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5届高三九月入学试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 下面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几支重要的中华文明考古学文化分布图。这可用来说明,古代中华文明( )A. 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 B. 奠定中国统一多民
2、族封建国家的基础C. 具有明显同源一体的特征 D. 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2左传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一般加女性称谓中,氏则加男性称谓中。这表明西周时期()A姓为平民所用 B氏是贵族专享C血缘亲疏决定男尊女卑 D社会贫富分化继续发展3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
3、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4有学者曾对刘宋时期(420-479年)就任录尚书事、侍中、尚书令、中书监、令、左右仆射等权力中心八种职官的人数及出身作了详细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任职者16
4、4人次中,世族105人次,占总数的64%;宗室外戚31人次,占总数的19%。据此可知,刘宋时期的门阀政治()A阻碍了历史进步 B是贵族政治的回归C改变了皇权专制 D是官僚政治的异化5水浒传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斗杀西门庆”,描述武松手刃仇人,为兄报仇的情形。按照宋刑统斗讼“斗殴杀人”条载:“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斗殴杀人者,绞。”然而
5、在案件的终审判决中,武松没有被判死刑,而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这一法律案例侧面上反映出宋代()A法律判决缺乏严格执行 B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C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 D开启礼法结合治国理念6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谈到:“然人士流移,非一朝可复;而吴(东吴)平未几,五胡之乱复起,南北隔越,侨置之州郡县遂多,土断之法,盖终晋、南北朝之世,未能尽行;此则九品中正之法,所以相沿而不废也。”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施()A表明士族门
6、阀势力强大 B旨在预防地方割据重演C深受特殊社会环境影响 D推动官吏群体的儒家化7下图为一份公元701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记录。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户主邯寿寿年五十六岁 白丁 课户见输女娘子年十三岁 小女亡弟妻孙年三十六岁  
7、; 寡计布二丈五尺计麻三斤计租二石四十四亩已受 二十亩永业二十三亩口分一亩居住园宅合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八十七亩未受A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 B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C国家严控着土地交易 D中央政府的权力式微8秦汉以来,监察官分台谏两种,台指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政府百官;谏指谏官,负责谏诤皇帝的过失,属于宰相属官,二者职责分明。宋朝以后,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
8、且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转变为百官。这反映出宋朝()A监察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 B宰相权重的局面开始改变C官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D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9北宋天圣五年十一月,朝廷下诏:“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该诏书的颁布()A反映出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有利加速宋代人口流动C旨
9、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表明政府放松了土地交易10南宋学者张栻执掌岳麓书院时提出“传道济民”的主张,认为儒家的伦理纲常一旦为民众所遵从,可以“与天地合德,鬼神同用,悠久无穷”,这样便可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天下。张栻的观点()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摆脱了程朱理学的思想窠臼C根源于南宋的外部环境 D顺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11中国古代的“丁”多指成年
10、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丁”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如道光年间保宁府志载当地丁数实为“15232.6894664丁”,又或者对“丁”的统计使用“升”“合”“勺”“撮”等粮食计量单位。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A户籍管理松弛散乱 B实物折算银两征税C地主赋役转嫁佃农 D赋役变革摊丁入亩12清初大儒颜元主持漳南书院时,在“习讲堂”所题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
11、、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这反映出其()A致力儒学复兴 B适应经济需要 C追求崇实黜虚 D摆脱传统儒学13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12、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材料表明()A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 B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14明清之际,徐光启把西方科技纳入理学“格物致知”的框架;以著录儒家经典以及儒家学者的著作为主的四库全书也收入了西方科学著作。这体现了()A西学中源说的确立
13、B西学冲击下程朱理学地位动摇C国人观念根本改变 D时人以儒学统摄西方科技意图15以下漫画光绪和瓦德西过圣诞由外国人所画,于1902年1月发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双月刊THE RATTLE(喋喋不休)上,该漫画()A侧面反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B再现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议和C旨在讽刺帝后间的激烈斗争 D体现西方对清朝实施新政的支持16下表为19121913年中国和英、美、德、法、日
14、等国货船缴纳上海海关税额占比(%)。其中代表的是()年份美国中国其他191254.819.48.12.80.89.15.0191354.119.28.72.80.59.55.2A英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17如表是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对如表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1920年1936年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外国资本8.1355.215.1636
