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三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4.9命题人:康杰中学 赵春霞运城中学 黄翠萍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任何一种伟大的学说
2、,想要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需要其两翼同时发力,且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一翼为理论,一翼为实践。庄学发展中的两翼,一是义理庄学,也就是学术庄学;一是人间庄学,也就是实践庄学。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义理庄学一翼独大,研究成果几乎汗牛充栋,相对而言,人间庄学的践行则较为薄弱,未能得到广大平民阶层的认可,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一局面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从庄子天下算起,传统的庄学研究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其中有文献学研究,有思想文化研究,也有文学研究,在义理、辞章、考据三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前人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不是单一的,自古以
3、来就有以道(教)解庄、以佛解庄、以儒解庄等不同的解读方式。近代以来盛行以西方哲学解庄,学者们采用西方本体论、认识论等归纳方式,用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等概念系统和评价体系来分析解读庄子哲学。凡此种种,无不彰显出庄学研究在思想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将会持续深入发展。应该承认,在实践层面,前人对庄子思想的践行也不是一张白纸。但是,与义理庄学相较,人间庄学迄今未能受到充分重视。造成人间庄学未能进入平民视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历史上那些失意文人士大夫偏爱庄子思想,夸大了庄子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实则带偏了部分读者。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早年一般所读的圣贤书都是儒家的经典,他们
4、进入仕途之后,以平治天下作为自己的追求。但是当他们在官场失意,被动地退出官场之后,往往会主动投靠庄子,把庄子思想视为一种心灵的安慰剂。这时的士大夫把官场与田园对立起来,把孔子与庄子对立起来,他们常常会主动过滤掉庄子思想中蕴含的积极成分,只是沉醉在他们所理解的庄子的消极思想中。其二,庄子思想本身是深奥精微的,常人难以理解。例如齐物论既有文字上的障碍,也有意在言外的表述,其哲学思想深不可测。齐物论全文3000多字,通过是非、有无、物我等范畴,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具有极高的抽象分析能力。从古至今,对庄子思想的高端研究大都局限在象牙塔中,远离了普通大众。庄子学说中既有形而上的问题,也有形而下的智慧
5、,而义理庄学重点关注庄子哲学中形而上的部分。表面上看,庄子哲学讲究无用之用,无法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的理解也影响了庄子思想向社会下层的传播。其三,特殊年代形成的错误认识对庄子思想的传播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封建时代,有些极端的儒家学者将庄子视为寇仇,恨不能灭之而后快。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用阶级斗争观点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批判庄子提倡鬼混的人世间,庄子思想代表了醉生梦死、精神堕落、自欺欺人。这一观点在学术上早已站不住脚,但在普通民众当中并没有完全消失,很多人迄今认定庄子是消极思想的代表。研究庄子思想,践行庄子哲学,并不是要排除其他思想而独尊庄学。只有庄子思想与其他优秀
6、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好的社会功用。在此以儒道两家为例,儒家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主张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儒家重现世,尚事功;道家重超越,尚思辨。儒家思想更关心群体,社会;庄子学说更关心个体,精神。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促进了封建时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特别是其中的礼与法家的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礼法社会,对现实社会影响极大;庄子擅长以道德、无为、无己、无用、无情、自然、逍遥、齐物、安命等概念构筑人的精神境界,表面上与礼法制度鼎足而立,但事实上可以与儒家思想形成一种互补。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代表了道家思想,阳代表了儒家思想,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
7、化的主干。今天的社会中不仅仅需要加强法制和礼制,同时也需要践行庄子的若干学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学说去对症治疗。在这个时代里,人们面临着种种生存挑战,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由于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具有情绪低落,精神痛苦,情感脆弱,缺乏朝气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要解决心理障碍问题,可以从庄子等经典文本中吸取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庄子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密切,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当然,庄子思想不是万能的,更不是解除所有痛苦的灵丹妙药。只有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等相关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道家思想的整体面貌,只有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等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楚优秀的中
8、华传统文化的面目,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融合为一体,才能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重视个人、群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保持心理平衡、乐观处世心态,是每一个现代人的人生追求。如何让义理庄学走向人间,成为大众庄学,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需要很多庄学工作者一起努力。(摘编自孙明君从义理庄学走向人间庄学)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学术层面的庄学研究相比,实践庄学并未得到平民认可,也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B. 对庄子思想的研究涉及义理、考据、辞章等内容;解读形式多样化,甚至出现了以西方哲学解读、分析庄子思想的热潮。C.
