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背诵手册第一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起源(1)含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源于生活。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哲学依赖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提出一系列问题,成为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践需要哲学。2正确理解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是零散的、不自觉的。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 世界观和方法论方法论是
2、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 区别: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2)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反对错误倾向: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
3、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认为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的看法是错误的(4)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4.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注意: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4、,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5.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神创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见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陷入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常见观点: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
5、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常见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共同性: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6.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1)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代表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存在就
6、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2)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代表观点: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上帝创造世界。共同点;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7、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
7、方法论(1) 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2) 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品质。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尊重客观规
8、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3、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
9、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1)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
10、、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1)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5、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系统优化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
11、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二、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发展是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与方法论(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与
12、方法论(事物发展的状态)(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防微杜渐。4、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三、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矛盾分析法)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要求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基本属
13、性(1) 同一性和斗争性。(2)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
14、,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与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注意关键词:特殊,特点,特性,个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1)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矛盾
15、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关键词:典型、试点、举一反三、经验等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有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学会统筹兼顾,决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注意:主要矛盾的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突出位置,着力点,根本,当务之急,第一要务。主要体现在办事情、解决问题上。7、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
16、重点论的统一。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支流)。注意关键词:主流、方向、性质、主体、大局、总体、基本面、权衡利弊、金无足赤、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分析人和形势及事物自身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等。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1、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直接现实性。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17、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6、 为什么人们
18、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不同的认识?(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对社会存在具
19、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确立先进正确的社会意识。. 2、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会阻碍
20、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注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基础(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及其所有制关系,分配制度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与方法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1、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的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意: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与方法论(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
22、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3)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2、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特征)(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社会历史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社会历史性特征(3)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因人而异。(5)立场不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3、。特别提醒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5、人生价值的内涵(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价值)6、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注:社会提供的
24、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主观条件: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D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行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应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单元 文化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文化的作用(功能)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先进的文化起推动作用,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
25、、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着人。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措施: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
26、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和民族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从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分析为什么弘扬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民族精
27、神内涵、作用)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关系)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抗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材料体现的作用)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5.怎样对待外来文化?(1)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 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交融。(3)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4)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
28、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7. 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8.文化自信(1) 原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
29、) 措施:我们要坚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9.归纳提升: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建设文化强国?)/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文化发展的路径: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树立文化自信。青年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