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教案(2024秋).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7979331 上传时间:2024-09-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教案(202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教案(202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教案(202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教案(2024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教案(2024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学习”这一主题有关,共包括三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根据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嬉戏和读书生活;于漪在往事依依中,记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读千家诗、聆听诗歌朗诵等往事,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读书、求知、审美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盲聋人的童年学习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慈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论语十二章是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大部分是讲述学习与做人道理的内容,给人以哲理启示。

2、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的习惯;在学习往事依依时,要指导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梳理文章的结构,再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如何突出中心”,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立意(中心)对于一篇

3、文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还可以进行一些有关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具体的指导。【教学建议】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1.积累生字词,背诵优美语句、经典章节以及儒家名言。2.学习运用准确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3.掌握默读方法,训练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感知文章内容。4.学习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文中的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内容及中心的方法,培养阅读时勾画重点语句、做旁批的习惯。5.认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并围绕文章中心设计线索、组织材料、安排主次详略、表情达意。10.往事依依111.再塑生命的人112.论语十二章2写作如何突出中心2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

4、、略读、浏览2课外古诗词诵读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培养对自然、生活的热爱。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品味文中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难点)审美创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默读的方法,感知文章大意。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百草园生活的乐趣。【教学过程】一、诗词启发,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一)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学生齐读课件上的诗句)师: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大家的童年生活有哪些趣事呢?(学生思考并回答)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看看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吧!(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古诗导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其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知人论世(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资料助读:课件出示:鲁迅(1

6、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年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辗转流徙的生活中,“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排遣目前的苦闷,寄一些安慰而写的。2.默读课文,扫清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课件

7、出示:默读要求:(1)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2)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3)限时5分钟。3.梳理结构,勾画语句(1)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预设 第一部分(18):回忆“我”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第二部分(924):回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2)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预设 百草园部分起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止句: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三味书屋部分起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止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过渡

8、部分第9段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训练默读,指导默读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抓标题和关键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初步体会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总体感受,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三、品读课文,感受百草园之乐1.通读第18段思考:“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预设 有趣的景物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2.品读第16段思考:(1)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预设 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角度来说的,在

9、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2)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预设景物: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缠络着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一样的覆盆子。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上,覆盆子又酸又甜。特点:生机勃勃、趣味无穷。特点:(3)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预设 比喻。将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特点,流露出“我”的喜爱之情。拟人。

10、“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声音的悦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想象的奇妙,写出了儿童特有的感受。(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预设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5)第3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预设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3.默读第7、8段思考:

11、(1)这两段写了百草园冬天发生的什么事情?预设 雪地捕鸟。(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预设 作者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然后写捕鸟的方法,“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接着写捕鸟的结果,“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最后借闰土父亲之口,点出“我”捕鸟不太成功的原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3)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

12、准确。预设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4)在雪地捕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预设 捕鸟的心情变化:紧张期待(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失望(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沮丧(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羡慕(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佩服(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师小结:读了第18段,我们可以看出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快乐的。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抓关键语句分析到结合自身感受体验,帮助学生品析经典动词的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到百草园给“我”带来

13、的乐趣。四、布置作业1.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2.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完成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在学完后及时落实、学以致用,加以巩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乐趣。【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3.探讨本文的主题。【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检查背诵1.检查背诵第2段。2.指名学生分享关于“乐园”的习作,教师点评。二、品读课文

14、,体会三味书屋的生活1.阅读第9段思考:第9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 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段既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也暗示了“我”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2.默读课文第1024段思考:(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预设 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课间玩耍;师生共同读书;做戏、偷描绣像。(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预设 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15、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师小结: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句,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而他对学生提的书外的问题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用戒尺打手心、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3.概括内容师:三味书屋的生

16、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预设 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苦”: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规矩多。拜师要行礼;不准提书外的问题。生活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所设课程十分单一。书难读,难懂。“乐”: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更是乐趣无穷。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在指甲上做戏、偷描小说绣像等,都别具情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也多起来”,“画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三、深入分析,探讨