9、不管是封建时代还是近现代,都出现过对庄子思想的错误解读,这些错误解读导致很多普通民众认定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D. 不同时代会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不同的学说去解决。当下,在一定程度上,庄子的学说可作为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哲学讲究无用之用,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来说缺少具体的践行意义,这是庄子思想未能在社会下层传播的原因之一。B. 一直侧重于对庄子思想学术层面的研究,使得庄子思想未能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这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C. 庄子思想常人难以理解,同时也包含消极成分,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错误认识,这导致庄子思想未能受到
10、重视。D. 把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融合起来有利于看清道家思想的整体面貌,这也是看清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面目的基本条件。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古代文人将庄子思想作为心灵安慰剂的一项是( )A. 魏晋时期士人们报国无门,无从谈起建功立业的志向,因而只能在出世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在山水间寻求慰藉。B. 李白在被“赐金放还”准备离开长安时,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名句来安慰自己。C. 晚年的李清照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于一身,她只能借酒消愁,依靠酒来短暂逃避现实生活,寻求内心的宁静。D. 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是对自己品德情操的要求,他努力追求高洁的品德,不愿意为世俗的污浊所玷污,毅然辞官。
11、4. 请分析文章第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5. 作者认为在当今时代应该发展实践庄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述。【答案】1. A 2. B 3. A 4. 论证方法:运用对比论证,将儒家和道家的主张进行对比。作用:突出了儒道互补构成中国文化主干的观点,强调了庄子学说与儒家思想相互补充的重要性,为下文阐述应将道家思想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以发挥更好的社会功用做铺垫。 5. 原因:义理庄学研究成果丰富,而人间庄学践行薄弱,需要转变这种局面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当下人们面临生存挑战,精神压力大,心理障碍问题严重,庄子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庄子思想与其他优秀传统
12、文化结合能发挥更好的社会功用,与儒家思想等融合能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庄子思想传播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作者认为,尽管义理层面的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实践层面的庄学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应用。通过对不同解读方式、历史误解、理论深度等因素的分析,作者指出当今社会在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时,可以吸取庄子思想中的营养。同时,提倡将庄子的哲学与其他思想融合,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并强调推动“义理庄学”走向“人间庄学”是当前的重要课题。【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实践庄学并未得到平民认可,也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错误,根据原文“相
13、对而言,人间庄学的践行则较为薄弱,未能得到广大平民阶层的认可,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可知,人间庄学的践行则较为“薄弱”,但不是没有在实践中应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是庄子思想未能在社会下层传播的原因之一”错误,原文“表面上看,庄子哲学讲究无用之用,无法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的理解也影响了庄子思想向社会下层的传播”中提到了“表面上看”,说明这种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可能过于表面化,曲解文意。另外“对人们的实际生活来说缺少具体的践行意义”也与文意不符。C.“这导致庄子思想未能受到重视”错误,原文说“造成人间庄学未能进入平民视野的原因是多方
