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定远育才学校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第 I 卷(选择题 7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 等问题。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
2、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 “ 一度创意 ” ,一度创意是原生态的(文字态、文案态创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例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则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 “ 一度创意 ” 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电影、网络等)。这种转化,并不是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 ,我们称它为 “ 二度创意 ” 。创意写作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将写作文本分为欣
3、赏类阅读文本、生产类创意文本、工具类功能文本,这样,创意写作学对 “ 创意 ” 的研究,拓展了传统的文学创作 理论,将其引申向产业态创意 “ 二度创意 ” 。 传统的文学理论家伊瑟尔认为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文本是不完整的,其中充满了空白,这些空白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去完成,而只有当读者填补了这些空白,一部文学作品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伊瑟尔的观点为我们研究文学创意的产业化提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创意写作也将是作者、读者和消费者 共同参与的结果,文学创意要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文学正是因为其创意本质,才具有产业化可能。产业化转化过程本质是 “ 一度创意 ” 向 “ 二
4、度创意 ” 的转化,这才使得文学从文字态转化为影视、戏剧、摄影等形式,从而使文学能与市场经济更紧密结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深入,又反过来促进文学创意的不断涌现。文学创意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非但不会扼杀文学,反而会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在市场化的今天,在这个以视听文化为主导的时代,文学产业化是一个必然的 趋势,文学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果过分强调 “ 二度创意 ” ,纯粹基于文学接受者和消费者视角进2 行创作,则陷入了一种媚俗的困局。同样,如果过于强调 “ 一度创意 ” 而忽视 “ 二度创意 ” ,也不利于文学的发展。在传统的观念里
5、,我们普 遍习惯于将文学与市场割裂开来,传统的艺术创作论把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也遮蔽了我们对文学的全面认识,文学产业化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基于文化消费的角度考察文学的方法。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纳入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葛红兵、 高尔雅从创意写作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将文学界定为审美和意识形态,更加强调创作技巧、素材等问题。 B. 创意写作以创意为中心,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 C. “ 一度创意 ” 是将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
6、的文字,作品呈现为原生态无法产业化。 D. 文学产业化要求创作者在创作时有市场意识,用一种全局性的观念来促进文学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二度创意 ” 是一个再创意的过程,它将 “ 一度创意 ” 的作品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 B. 伊瑟尔认为文学创意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完成,因此创作者必须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参与地位。 C. 文学的本质是创意,没有文学的 “ 一度创意 ” 这一基础和前提,也就没有 “ 二度创意 ” 的转化。 D. 将文学与市场 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在视听文化为主导的今天已经与文学产业化的趋势相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
7、确的一项是 A. 创意写作将文本分为欣赏类阅读文本、生产类创意文本、工具类功能文本,这种分类体现了创意写作学对传统文学创作理论的彻底颠覆。 B. 在市 场化的今天,文学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文字形态作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它所依托的媒介将更加多样,如舞台剧、影视、网络等各种形态。 C. 文学创意进入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哺文学创作,使文学重获新生,更加繁荣。 D. 市场化背景下的文学的发展要求强调 “ 一度创意 ” 和 “ 二度 创意 ” 的结合,换言之,文学的产业化就要求创作者将市场意识纳入文学创作之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主 刀 奚
8、同发 因为刘晓波的孩子明天要手术,黄大夫主刀,这次约见,刘妻颇费周折。黄大夫 虽身居省会,却名闻全国,外省患者来就医,仅挂他的号,便成为一种增值品。 3 在晓波夫妇对面一落座,黄大夫便声明,自己只喝茶,其他什么他们看着点,反正他不会动一下。稍顷,黄大夫毫无寒暄进入主题,简明扼要讲解了这种病的来龙去脉及手术方略,还一再表示,手术风险有,但与城市交通事故相比还算低的。晓波夫妇静静地倾听,时不时点头,“嗯”声连连。今年 4 岁的儿子,前些天突发疾病,若不手术,一旦神经系统受到影响将终生不治。不到半小时,黄大夫便要结束谈话:“就这样吧,我还要接孙子。你们也准备一下,明夭早起孩子不能吃饭,不能喝水? ?