17、课文主题师:在三味书屋学习了几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其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1.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能体现中年鲁迅感叹岁月流逝的句子。预设(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2)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3)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8、2.结合体会,思考转变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_到_的_”的句式回答。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过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师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玩乐和学习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设计意图探寻文章主题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可先从标题入手指导学生初步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

19、地点的变换对“我”的转变的意义,让学生切实体会童年生活在鲁迅生命中的重要影响,感受童年鲁迅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归纳提升,写出文章的主题。3.探讨主题,发表观点师: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也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生自由讨论,表达观点)预设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三种说法。一是“批判说”。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例如作者对私塾老先生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封建学者形象;特别是写“我”如何抱着求知

20、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却遇见了“不知道”和脸上的“怒色”说明了他是一贯遵从孔孟之道的典型腐儒。从而得出本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一是“儿童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本文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还有一种是“对比说”。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结束语:全文描述了鲁迅先生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

21、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寻找文中“成年的我”的影子的基础上,全面理解文章主题。四、布置作业,阅读经典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另外九篇文章,试着按我们学习本文的方法对名著内容圈点勾画、做批注,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2、,同时为本单元的整本书阅读做准备。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学会分析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本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训练落实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0 往事依依【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对自然、生活、祖国的热爱。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梳理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重点)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童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芽的第一棵春芽,对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你们现有的人生旅

23、程中,已经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脚印。那么,在这些脚印中,有哪些往事令你记忆犹新?(学生交流,自由回答)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特级语言教师于漪先生也有自己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走进她的成长故事。(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忆并讨论自己的成长往事,从而引出本课,使学生有亲切感,更容易走入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知人:识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破题:明基调师:本文标题是“往事依依”,请同学们结合刚回忆的往事,说说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预设 标题表明本文是对往事的回忆。“依依”指“十分留恋”,表明作者对往事充满着深深的留恋之情

24、,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读文:理脉络(1)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划分层次师:请同学们划分文章层次。预设 第一部分(1):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6):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三部分(7):结尾由事入理,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3)梳理往事师:于漪老师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与其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分不开。在本文主体部分中,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这些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影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表格

25、的形式进行梳理概括。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默读,思考并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预设课件出示:阶段主要事件感受影响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启发“我”的形象思维童年读千家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获得美的享受、生活乐趣初中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宋词和诗歌深深感动,深受感染培养“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师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读书”分别选取了看画、读诗、听课等事件进行叙写,且各有侧重,可谓线索明晰,选材精当。设计意图从“知人、破题、读文”三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为后面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基础。三、探究内容,体会情感1

26、.评读“看图画”师:作者在第2段写了看图画,从艺术形象中受到了最初的文学熏陶。作者看了哪些景色?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朗读,并赏析。预设 原文: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赏析:“雄伟险峻”“烟波浩渺”形象地写出了梁山的雄伟和水泊的广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师:作者运用的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引人遐想。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画中之景进行联想的呢?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预设 原文: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赏析:作者将水浒传中的图景与家乡焦山一带进行联想,使自己如临其境。“好像就是”“

27、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师:你有见过哪些自然风光?请仿照作者的用语,写一段文字。预设 我见过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上的黄果树瀑布,瀑布以上,河谷宽阔,稻田纵横;从岩壁上直泻而下的瀑布,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以下,则河流深切,峡谷险峻。2.评读“读诗歌”师:作者在写读诗往事的时候,先概述了家乡风物,然后引用了众多千家诗中的诗句,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再思考问题。(学生朗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预设 作者先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简洁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

28、爱自然的情感,也交代了孕育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后又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描绘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的精妙词语,具体表现阅读千家诗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也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能感受到作者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怀。师:再次朗读这些诗句,感受诗句的美好。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一下课外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学生高声朗读,师在生朗读时候,可出示对应图片并配上一些背景音乐)预设(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4)大漠孤烟

29、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评读“听讲课”师: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分别诵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田汉的南归的情境,感染了大家,也令作者难以忘怀。结合课件资料,请用原文回答这两位老师对作者的启发。课件出示:(1)诗词背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南归:南归是田汉早期的一部浪漫主义话剧,作者运用浪漫的想象,童话般地描写了春姑娘和流浪诗人辛