14、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庄子思想常人难以理解、包含消极成分以及出现错误认识就导致庄子思想未能受到重视,选项以偏概全。D.“把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融合起来有利于看清道家思想的整体面貌”错误,根据原文“只有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等相关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道家思想的整体面貌,只有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等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面目”可知,这只是看清道家思想整体面貌的一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和其他学说如儒家思想融合,才能全面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 魏晋时期士人们报国无门,无从建功立业,在出世思想影响下于山水间寻求慰藉,这与文中提
15、到的古代文人在官场失意后投靠庄子思想,把庄子思想视为心灵安慰剂的情况类似。他们被动地退出官场后,从积极入世转为出世,寻求心灵的寄托。最能体现古代文人将庄子思想作为心灵安慰剂。B.李白写下的名句表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并非把庄子思想作为心灵安慰剂。C.李清照借酒消愁是为了逃避现实,但没有体现出庄子思想对她的影响。D.陶渊明安贫乐道、追求高洁品德主要是他自身的价值追求,并非因官场失意而把庄子思想作为心灵安慰剂。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论证方法:运用对比论证,将儒家和道家的主张进行对比,根据“儒家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主张
16、自然无为,逍遥自在”可知,儒家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主张自然无为,逍遥自在。根据“儒家重现世,尚事功;道家重超越,尚思辨。儒家思想更关心群体,社会;庄子学说更关心个体,精神。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促进了封建时代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特别是其中的礼与法家的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礼法社会,对现实社会影响极大”可知,儒家重现世,尚事功,更关心群体、社会,提倡仁义礼智信;道家重超越,尚思辨,更关心个体、精神。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了儒道两家思想的不同特点,使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家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的价值,“庄子擅长以道德、无为、无己、无用、无情、自然、逍遥、齐物、安命等
17、概念构筑人的精神境界,表面上与礼法制度鼎足而立,但事实上可以与儒家思想形成一种互补。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代表了道家思想,阳代表了儒家思想,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干”突出了儒道互补构成中国文化主干的观点,强调了庄子学说与儒家思想相互补充的重要性,为下文“只有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等相关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道家思想的整体面貌,只有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等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面目”,阐述应将道家思想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以发挥更好的社会功用做铺垫。【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原文第段“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义理庄学一翼独大,研究成果几乎
18、汗牛充栋,相对而言,人间庄学的践行则较为薄弱,未能得到广大平民阶层的认可,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在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这一局面已经到了非转变不可的时候了”可知,义理庄学研究成果丰富,而人间庄学践行薄弱,需要转变这种局面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根据原文第段“在这个时代里,人们面临着种种生存挑战,社会节奏快,压力大。由于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具有情绪低落,精神痛苦,情感脆弱,缺乏朝气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要解决心理障碍问题,可以从庄子等经典文本中吸取营养”可知,当下人们面临生存挑战,精神压力大,心理障碍问题严重,庄子思想可以在一
19、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原文第段“只有把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等相关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道家思想的整体面貌,只有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等学说融合起来才能看清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面目,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融合为一体,才能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可知,庄子思想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能发挥更好的社会功用,与儒家思想等融合能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早晨王愿坚列车再过十五分钟就要进站了,耳边传来列车员的声音:“各位旅客,前方停车站是”列车员报出的那个城市的名字,一下子冲进了我的耳朵,顿时眼前浮起一张苍白的
