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襄河镇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第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于洋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 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
2、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 Facebook 注册用户数接近 9 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超过 2 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 2.5 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 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 6 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 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
3、到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 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 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
4、教授罗宾 ?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 150 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 150 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 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2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
5、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 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 “ 社交网络 ”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根据 “ 六度空间 ” 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 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
6、幸福感。 C.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 Facebook 注册用户接近 9 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超过 2 亿。 D.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 “ 好友 ” 。 B.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害怕别人诋毁自己,所以只希望让人看到自己幸福的瞬间。 C.根据 “ 邓巴数 ” 理论
7、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 “ 粉丝 ” ,你最多能跟150 人左右频繁地交流。 D.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 “ 粉丝 ” ,最大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虽然人们特别喜欢封闭自己,但还是形成了一定的社交形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B.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能给 我们交 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能增加
8、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超级演讲家霍金 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3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 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
9、呢 ?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 “ 超级演讲家 ” 的历程。 1987 年 10 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历。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 “ 笨手笨脚 ” 的先兆,一直讲到21 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讲到了 “ 最多还能活两年 ” 的预言。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 的命运, “ 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 。 1988 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 :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 。 4 月,他在加利福尼
10、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他提醒人们,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 “ 被撕得粉碎的人 ” 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这次演讲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 好奇的听众,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 1989年 10 月,他还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霍金
11、认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等问题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 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霍金还把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的国度 中国。 2006 年 6 月 17 日,霍金以病残之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这是继 1985 年、 2002 年两次访华后,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6 月 18 日,他面对中国的 6300 多名听众演讲他的宇宙的
12、起源,他围绕 “ 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 ?” 的问题展开,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 ?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 ?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足球世界杯尽情演绎的夏日里,霍金掀起了又一轮科学的热潮。 霍金的演讲充满了科学的正能量, 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 (摘编自荣楚欧霍金传 ) 相关链接 : 在演讲时,靠电脑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 10天,但这并没有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
13、这是学者的本分。 (蔡肖兵生命还在希望就在 ) 在中国,霍金走近公众所引起的轰动有目共睹 。 2002 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的会场座无虚席 ,这说明一个事实 :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丘成桐先生如此评价 :“ 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 ”(2006 年 6 月 22 日光明日报霍金 :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 )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4 A.霍金在宇宙论和黑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日后演讲成功的坚实基础。 B.霍金并不满足于只在科学界拥有声望,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世人所熟知,从而开始了为大众普及科学的演讲家历程。 C.在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中,霍金谈到了人类能否进入黑洞实现时空旅行的问题,巧妙地为大众解释了枯燥的黑洞理论。 D.霍金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他的演讲没有只局限在美国和欧洲,他曾经前后三次到中国演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A.霍金 21 岁时被预言最多还能活两年,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仍投身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