15、.8中国资本6.6144.826.0963.2合计14.74100.041.25100.0A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币值改革避免了国民经济动荡 D近代产业结构日趋优化18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商办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股,得到热烈响应。此后不久,以中小型矿业公司为主体的多家官督商办企业,以及造纸公司、玻璃公司之类的民办企业,纷纷在上海发行股票招集资本,大都受到了社会的欢迎。这表明上海地区()A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16、; B创新商业经营形式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19下表展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成果。据材料可知()研究史实人物研究视角结论洋务运动萧一山民族自觉晚清“维新运动”历时八十年蒋廷近代化开启“全盘西化”步伐钱穆民族文化“中体西用”再好不过A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 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定论C研究视角影响历史结论 &n
17、bsp; D政治立场制约历史研究20下图是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年)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其中19世纪五十年代财政收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注: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厘金中的商税完全出自华商,且在实际征收中税率不限于1%,有的高达20%以上。A社会局势动荡 B民族工业发展 C半殖民地深化 D封建剥削加重21下图是1872年詹天佑出国留学前,家人和政府签订的具结书(保证书),这反映出()具结书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派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
18、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A民众对留学教育趋之若鹜 B中体西用观念的影响C政府主导选官制度的变革 D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2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实业家张謇上奏清政府,提出中国应继续加
19、强建设军队和军工之外,还必须“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这反映了张之洞的核心主张是()A自强求富 B推行新政 C编练新军 D实业救国231902年,康有为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
20、可行革命书中写道:“当此形势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康有为的观点折射出当时中国()A改良主张丧失群众基础 B立宪派的实力大大削弱C政体之争引发普遍关注 D反对封建专制成为共识2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明确提出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政权”,以“联合全世界被压迫的民众起来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为目的,确定与苏联结成巩固联盟,提出“彻底的民族自决”“取消一切
21、不平等条约”“独立”“和平”等外交政策。该宣言()A是俄国道路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典范 B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25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A促进了根据地的基层治理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 &nbs
22、p; 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6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 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27建国初期,中国从提出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到与印度、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日内瓦会议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朝鲜
23、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再到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促使“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经破产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影响广泛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28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n
24、bsp;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291965年前后,攀枝花迁入人口最多时有60多万人次。据统计,1982年攀枝花的汉族人口为732680人,比1964年增长201.07%,平均每年增长6.31%;少数民族人口为82472人,比1964年增长了79.42%。这些变化反映了()A国家战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C东西部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25、 D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30有学者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主题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统购统销政策变革与市场化改革酝酿阶段,供需关系转换条件下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四轮曲折探索阶段,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据此判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应是()A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  
26、;B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C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 D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二、主观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古代的佣书材料一 受雇于贵族官府、书贾书肆、富豪士人及寺庙道观,为人抄写书籍以接取佣金的职业在古代称为“佣书”。抄书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理应得到报酬,但佣书者也会遇到迟付酬金和欠薪的现象。敦煌遗书中就有好几则经生书手在卷子末尾写下的
27、对雇主欠薪的报怨:“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魏书刘芳传记载:“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北齐书张景仁传载,张景仁“幼孤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宋书吴喜传亦载:“喜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这些人或因佣书而知名,或因字写得好,而得以担当抄参加工作。三国东吴的阚泽,在佣书中“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北宋苏轼在谪居湖北黄冈时,以抄书为“日课”,仅汉书就抄了三遍,起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次则两个字、到后来则一个字,将书的内容烂熟于心。以至于友人举题一字,“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明