20、脸和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那是班长傅传广。十年前,他就是用这双眼睛盯着我说:“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有多好啊!”这个愿望,傅传广同志是不能实现了。我忽然涌起了一个念头:下车去看看。天快亮了,城市的轮廓渐渐显现出来。我抓起行李便下车了。把行李存妥,便往市内走。要从千万间大小房屋中找到那幢并不显眼的房子,实在是难。幸好,那座古塔还在,它标明了一个大概的方位。看,那不是那堵高墙吗?我们就在这墙根底下隐蔽过。努,街口那棵大刺槐树还在。我就是在这里负伤换过药。就是这些标志,呼唤着我的记忆,引导我来到一条巷子里。已快七点钟了。一个六七岁的男孩子从对面跑来,不知怎么摔倒了,哇一声哭了。前面大门里一
21、个人飞似地来到孩子身边,把他扶起来。原来是一个长辫子姑娘。她搀起孩子,安慰说:“你忘了我给你们讲的那个故事了?那个解放军叔叔叫敌人打得浑身是血,人家连一滴眼泪也不掉!”她一眼看见我,向我笑笑,“不信你问问这个叔叔!”孩子怔了一霎,看了看我,笑了。姑娘笑笑,领着孩子走进大门里去了。我随着他们的背影向门里瞥了一眼:一座楼房,两个小孩齐声叫“老师好”“是什么时候见过类似的一幅情景?”我跨进门,对着楼房端详起来。这是座不大的二层楼,看样子是修葺过。但还是看出来了,不错,是它!我走着,看着,它把我引进一个深深的回忆里去了。那也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班连着向这座楼突击了两次都没奏效,最后商议决定改用爆破。
22、可就在爆破员夹着炸药冲向楼门的一瞬间,楼里一阵乱,传来了敌兵的咒骂声和孩子的哭喊声。接着楼上几个窗子全打开来,五六个敌兵,每人手里抓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把他们狠狠地按在窗台上。就在这紧张时刻,班长咬着牙挥了挥手,大声喊道:“停止爆破!上刺刀!”我和班长抬着梯子向楼房奔去。当敌人弄清了我们的行动,开始还击时,班长已经攀着窗口跳进楼里。我紧跟着他攀上窗口,他已把一个敌兵戳翻。另一个敌兵正抓着个孩子恶狠狠地向他砸过来。紧急当口,只见班长摊开双手,猛地接住了孩子。可就在他一转身的工夫,身体的侧面暴露给了敌人,敌人的刺刀戳进了他的肋下事情过去已经整整十年了。他牺牲的情景还能记得起来,不过那一切似乎不是发
23、生在这楼上。我忽然动了个念头:找找这位老师,请她谈谈这座房子的变化。楼前是一块空旷的院子,院子正中,有十几个孩子正围着一个花坛忙着栽花。她见我走过去,连忙搓掉手上的泥巴,把垂在胸前的辫子往后一扔,笑着问道:“有什么事吗,同志?”“没有,随便看看。”我伸手从一个孩子手里抓过十字镐,照着石块的边缘狠狠地刨下去。“同志,你?”女老师先是一惊,等我把这块水泥片子掀起来,搬到墙根下放好以后,她又热情地和我握握手,“谢谢你!这房子去年才拆掉,这些碎砖烂瓦,清理了好久也没弄干净。”房子?听她这么说,我心里一动。她变得严肃起来:“在这里栽上花,上课时打窗子一望,就能看见。看着花课会上得更好!”“为什么?”“因
24、为,”她更严肃了,“当年这里曾经牺牲过一个解放军同志!”我心里一亮,一下子都想起来了:是这里,就是眼前栽着红花的这个地方。那时候,这里是一间房子。班长紧闭着眼睛,躺在地上,血,随着呼气,不停地从伤口涌出来。在他身边趴着他用手接住的那个孩子。她趴在班长的肩膀上。他抱着孩子的脑袋。他向着我动情地说:“老刘啊,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有多好啊!”就在这时,卫生员带着担架来了,我们正要扶他上去,谁知他的伤势突然恶化了,喘息得更急了,血大口大口地涌上来。他竭力地压着喘息,向我望了一眼,伸手指了指口袋。他的意思我明白,是想找点什么留给孩子。但是,在一个突击班的战士身上能找到什么呢?我翻遍了他的所
25、有的口袋,只找到了一个小笔记本。他闭上眼睛,攒了攒力气,然后对着孩子说:“好孩子,记住!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哪管是一星半点”话就在这里停住了。他永远不能再对她说什么了。我掏出钢笔,把这句话端端正正地写到小本子上交给孩子。十年了,当年的房子已经拆除,连我对这地方也记不真切了,莫非她我忙问了句:“你知道这事?”“我就是那个孩子!”她从衣兜内摸出一个小笔记本,“看到这地方,我就想起小时听到的一句话:长大了以后,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为了将来的、是为了人民的,就应该下劲儿去做!”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了,一下子把话接过来:“哪管是一星半点”她愣住了。
26、她呆呆地望着我。在那长长的睫毛下面,在那双清亮的眼睛里,我又看见了一簇花。这花像她面前的花一样,亮闪闪的。就在这一刹那,她抓住了我的手,激动地叫道:“叔叔!”1959年9月9日(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个愿望,傅传广同志是不能实现了”,“我”的这句内心感慨,暗示班长当年已经牺牲,也奠定了小说的叙述基调。B. “看”“努”单独成句,突出了“我”寻访途中发现当年旧迹时的激动,也有提醒读者的作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C. 当年写在小笔记本上的话,是烈士的遗言,包含烈士对女孩的期望,这些话也是相认的重要依据,更是小说的重要线索。D. 小说以
27、“早晨”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象征着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新生活。7. 关于文中班长和“我”突击敌人、救援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连着向这座楼突击了两次都没奏效”写出敌我双方处于胶着状态,突出战事激烈。B. “攀”“跳进”“戳翻”“接住”等一连串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班长救援时的勇猛。C. 班长“停止爆破!上刺刀!”的豪言,展现了战士为保护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D. 写“我”见证了班长突击和救援的过程,为后文写“我”与小女孩的相认做了铺垫。8. 跨进门后,“我”的思绪随着所见所闻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 小说多次在