30、先生、青年农民李正明之间的男女感情,表现他们倦于现实人生的苦恼与美好憧憬的幻灭,悲叹理想、现实间的冲突。剧作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同时又交织着坚决的反抗。(2)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生于1929年的于漪在炮火连天中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预设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师:作者在写两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预设(1)原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

31、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赏析:运用动作描写,写老师朗诵时摇晃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老师朗诵时的沉浸、陶醉及对学生的影响。(2)原文: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赏析:运用神态描写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凝注”从正面写出了老师教学时的专注神态,富有深情;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师: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说说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不同点相同点老师国文老师代课国文老师都是国文老师所教内容宋词(古)现代诗(今)都是抒情诗词诵读课文的特点把

32、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学生们的感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学生都被深深感动学生都深受感染对“我”产生的影响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对新文学更有兴趣“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预设 不重复。虽然都是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和“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4.体会情感师: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缕缕情思。请结合之前的分析,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体会这种感情,并探寻她成长的源头。预设(1)体会情感:看山水画:写

33、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听国文老师上课:写聆听朗诵、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2)作者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追问:文章结尾“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将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

34、事的珍视之情。设计意图分析文章主体部分,先将作者的依依往事分为“图画”“诗歌”“听课”三部分来具体探究,探究过程中结合朗读,使学生以读促思,再升华至探讨作者情感,教学层层递进,使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于漪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2.布置作业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

35、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设计意图由课内学习写作方法延伸到课外写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板书设计】【教学后记】11 再塑生命的人【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敬爱和感激之情。(重点)审美创造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想象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春天能看到鲜花遍地,夏天能看到绿树成荫,秋天能看到漫山红叶,冬天能看到雪花飞舞。我

36、们也能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能听到清脆的鸟鸣、美妙的音乐,抑或是父母的唠叨。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从有意识开始,我们的眼前就是一片黑暗,耳朵听不到任何声音,我们的世界是黑暗又寂静的,那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呢?今天,让我们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了解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童年生活吧!(板书文题及作者)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借助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分析题目所指师:本文标题是“再塑生命的人”,说一说,谁再塑了谁的生命?预设 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3.概括事件师:文中具体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哪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请同

37、学们简要概括。预设 具体写了三件事:送“我”玩具娃娃;教“我”单词;教“我”认识、理解水。4.梳理脉络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内容。预设 第一部分(14):写“我”与莎莉文老师的初次见面。第二部分(59):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教育及产生的巨大影响。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形成初步印象。三、再读课文,学习旁批阅读法师:默读课文,学习并参考课文旁批,批注出自己的疑问或看法。1.理解旁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旁批。课件出示:旁批一:“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到底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位置:见教材课文第3段尾部。批注

38、角度:提示。作用:暗示这一天是“我”命运的转折点。)旁批二:揭示真理,给“我”以爱,这是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位置:见教材课文第4段尾部。批注角度:归纳点评。作用:从两方面总结了莎莉文老师在“我”的生命中的重要性。)旁批三:叙事之中穿插着“我”的感受与认识。画出这样的语句,感受“我”学习中的苦与乐。(位置:见教材课文第5段尾部。批注角度:方法指引。)旁批四:“水”这个词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位置:见教材课文第7段尾部。批注角度:引发思考。作用:引人深入思考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旁批五:为什么“我”此时会如此悔恨和悲伤?(位置:教材课文第段尾部。批注角度:引发思考。作

39、用:引发与前文“我”的学习态度的对比、思考,体会“我”前后的变化。)2.学做批注学生默读课文,仿照课文旁批,自主做旁批。课件出示:要求:首先明确批注点(位置),其次明确批注内容、角度及作用。【示例】批注:“好几个星期以来,我被愤怒与痛苦深深攫住,苦苦折磨,而随着这种激烈的斗争而来的,则是极度的消沉与无助”中“好几个星期”“愤怒”“痛苦”“极度的消沉与无助”这些短语和词表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的痛苦状态。(位置:见教材课文第2段旁边。批注角度:分析点评。作用:与下文莎莉文老师的到来使“我”的状态发生改变形成对比。)3.反馈结果小组内交流批注心得,小组长代表小组展示批注情况,教师点评。设计