28、清两代,官方组织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四库令书,就因卷帙浩繁,雕版、排字、印刷不易而采用车工誊抄。其中永乐大典的抄书手就达2669人,四库全书的抄书手也达3826名。据说四库全书的抄手每人每天要抄写1000字,每年要抄写33万字,五年限抄180万字。这些皇皇巨著渗透了众多抄书者的辛勤劳动。李明君简论中国古代的“佣书”职业材料二 至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发展,版本书籍迅速增加并逐渐成为书籍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佣书业并非一蹶不振,而是依然兴旺,民间的文字往来、官私交书,大量需要专业的佣书。宋代佣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代笔业务,即为顾客提供以应用文为主的各类文章、文字服务。宋代佣书创办有专业办
29、理、代写涉官文书的商业店铺,这就是“写状钞书铺户”、简稿书铺。书铺的主要业务是涉官文书,包括代写上书文学、供词、诉讼状于、填写税钞,办理公证文书,为举人、官员承办各类文书等。正因作用如此之大,所以书铺遍及全国各州县,而且官府对此类业务有着严格的审批和管理。政府如礼部、刑部、吏部的某些职能“外包”与书铺代理,使书铺佣书成为国家机器里一个文书方面的编外辅助组。除涉官业务之外,民间社会生活的佣书业务更多。家庭类佣书比较高档,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宋代是契约社会,土地自由买卖,租佃发展导致的买卖、租佃土地契约发展,是农村的代表;房地产的发展导致房地产租售契约发展,是城市的代表。广泛存在的契约文书,需要佣书
30、完成,佣书非抄录性的文书业务大量增多。程民生宋代的佣书(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佣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佣书行业的新变化并加以阐释。(8分)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1908年开始,日本外务省训令在华使馆调查中国各地报刊出版情形。外务省根据调查报告,每年印出一册中国报刊调查,分送日本各有关部门。此项调查涉及面广、内容详细,长达三十年未曾中断。下表是1911年6月的清国报纸调查摘录。地区主义备考东北(17种)奉天10种、吉林3种、哈尔滨、长春、安东、牛庄各1种改革主义(2种)、振兴实业、商业(4种)、鼓吹宪政(
31、1种)、地方自治(1种)东三省日报民政机关报,月200元补助,三千份,各知县知州读者多,倾向排日京津(32种)北京20种、天津12种革新主义(4种)振兴实业、商业(2种)鼓吹宪政(7种)、对日示好(3种)民兴报两千份,对日友好顺天时报日本资助,1902创,北京最早报纸,官场阅读山东(10种)济南4种、青岛4种、烟台2种亲德(3种)、对日示好(1种)、无一定主义(4种)青岛时报亲德,资本3000元,德国政厅每月补助百元上海(12种)振兴实业(2种)、立宪主义(5种)民党派(2种)、振兴教育(2种)急进主义(1种)神州日报万份,与孙逸仙派有关,近与袁世凯派搭上关系广东、香港(27类)广州12种、汕
32、头5种、香港10种革命主义(8种)、中立(5种)、立宪(3种)、无一定主义(2种)国事报1906创,宪政党机关报,粤报发行最高,七千份周振鹤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资料(1) 调查反映出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6分)(2)说明日本中国报刊调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价值。(8分)33.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见下表。中国古代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
33、洲东部。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晚清与民国初年“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西方”概念具有双重内涵指向即作为侵略者而被谴责的“西方”和动员西方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西方”。抗日战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向“西方”探寻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主要作为被反思的对象出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西方”概念在国内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
34、,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上“西方”,形成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开放”,“同西方世界合作”,“不能照搬西方”等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并形成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历史角度审视西方发展”,“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共同发展”等概念。表2黄晓娟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围绕“西方”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变迁”这一主题,依据表中至少三个历史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202
35、5届高三九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图片可知,中华文明考古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但是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明蕴含在一体格局之内,而不同文化的形成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所产生的,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圈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见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在秦朝确立,材料主要体现了原始社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
36、之土而命之氏”并结合所学可知,“氏”与分配的土地有关的,这通常是贵族或统治阶层的特权,故选B项;从材料中以看出,“姓”是由天子赐予的,这通常与贵族或重要人物有关,而不是平民,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了“姓”与女性和“氏”与男性的关联,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血缘亲疏决定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明确提及社会的贫富分化或其发展趋势,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可知,孔子坐马车体现了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现状时主张积极有为,而老子骑牛体现了老子面对现实问题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面对社会现实孔子和老子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都
37、强调应对现实问题,反映了老子和孔子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故选A项;儒道思想发展到宋朝进行了融合,且产生了理学,“互不兼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儒道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未被当时统治者采纳,“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法家思想迎合了新兴地主阶级需求,儒道思想并未迎合这一需求,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世族105人次,占总数的64占总数的19”可知,士族门阀势力担任诸多核心官职,在刘宋政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刘宋政权具有浓厚的门阀色彩,是官僚政治的异化,故选D项;刘宋时期门阀政治的出现,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在