9、”晓波顺口道:“瞧您老,工作这么忙,还要带孙子,真辛苦!儿子没在本地工作,还是也忙啊?” 黄大夫没吱声,对视刘晓波的目光躲闪了一下。起身的黄大夫随意地问:“刘先生在哪儿工作?”“省检察院!”晓波道。 黄大夫一愣,似有所思索,接着问:“刘先生刚才说是怎么称呼来着?” 见面时,晓波已自报姓名,大概像见许多患者家长一样,黄大夫根本没在意。黄大夫“哦”了一声,突然问:“黄一勋案是你主审?” 点头的同时,晓波吃惊地盯着对方,这种机密他怎能知晓?黄大夫的目光在刘晓波脸上足足停了半分钟,说句失陪了扭身便走。晓波 纹丝没动,妻子追至门口终未留住对方,回来对他一通埋怨。晓波想起来了,双规的副市长黄一勋案审结前,
10、黄医生夫妇曾托人希望能与他见一面,他根本没给对方机会。最终黄被判死刑。那是黄大夫的独生子,老两口现在带的应该是黄一勋的孩子。 这次跟黄大夫见面,是他对妻子多年来的唯一一次妥协。之前,儿子在他办案期间曾两度遭到绑架,对孩子的事他也有些习惯,不可能与对方做交换。他甚至习惯性认为,只有自己办着案,孩子才是安全的,从而为公安的成功解救赢得时间。此次因为手术是否给医生送礼,当妻予第一次冲他发脾气时,他惊呆了,也把妻子自己 惊呆了。婚后多年,她从没因为什么跟他红过脸,不管是办案十天半月甚至半年不归,即使不封闭,他也常常早出晚归,把家当成旅店?眼瞅妻子涕泪长流满脸憔悴,他最终的让步是与她一起请黄大夫吃顿便饭
11、。 没想到,黄大夫只答应在茶馆一见? 结账时,夫妇俩才知道,黄大夫果真常来此,都是病人家属约请,但他给茶馆定了个规矩, AA制,绝不让别人替他付账。他每月底来结一次,每次清茶一杯。至于别人的花销,他不管。 黄一勋案肯定不能告诉妻子,既是纪律,也不想给她增加心理负担。心怀忐忑的妻子回到家,坚持当晚要再去黄大夫家表示一下, 之前,便有护士给她暗示,她也打听了,主治大夫两千,其他人几百不等。并说,黄大夫喝杯茶自己付钱,或许是给别人看的。望着妻子,他甚觉陌生,决然道:“就是做给别人看,这样能做几十年也不容易,也值得我们尊重!” ?约见黄大夫那天是刘晓波与双规的杨斐然对峙的第五天。回到山庄,同事说:“刘
12、检,你这一刀真厉害,果如你所言,你上午没来,他早猴急了要找你。”接下来几天夜以继日,终至结案,刘晓波向专案组做了汇报,然后领回自己的手机 儿子手术非常成功? ?半月过后,在邓家茶馆如约而至的黄大夫,像上次来时那样平静,轻品温茶,仍 是毫无寒暄直奔主题:“你不用谢我,谢习惯吧!说实话,手术前,我做了准备,不能让你的儿子活着被推出手术4 室。我要让你也体会一下失子之痛可是当我站在手术台前,接过手术刀、钳子、剪刀,是习惯让我忘记了躺在面前的人是谁。我习惯地寻找病灶,习惯地把它除掉?直到习惯地摘下手套洗手时,才想起来那是你刘晓波的孩子?” ?凝视着黄大夫有些湿润的双眼,刘晓波起立深鞠一躬,道:“跟您老
13、一样,我们彼此的职业都因习惯而心无旁骛。谢谢您,黄大夫!” ?十多分钟后,刘晓波起身,把十元钱压在杯子下离去。 (选自芒种,有删节) (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大夫经常接受病人家属约请,但刘晓波与黄大夫在茶馆的初次见面却令刘妻费尽周折,其中最大的阻力是刘晓波始终不同意给黄大夫送红包。 B刘晓波不愿意给黄大夫送礼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主审黄一勋案时曾拒绝与黄大夫见 面,二是他认为在手术前给医生送礼有辱医生践行天职。 C在妻子说出黄大夫自己付茶钱可能是做给别人看的时候,刘晓波觉得妻子很陌生,因为他没有想到妻子这样聪明,能把黄大夫的情况摸得这样清楚。 D最后一次见面,刘晓波向黄大夫鞠躬,表达了自己令黄大夫失去儿子的 愧疚也表达了对黄大夫挽救自己儿子生命的感激,还表达了对黄大夫职业操守的敬意。 E小说的结尾写刘晓波把十元钱压在杯子下离去,内涵丰富,回味悠长,既体现了他对黄大夫的“习惯”的尊重,也显示了自己的个性。 ( 2)小说第段写到了刘晓波与双规的杨斐然对峙及后续工作等情况,有何作用? ( 3)试概括并分析刘晓波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