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山东省临朐、青州、安丘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涂在答题卡上。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的对应题号内。 第 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 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 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 “ 进退周旋,威仪抑抑 ” 的外在形式,而
3、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 “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礼记 郊特牲称, “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 “ 不学礼,无以立 ”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 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
4、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 2 -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 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 “ 损益 ” ,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 “ 时为大 ” 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
5、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 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 经解认为 “ 礼禁乱之所由生 ” ,可以起到 “ 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 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 “ 止邪于未形 ” ,使人们 “ 徙善远罪 ” ,达到 “ 禁乱 ” 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
6、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 2016 年 03 月 25 日) 1下列对中华礼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历史悠久,有着很强的凝聚功能,可以让有过矛盾与冲突的民族逐渐缓 和矛盾、化解冲突,共存共荣。 B中华礼制不仅讲究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精神实质,强调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追求知与行的统一。 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注重培养道德人格,这是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化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的结果。 D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秦汉之后,礼与法逐渐结合,融为一体,这是中华礼制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华民族发
7、展过程中,正是由于各少数民族政权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才有了民族融合的不断向前推进。 B孔子反复强调 “ 不学礼,无以立 ” ,这与礼记 郊特性中 “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提倡的精神是不一致的。 C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常说,有助于消除冲突与争端,从而构建和谐的世界。 D儒家礼制观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它在战国时期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秦汉以后,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的文化传统,探究其变迁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3 - B古人通过礼制可以达到 “
8、禁乱 ” 和教育人的目的,所以我们今天要推 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礼制。 C本文第二自然段列举的大量历史事实,足以证明中华礼制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增强国人自信。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体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了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使人们对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答案】 1 C 2 C 3 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选项中 C 项表述错误,由原文中 “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 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
9、仪之邦。 ” 可以推测。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 “ 下列关于 ? 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或者 “ 正确的一项是 ?”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B 项中强加因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9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6 分) 4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与鲍叔谋事
10、而 更穷困 而 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B还报,则大喜, 乃 敢引兵遂下 汉 乃 引天下兵欲屠之 C 因 问广、食其失道状 又 因 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D愿 为 诸君快战 如姬 为 公子泣 【答案】 A - 4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虚词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 “ 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 选项中 A 项都表示转折; B 项中,才竟然; C 项中,于是通过; D 项中,替向。 5下列各项,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其李将军这谓也 B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此天下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莫不欲求忠以
11、自为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B 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A 项, 被动句判断句; C项中,省略句判断句; D 项中,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点睛:宾语前置 (可以这样理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 “ 不 ” 、“ 未 ” 、 “ 毋 ” 、 “ 莫 ” 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 “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 莫我肯顾 ” 应理解成 “ 莫肯顾我 ”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
12、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 “ 之人 ” )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 “ 谁 ” 、 “ 何 ” 、 “ 奚 ” 、 “ 安 ” 等做宾语时往往放 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 “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 何操 ” 应理解为 “ 操何 ” 吾孰
13、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 鸿门宴史记 - 5 - 夫晋,何厌之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 “ 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 谁与归 ” 应理解为 “ 与谁归 ”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