38、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士族势力发展的结果,并不是贵族政治的回归,排除B项;门阀政治是皇权专制下的特殊产物,排除C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武松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手刃仇人,按照法律应被判死刑,因在儒家伦理中这被视为正义之举,最终的判决是“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说明在宋代的法律判决中,伦理道德观念对判决结果产生了影响,即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故选C项;中国的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的判决不仅仅依据法律条文,还会考虑到道德、伦理等因素,材料中的做法正是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判决表现,是严格执行中国法律的表现
39、,排除A项;材料中的判决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是人为的影响,并且宋代是人治也不是法治,排除B项;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在汉代已经出现,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土断之法,盖终晋、南北朝之世,未能尽行”“九品中正之法,所以相沿而不废也”并结合纲要上册第7课所学九品中正制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相对于其他阶层,士族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九品中正制利于选拔相对优秀的统治人才,故选C项;“士族门阀势力强大”不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士族地方割据下的产物,九品中正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后来发展到仅以家世为主,“推动官
40、吏群体的儒家化”不合逻辑,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由乡籍记录中的“合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八十七亩未受”可得,当时由于土地私有制继续深化,土地兼并现象继续发展,导致均田制下的农民受田不足,故选B项;由“二十亩永业”、“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可知,这是指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属于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而不是自耕农,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自耕农经济大量破产的结论,排除A项;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国家严控土地的结论,反而因为应受田农民却受田不足,说明当时国家并未能严格控制住土地交易,排除C项;题干所述时间为701年,当时处于唐代前期,中央政府的权威还是比较大的,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8【答案】D【解析】
41、宋朝以后,台官和谏官的任命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由皇帝转变为百官。这表明宋朝出现了“台谏合一”的现象,意味着皇帝通过台官和谏官对百官的监督更加严格,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据材料内容可知,台官、谏官虽然职责发生了变化,但职责依旧分明,“混乱不清”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宰相权重的局面在宋朝之前就已经逐渐改变,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是台官和谏官职责的变化,官僚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9【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在宋朝时期,如果佃户想要与地主解除土地契约,“更不取主人凭由”,只需要“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可,并且,如果地主不同意,
42、佃户还可以向官府申诉,“许经县论详”,据此可知,佃户在社会身份上与地主是平等的,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起移”意思是说和雇主解除契约,而不是“迁往别处”,即题干之意与“人口流动”无关,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这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佃户与地主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述及有关“土地买卖”,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1课所学宋代理学可知,张栻提出“传道济民”,希望充分发挥儒家纲常伦理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引导民众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天下”,反映了张栻等理学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A项;张栻的社会责任感
43、明显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排除B项;“外部环境”不合史实,应为“内部需求”,排除C项;“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不合史实,应为“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清中期以后”及所学,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材料中对丁的统计出现了小数或者采取了粮食计量单位的统计方式,体现了赋役制度变革的影响,故选D项;丁的数量出现小数并非因为管理松弛散乱出现的失误,而是因为赋役制度的变革,且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排除A项;据材料“对丁的统计使用等粮食计量单位”可知,材料主要是丁数量的统计变化,没有涉及将实物折算成银两等赋税征收方式
44、,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丁数量的统计发生变化,主要是国家赋税的征收,没有涉及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可知,颜元认为要继承孔子的事业,必须去掉诸多的弊端,靠习行教育加以纠正,告诫学子要认真学习经世济民的本领,把握人才、政事、道统和命运的关键,即追求崇实黜虚,故选C项;宋朝儒学已经复兴,排除A项;“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强调培养经世实用人才,而非适应经济需要,排除B项;清初大儒颜元并未摆脱传统儒学,D项说错误,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陆楫认为,一个地
45、方如果奢侈,那么那里的民众生活会相对容易;如果节俭,则生活会较为困难。顾公燮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奢华的消费会促进经济活动和民众的生活,两位作者都强调了消费和经济活动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看到了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这表明对商业的认识更为深刻,故选B项;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影响,当时的传统义利观并未遭到颠覆,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工商皆本思想在当时不占主流地位,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排除C项;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性和基础地位,材料观点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并没有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不能表明民本思想的新发展,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之际,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中国,