40、意图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学习旁批阅读法,学会自主提出疑问,并提高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四、跳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师: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出写莎莉文老师行为的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1)莎莉文老师具体是怎样教“我”认识事物的?用自己的话概括。预设 从游戏入手,在“我”手上拼写“doll”,使“我”对手指游戏产生兴趣,从而对拼写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大号娃娃和新娃娃放一起,并拼写“doll”(娃娃)一词;当莎莉文老师与“我”为“水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争执时,莎莉文老师暂时搁置这个问题,不过一逮到机会,就又开始旧事重提;在水井房,一边让水在“我”的一只

41、手上流过,一边在“我”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这个词,唤醒了“我”模糊的意识。(2)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具体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预设 莎莉文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有耐心,讲究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出色的教育家。从莎莉文老师在送“我”玩具娃娃后“慢慢地在我手心里拼写出了-(娃娃)这个词”中的“慢慢地在我手心里拼写”可见莎莉文老师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因势利导,激起“我”学习的兴趣。从“我们”因“水杯”和“水”发生争执后,“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只好暂时把这个问题先搁置一下,不过一逮到机会,就又开始旧事重提我凭着感觉知道老师把碎片扫到了壁炉的一侧”中的“搁置”“旧事重提”“把碎

42、片扫到了壁炉的一侧”可见莎莉文老师的耐心与爱心。从莎莉文老师带“我”到水井房,让“我”把一只手放在出水口下面,感受水流涌过手,在“我”的另一只手上由慢到快地一遍遍拼写“水”这个词,使“我”领悟到“水”指的就是流过手心的美妙沁凉的东西,让“我”认识了水,可见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与循循善诱。2.分析海伦的形象(1)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海伦心路历程的句子,并体会海伦的心理。预设 “好几个星期以来,我被愤怒与痛苦深深攫住,苦苦折磨,而随着这种激烈的斗争而来的,则是极度的消沉与无助”这句话表现了海伦的愤怒与痛苦。“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

43、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这两句话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的世界的海伦的敏感、不安、恐惧。“稚气的快乐和自豪使我满脸发红。”这句话表现出海伦经过努力后学会拼写单词“doll”时的自豪与激动。“她这种无休无止尝试的劲头让我感到厌烦,于是我猛地抓起那个新娃娃,一下子把它摔在地上。”这句话表现了海伦学习遇到障碍时的急躁与愤怒。“这个有生命的词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的灵魂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离开水井房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渴望,那是因为我已经学会用新的奇异的眼光来看待一切。”这几句说明水井房的经历

44、使海伦感受到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唤起了她的求知欲、生命意识和感情。“我想,应该很难找到一个比那天的我更幸福的孩子吧,那一天对我来说太重要了。那一天结束的时候,我躺在我的儿童床上,仔细回味这一天带给我的快乐。那是平生第一次,我无比渴望新一天的到来。”这是海伦终于理解了“水”的意思,唤醒了认识世间万物的愿望后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伦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后的喜悦心情。(2)概括说说海伦形象的变化。预设 海伦在前期由于生理缺陷而脾气古怪、焦躁、惶恐、绝望;但在跟莎莉文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她变得好学、坚毅,有极高的悟性和丰富的情感。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分析文中直接描写作者心路历程的语句,体会盲聋

45、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使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学习成长经历,学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做批注的方法,学会从人物的言行中准确获取信息并做批注,做到方向明确、要求具体。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和阅读实践中,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五、回顾课文,明确主题1.分析手法莎莉文老师走进了海伦的生活后,给海伦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回顾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变化的?预设 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这些变化。原文:每当我想到她到来之前和之后那两种生活状态之间无法衡量的巨大差异时,我都深感惊奇。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

46、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茫然无措,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这个有生命的词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的灵魂带来了光明、希望和快乐,我的灵魂获得了自由!分析:作者通过莎莉文老师到来前后“我”的巨大差异的对比来表现变化:莎莉文老师到来前,“我”就像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航船,体现了“我”当时的茫然、无助、焦急;莎莉文老师到来后,“我”获得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2.理解标题我们应如何理解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预设 “再塑生命”是“重新塑造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在莎莉文老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2024新)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核心素养教案(2024秋).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