28、现实与回忆之间反复切换,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 C 7. D 8. 当他他跨进门端详楼房,认出是当年作战的地方,陷入回忆;他不确定当年的事情是否发生在这座楼上,动了找那位老师谈房子变化的念头,得知房子是去年被拆掉,心里有所触动;追问老师看着花课会上得更好的原因时,确定了栽花的地方就是那所房子所在地,心里一亮,陷入回忆;当听到女教师说“我就是那个孩子时”,他很激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9. 借助现实引出了历史上发生的事,让故事更完整。拉开时间距离,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英雄的革命理想,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使现实的幸福和战时的流血牺牲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中国革命的意义
29、,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小说多次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反复切换,使小说的叙述富有节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解析】【导语】王愿坚的早晨通过“我”对班长傅传广的回忆,展现了战争时代的残酷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小说以现实与回忆交错的叙述方式,将当年的战斗情景与现在的和平生活对比,突出革命先烈的牺牲与精神传承。童年女孩的成长和她对班长遗言的铭记,象征着希望和未来,将烈士的理想延续到新一代人当中。文章情感真挚,结构巧妙,令人动容。【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更是小说的重要线索”错,根据“我忽然涌起了一个念头:下车去看看”可知,小说是以“我”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
30、文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D.“为后文写我与小女孩的相认做了铺垫”错,“我”见证了全过程,但并不直接为后文的相认做铺垫,相认的铺垫主要来自小笔记本上的话和情节设定。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小说通过情节的发展,逐步将思绪展开,将回忆和现实紧密结合,突显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跨进门后,“我”对楼房的端详,看到楼房的变化,认出是当年作战的地方,引发了关于当年班长牺牲情景的回忆;“我”不能确定当年班长是否牺牲在这座楼上,开始想与那位照顾孩子的老师交谈,从而知道那座房子在去年已然被拆掉,引起心里非常大的触动;得知那个地方载上了
31、花,“我”追问老师为什么看着花上课会上得更好时,已然确定那所房子的所在地就在那载花的地方,心里一亮,又陷入了回忆;“我”想起班长牺牲时的遗言并与女老师通过遗言相认,当听说女教师说“我就是那个孩子时” ,“我”的感情达到高潮,难以自已。【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正是现实中的城市的名字引起了“我”对十年前发生的历史故事的回忆,从而展开了故事。所以借助现实引出了历史上发生的事,让故事情节更完整。作者回忆了十年前在这墙根底下隐蔽过的事情,拉开时间距离,还详细地描写了班长带领他们突击的经过和班长牺牲的过程,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英雄的革命理想,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十年
32、前班长不顾自己的生命救下了一个小女孩,十年后小女孩牢记班长的叮咛,并在此当了一名老师,教育更多的孩子。战时的流血牺牲和现实的幸福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所以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既能表现革命战士的英勇奉献精神,又能表现中国革命的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现实中的城市的名字引起了“我”对十年前发生的历史故事的回忆;“我”跨进门后,看到楼房的变化,回忆起班长牺牲的情景;女老师关于在这里栽花的原因的话,让“我”想起班长牺牲时的遗言;小说多次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反复切换,使小说的叙述富有节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
33、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狐偃曰:“无卜焉。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乃遂之狄。公子在狄十二年,狐偃曰:“初,吾不适齐楚避其远也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齐侯长矣,而欲亲晋。”众皆以为然。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必获此土!二三子志之。”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齐姜氏曰:“齐国之政败矣,晋
34、之无道久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君国可以济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公子弗听。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餍乎!”遂行。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曰:“若不礼焉,则请杀之。”公弗听。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嬴怒曰:“秦、晋匹也
