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淇滨高中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 “ 文化的陈迹 ” ,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 “ 文化既成之物 ” 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 “ 将成之物 ”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 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
2、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 “ 寻根 ”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 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
3、兹都曾从中国文化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 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 “ 死亡意识 ”“ 生态环境 ”“ 乌托邦现象 ” 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
4、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 2 -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 1. 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 “ 文化 ” 和 “ 中国文化 ” 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 “ 陈迹 ” ,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 “ 陈迹 ” 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 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 “ 将成之物 ” ,所以先秦、汉魏时代
5、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 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 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 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 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 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
6、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 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 “ 死亡意识 ”“ 生态环境 ” 等,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 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
7、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 从 “ 相互沟通的话语 ”“ 各自的话语 ” 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 “ 话语 ” 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 点、思想意识等。 【答案】 1. C 2. B 3. B 【解析】试题分析: - 3 - 1. 题干要求选出 “ 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 文化 和 中国文化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 答非所问 ”“ 内涵、外延不准 ”“ 误划类别 ”“ 张冠李戴 ” ;判断类注意 “ 范围不当 ”“ 偷换概念 ”“ 曲解文意 ” ;推理注意 “ 强加因果 ”
8、“ 强行推理 ”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中所谓“ 再像先秦两汉文化 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 ,言下之意先秦两汉文化就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这是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诚然,原文第一段确实说过 “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 这样的话,但原文并没有说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就是纯粹的、没有受到他种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事实上,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 “ 下列关于 ? 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9、” 或者 “ 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 C 就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曲解文意。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第三段指出: “ 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 ” , “ 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 ” 。由此可见,这种 “ 新的话语 ” 也是两
10、种文 化交流中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B 项 “ 唯一 ” 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 “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或者 “ 正确的一项 ”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 项是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 “ 这样一种中介 ” 理解为 “ 唯一 ” 的说法是片面的。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B 项, “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
11、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 有误,第一段作者认为 “ 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 寻根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 4 - 益处 ” ,作者并没有一概反对 “ 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 ” 。从这个观点也推不出 “ 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 。众所周知, “ 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 应该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题目一般以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12、” 或者 “ 正确的一项 ”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 “ 强拉因果 ”“ 因果倒置 ”“ 混淆范围 ”“ 无中生有 ”“ 偷换概念 ” 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B 妄加揣测。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 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
13、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 “ 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 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 “ 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 ,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 ” 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 ” 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 5 - 大师手里托着 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 “ 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