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6 2017 学年度 下 学期 期末 考 高二语文科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9 分 ,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金兰谱,又称“金兰簿”“金兰小谱”,简称“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义结金兰”民间俗称为“结拜”“换帖”“拜把子”,结拜时通常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从汉代晚期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行为,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 特现象。通过对相关金兰谱的考察,我们看到
2、结义习俗和金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从文献上看,一般认为义结金兰的行为最早起源于汉代晚期,我们最熟知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讲史小说三国演义说,刘、关、张结拜的誓言为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南北朝末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曾讲道:“四海之内 ,结为兄弟?”这段记载更加明确地表明,在南北朝末期结拜成为中国人相当流行的风俗。隋唐时期,沿袭魏晋南北朝风气 ,有异姓结义之俗,且结义时必焚香火。隋朝末年,李世民就曾与突厥人 “焚香火”即结为兄弟。到了唐代,已经出现了金兰谱的早期雏形,被称为“金兰簿”。唐代文人冯贽所写云仙杂记卷五,引宣武盛事中的话 :“戴
3、弘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于编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簿。”而且此时结拜的对象也扩展到了女性之间。崔令钦在教坊记中就曾这样记载:“坊中诸女气类相似,约为香火之兄弟。”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曾记载梁山众好汉义结金兰的故事。明清时期,结拜时每人都要书写一份书面契约,通常用红纸折成信封大小,兰谱制作逐渐格式化。尤其要指出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就曾多次以法律的 形式明令禁止结拜。顺治时规定:“凡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兄弟者,著即正法。”尽管如此,朝廷的禁令并未能阻止民间拉帮结派之风的弥漫。有学者甚至指出,正是因为清廷对结拜、帮会太过敏感,过度的打击政策反而使一般良善的帮会也被逼上梁山。 民国时期,
4、结拜禁令被解禁,兄弟结义风气进一步盛行。一些商家出于满足民间结拜的需要,专门印制金兰谱,而且制作相当精美,填写时也非常方便,这样就便于民众的随时购买、交换和收藏。 在结义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共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来对结义的双方进行一 些约束。之后,结拜的双方 (或多方 )便以兄弟相称,以双方2 (或多方 )的亲人为亲人。这些形式起初只是找个合适的时间与适当的地点进行口头上的宣誓承诺,最多也只不过是进行歃血为盟之类的仪式,但是随着后来的发展,人们对它越来越重视,因而这种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庄重与正式,出现了一些兰谱之类的文书,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进行一些约
5、束。从我们所熟知的早期义结金兰的典范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没有书面仪式 )到清朝民国时期的一般金兰谱 (基本都具备书面仪式 ),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中明显的变化。 (选自金兰谱与中国传统结义习俗,有删 减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金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一般在结拜时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 B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行为,李世民就曾与突厥人“焚香火”结义。 C义结金兰又称为“结拜” “拜把子”,大都认为最早起源于汉代晚期,衰败于清朝顺治时期。 D结义时的一些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通常是用来对结义的双方进行一些必要
6、的约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A唐代,出现了金 兰谱的早期雏形,明清时期,兰谱制作逐渐格式化。民国时期,出于满足民间结拜的需要,一些商家专门印制金兰谱,由此制作精美的金兰谱就问世了。 B南北朝末期,结拜已成为中国人相当流行的风俗,到了唐代,结拜的对象已经广泛扩展到了女性之间,这一点在崔令钦的教坊记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C清朝统治者多次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结拜。顺治时规定:“凡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兄弟者,著即正法。”这说明结拜、帮会有可能影响到朝廷的统治。 D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直到民国时期,结拜 禁令被解禁,兄
7、弟结义风气进一步盛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因为兰谱的出现可以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对结义者进行一定的约束,所以人们对结义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信任,结义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庄重与正式。 B结义时通常采用共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结拜后,双方 (或多方 )便以兄弟相称,以双方 (或多方 )的亲人为亲人。 C通过对相关金兰谱的考察,可以看到结义习俗和金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独特现象。 D早期义结金兰的典范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清朝民国时期的一般金兰谱,大致经历了从没有书面仪式到
8、基本上都具备书面仪式的明显变化。 (二) 文学 类文本阅读( 14 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向更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 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它
9、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 ,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
10、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 ,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
11、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 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4 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
12、羊人说:“也就 几年光景。”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 走走走走走 ,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 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
13、,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 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C作者在第 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 句,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的风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 段连用的五个“走”字饱含着作者对沁河的满腔热情。 5文章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6“ 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三) 实用类 文本阅读(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