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福建省漳州市五中、龙海市五中等四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期末考)试题 (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小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 正的历史基础。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
2、,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 -按 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
3、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
4、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 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真正的历史基础是 人的生命及生活,小说以此为基础,所以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B中国人重史、写史比西方早很多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的历史感比西方人强很多。 C以历史中的人物生活为旨归的小说,可以较好地补上历史著作缺乏的日常生活。 D文学真实的“人生”和历史真实的“人事”相互补充,使历史著作更具历史叙事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本文从不同角度审视史著和小说,较深入地阐述了小说对历史的保存和影响。 B文章以小说对历史著作补充作用为立论前提,由此指向了对小说写史的探讨。 C文章 在论述
6、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关系中,彰显了小说在记录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 2 - D第三段以读巴尔扎克的小说为例,意在论述小说对历史著作的有效补充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小说家能够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这是写出富有生活肌理的历史的前提。 B小说家创造的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观之间有巨大不同,所以对野史、戏说的争议也已有三千多年。 C小说具备细腻、传神、创造的想象真实的特点,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能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更丰满、更真 实。 D小说能有效地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手法来叙述历史,从而增添历史
7、叙事的魅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小题。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 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
8、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
9、是认为 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得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 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
10、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 气预报,- 3 - 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
11、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 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
12、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星期天,儿子、女儿全家都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老伴说,来了烦,不来盼,体现了二老渴望清净又惦记儿女的心情。 B作者特意交代提及修屋时女婿两次都沉默不语,到了后来再下雨时,反而是女婿带人来为二老修了屋子,这一情节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C小说中父母房屋漏雨需要修整,儿女只说不做,结尾女
13、儿拿到幽竹图后说不和哥哥争老宅子了,反映子女只知“啃老”而不思回报的社会现象。 D小说中的“雨”就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一样,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形象正是在这样不断发展的情节中逐渐鲜明的。 5、“修好房屋后,任子建把郑板桥的幽竹图送给女婿”,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6、小说在情节叙述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 8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小题。 材料一: 德国现有的 3000 万个工作岗位中,至少有 1800 万个都可以被智能机器以及软件取代。最基层的操作工种中有 86%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人替代;坐办公室及从事文秘工作者最为危险,约 190 万个工作岗 位将受到威胁;受影响严重的行业还有仓储、邮政以及快递业( 150 万)、零售业( 120 万)以及保洁行业( 120 万)等。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