35、,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囚命。秦伯见公子曰:“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唯命是听。”十月,晋惠公卒。十二月,秦伯纳公子济河归晋。狐偃及秦、晋大夫盟于郇。(节选自国语晋语)注:狐偃:公子重耳的舅舅,字子犯。象:征兆。橐鞬:箭囊弓袋。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A不适B齐C楚D避其远E也F蓄力G一纪H可以远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指年长、年纪大,和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的“长”含义不同。B. 虞,指忧虑、忧患,生活中常言“无身家性命之虞”,其中的“虞”字意思与此相同。C. 三舍
36、,九十里。古代行军三十里则驻扎,故以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来源于此。D. 以,连词,表目的关系,和论语泰伯中“仁以为己任”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狐偃认为齐楚路途遥远,奢望很大,不宜前往。而狄国愚昧落后,且与邻国结怨甚多,投奔狄国却容易到达。B. 公子重耳拜访五鹿时,农夫拿土块给他,他很生气欲鞭打农夫,狐偃却说这是上天的恩赐,预示着将夺得政权。C. 齐姜氏为了让公子重耳能够抓住时机复国,与狐偃商量灌醉他乘机载他离开齐国,说明她是一个有远见的女子。D. 公子重耳到秦国后,秦伯把自己女儿怀嬴嫁给他,他却对怀嬴很不礼貌,遭到怀嬴怒斥后,
37、除去衣冠,表示谢罪。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再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齐侯妻之,甚善焉。(2)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14. 文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答案】10. DFH 11. D 12. C 13. (1)(重耳)拜了两拜,叩头接受土块,把它装在车上。于是前往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重耳,对他很好。(2)宴飨结束后,楚成王问公子重耳说:“您如果能够收复晋国,用什么来报答我?” 14. 秦晋之所以包围郑国,正是因为重耳路过郑国使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秦晋围郑的一个理由是郑国对楚国有二心,而重耳回晋途中路过楚国,楚国以周
38、礼对待他,并且用丰厚的礼物送他到了秦国;晋文公之所以在秦穆公撤兵后没有攻打他,正是因为秦国曾经礼待他,秦穆公甚至把女儿嫁给了当时的重耳。【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国语晋语,描述了晋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并最终得以复国的经历。文章通过记述重耳及随从的言行,展现出重耳在不同国家所处的困境与他身边贤臣如狐偃、齐姜氏的智慧与谋略。叙述中穿插重耳的愤怒、狐偃的预见性、齐姜氏的远见卓识等细节,充满戏剧性和张力。文本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人际关系的复杂严峻,以及传统礼制和道德的重要性,具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我们不到齐国、楚国去,是避免路途遥远。现在
39、我们的力量已经蓄积了十二年,可以远行了。“适齐楚”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F处断开;“一纪”是“蓄力”的后置状语,其后H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A.正确。年长、年纪大/生长。句意:齐侯年纪老了。/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B.正确。都是“忧虑、忧患”。句意:卫文公有邢国、狄国的进攻的忧虑。/没有生命或财产安全的担忧。C.正确。句意: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兵九十里。/主动退让九十里。D.错误。连词,表目的/介词,把。句意:来和您周旋。/把以仁义治国作为自己的责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40、。C.“与狐偃商量”错,原文“姜与子犯谋”,是与子犯谋划,不是与狐偃商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再拜”,拜了两拜;“适”,到;“妻”,嫁。(2)“既飨”,宴飨结束;“克”,能够;“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以何”,用什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与文中“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相照应,秦晋之所以包围郑国,正是因为重耳路过郑国使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与文中“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相照应,秦晋围郑的
41、一个理由是郑国对楚国有二心,而重耳回晋途中路过楚国,楚国以周礼对待他,并且用丰厚的礼物送他到了秦国;烛之武退秦师中“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与文中“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相照应,晋文公之所以在秦穆公撤兵后没有攻打他,正是因为秦国曾经礼待他,秦穆公甚至把女儿嫁给了当时的重耳。参考译文:晋献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到了柏谷,通过占卜要到齐国或楚国。狐偃说:“不用占卜了。那齐、楚两个国家离晋国很遥远,而且奢望很大,不能在困厄的情势下投奔它们。道路遥远难以抵达,奢望很大又难以投奔,我们在困厄中去投奔它们肯定会后悔。令我们困厄而且后悔的国家,不能指望投奔后得到帮助。按我的
