行”:心理教练技术在高三学业压力辅导中的运用.docx)为本站会员(丹乡武阿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