46、被中国儒家思想所吸收,将其纳入到儒家体系的框架之中,即时人以儒学统摄西方科技,故选D项;材料并未探讨西学的渊源,不能得出西学中源说确立的结论,排除A项;明清之际,程朱理学地位并未动摇,排除B项;明清之际,国人用儒家思想吸纳西方科学,“根本”一词有误,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京,光绪帝和慈禧逃跑到西安。慈禧太后话中的“野蛮人”指的是占领北京的八国联军统帅一瓦德西,漫画表面上描述的是是否穿“洋装”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清政府对帝国主义侵略采取的妥协投降态度,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选A项;议和指的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材料
47、中并没有议和场景,排除B项;从漫画中只能看出慈禧太后单方面对于光绪皇帝的训斥,得不出来“激烈斗争”这一表述,排除C项;虽然此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但从场景本身和慈禧太后的态度无法得出清廷正在寻求西方的支持,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21913年中国和英、美、德、法、日等国货船缴纳上海海关税额占比,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1913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激烈,为应对即将来临的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同时日本却逐渐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是日本,故选B项;鸦片战争以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一直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关税额占比应该是最
48、高的,故是英国,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实力日益强大,故应该是德国,排除C项;第二交工业革命时期,法国工业产值下降,已经落后于美国、德国,故应是法国,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1936年相比1920年,外国资本产值占比下降,中国资本产值占比上升,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结合所学,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故选A项;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排除B项;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有利于货币制度的稳定和
49、经济发展,但这一时期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等因素影响,国民经济并未能完全避免动荡,排除C项;材料只能看出产值总量,看不出不同产业的产值比例,不能得出产业结构优化,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上海地区的洋务企业、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招股、发行股票招募资金,采取股份制运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这体现了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故选B。材料不止是洋务企业,且材料未体现新经营方式的成效,无法说明洋务运动成效显著,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自然经济解体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三位历史学家的各自选取的研究视角和得出的相
50、应结论可知,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结论是受研究视角影响的,故选C项;时代差异决定历史结论中“决定”一词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历史事件是能够形成定论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三位历史学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19世纪50年代,晚清政府财政收入中厘金占比急剧上升,田赋和关税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且田赋占比下降。据材料“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遵设立关卡称为厘金”可知,厘金是一种临时加征的税,厘金占比急剧上升体现清政府临时征税的税率和数额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50年代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局势动荡,清政府军费支出等急剧上升,征收厘金有助于解决军费
51、开支等问题,故选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因此中国的民族工业起步是在19世纪60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深化,但厘金从1853年就开始急剧上涨,半殖民地深化并不能解释整个19世纪50年代的情况,排除C项;19世纪50年代,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等影响田赋在财政收入中占比下降,但材料信息并未说明征税数额等的变化,无从得出“封建剥削加重”的结论,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据材料“1872年”“学习机艺”“听从中国派遣”可知詹天佑出国留学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制造技艺,最终目的是服从清政府
52、的需要,用于维护清朝统治,体现了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华夷观念依然比较浓厚,民众对留学依然心存疑虑,所以需要通过签订保证书达成协议,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的选官制度依然是科举制,排除C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主要表现为新式学堂的开办和留学生,詹天佑出国留学只是个体行为,无法作为教育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还必须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可知,张之洞在洋务运动破产后,主张通过加强商务和工政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新方向,即实业救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
53、的口号,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A项;张之洞主张“速讲商务,讲求工政”“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并没有关于推行新政的描述,排除B项;张之洞虽然提及要加强建设军队和军工,但并未明确提出编练新军,排除C项。23【答案】D【解析】康有为作为维新派的代表,在1902年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这反映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主张“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说明他对当时兴起的革命持反对态度,这就意味着即使社会上对立宪和革命有不同意见,但反对封建专制则是代表了当时的社会共识,故选D项;康有为的文章是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所以这并能折射出改良主张仍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不是丧失群众基础,排除A项;1902年立宪派实力并未大大削弱,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只是康有为的主张,不能反映出政体之争引发普遍关注,排除C项。24【答案】B【解析】据材料“推翻世界帝国主义的统治”“彻底的民族自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独立”“和平”等可知,该宣言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政治主张和外交政策,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故选B项;材料“确定与苏联结成巩固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