42、考虑,还是到狄国去吧!狄国靠近晋国,但与晋国没有交往。这个国家愚昧落后,和邻国结怨甚多,投奔它很容易到达。”于是重耳就逃亡到了狄国。公子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狐偃说:“当初我们不到齐国、楚国去,是避免路途遥远。现在我们的力量已经蓄积了十二年,可以远行了。齐侯年纪老了,但是他想和晋国交好。”大家都认为说得对。于是就出发了。路过五鹿时,他们向田地里的农夫讨吃的。农夫拿起土块给他们,公子重耳大怒,要拿鞭子鞭打农夫。子犯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农夫把土块给我们表示归服公子,我们还想求什么呢?上天注定的事一定先有征兆,您一定会获得这块土地。你们大家记住我这话。”(重耳)拜了两拜,叩头接受土块,把它装在车上。
43、于是前往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重耳,对他很好。赠送给他二十辆马车,重耳心满意足表示要在齐国住到老死。他说:“人活着就是图安乐,谁还去想其他什么呢?”齐姜氏劝他说:“齐国的政治衰败了,晋国君主昏庸无道很久了,时机已经来到了,公子复国的日子快到了。做国家的君主可以拯救百姓,却要放弃这个机会,那简直不算人了。政局败坏的环境不适宜久住,有利时机不可错过,安于现状的情况不能再继续,您一定要赶紧离开齐国。”公子重耳不听。姜氏与子犯商量,把公子灌醉后载在车上离开齐国出发。公子酒醒后,便操起戈追打子犯,说:“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即使吃你这当舅舅的肉,也不会满足啊。”一行人继续前行。路过卫国,卫文公有邢国、狄
44、国的进攻的忧虑,不能按礼节接待他们。路过郑国,郑文公也不按礼节接待他们。郑国大夫叔詹说:“如果不能按礼仪接待他们,就请您把他们杀掉。”郑文公不听。于是到了楚国,楚成王按照周礼接待重耳。举行过招待仪式之后,楚成王问公子重耳说:“您如果能回到晋国当国君,拿什么来报答我?”公子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将来晋、楚之间不幸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交会,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兵九十里。仍然不能获得您的谅解,那么我只好左手握着马鞭和雕弓,右手摸着箭囊弓袋,来和您周旋。”秦伯派人到楚国召请公子重耳,楚王用丰厚的礼物送公子到秦国。秦伯将宗族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自己的女儿怀嬴也在内。公子重耳让怀嬴
45、捧着盛水的器具倒水给他洗手,洗完挥手让她走开。怀嬴生气地说:“秦国、晋国是同等的国家,为什么瞧不起我?”公子重耳害怕了,连忙除去衣冠自囚,表示听从秦穆公的惩罚。秦伯接见公子重耳说:“使公子受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啊。听凭公子的处置。”十月,晋惠公去世。十二月,秦伯护送公子渡过黄河回到晋国。辛丑这天,秦、晋两国大夫在郇地结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深渡驿唐张说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秋斋唐白居易晨起秋斋冷,萧条称病容。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阮籍谋身拙,嵇康向事慵。生涯别有处,
46、浩气在心胸。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诗首句中的“旅泊”照应标题,点明诗人此时漂泊在外,为诗歌奠定了感情基调。B. 张诗的颔联想象家乡亲人在内室,目睹月色,耳听江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C. 白诗的首联直接点题,描绘了一个秋天清晨的景象和诗人起床后内心的情感状态。D. 白诗颈联运用典故,对阮籍和嵇康的不同个性做了评价,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16. 张诗的首联和白诗的颔联都写到了白露时节的秋景,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张诗首联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晚停泊在青山下,庭院中白露满地的秋景,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47、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因秋天的萧瑟而引发的离愁别绪。白诗颔联通过描写秋天清晨斋房内的清冷和庭院中白露凝结在松树上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以及虽然身体抱病但内心依然有着浩然之气的豁达心境。【解析】【导语】张说的深渡驿通过夜泊青山、江流猿鸣等景象,描绘出漂泊异乡的孤寂心情;白居易的秋斋则通过秋晨竹松、病容冷斋的描写,表现出隐逸生活中的清冷与自得。两诗都展现了对秋景的感受,但情感各异,一个哀伤凄凉,一个宁静淡泊。【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想象家乡亲人在内室,目睹月色,耳听江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景”错误。“洞房”本指内宅深处之房,此指驿舍,因而颔联实写诗人在驿站所见所感,直接抒发自身感受。 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张诗首联写到旅途中停宿在青山之夜,荒凉的驿舍在秋天白露之中。首联点出秋夜旅宿古驿,即题目中所称的“深渡驿”。首句称“旅泊”,表明诗人漂泊他乡。次句“白露”明点秋令,可见景物之萧瑟凄凉。“荒庭”一个“荒”字,可见水驿之古老荒寂。所以张诗的首联描写了旅途中夜晚停泊在青山下,透出夜深白露滋生之凉意和旅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