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福建省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9 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 “ 汉学热 ” 。但笔者以为, “ 汉学 ” 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 “ 国学 ”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 “ 中国学 ” 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
2、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 “ 启蒙运动 ” 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 “ 汉学热 ”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 “ 汉学热 ” ,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 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
3、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 “ 西学 ” ,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 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
4、章太炎所言: “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 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2 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 “ 西学心态 ”互为表里的 “ 汉学心态 ” 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
5、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 “ 汉学化 ” 。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 “ 在中国的汉学 ” ,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 “ 在中国的国学 ” 。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 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 2014 年 4 月 1 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 “ 汉学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 600 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
6、学、学院派汉学和 “ 中国学 ” 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 2关于 “ 汉学与国学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
7、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 “ 汉学热 ” ,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 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3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 “ 汉学化 ” 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 “ 在中国的汉学 ” ,汉学也变成了 “ 在中国的国学 ” 。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4 6 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郁 “ 杨振宁 1957 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 70 年代长征一号 火箭首射成功。我是 2014 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 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 月 22 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 “ 北极光奖 ” 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 120 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 “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 。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 许先生,
9、是一个奇人啊。 ” 许渊冲是翻 译界的 “ 少数派 ”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 “ 要发挥译语优势 ” 。这种 “ 优势论 ” 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 “ 独树一帜 ”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 “ 人情 ” 。可谓 “ 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 。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自1980 年起, 他开始致
10、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 赞誉 许译: “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 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 ?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心里想到的只是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
11、宋词,萧乾谈 “ 创作与译诗 ” ,卞之琳谈 “ 写诗与译诗 ” ? 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4 毕生追求的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 70 平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 “ 北极光 ” 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
12、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 9 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 7 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 消息,常看海峡两岸。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
13、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 “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 (节选自 2014 年第 9 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许渊冲,北京大学 教授,翻译家。被誉为 “ 诗译英法唯一人 ” , 1999 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2010 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 “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 2014 年 8 月 2 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 “ 北极光奖 ” ,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一 项是( )( 3 分) A许渊冲的 “ 优势论 ” 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 到 2014 年获“ 北极光奖 ” 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 “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 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 ,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 赞 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许渊冲把 “ 北极光 ” 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