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6 2017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将班级、姓名、考号、考场号、座位号准确填涂在答题卡、答题纸相应位置; 3、考生作答时,将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依次连续涂卡,其它题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作答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秦汉时期的反腐败 秦朝对官吏的约束是很严的,制定的反腐败专项法律法规包括为吏之道等,突出规定了对官吏经管物
2、资财产的法律监督,以杜绝贪污。若挪用公款,则以盗窃论罪。如“通一钱者,则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秦简法律答问中还规定: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即法律不允许做却做了或法律要求做而不做的,均属违法犯罪行为,该受惩罚。这成了后代历朝的反腐立法的榜样。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军事机构 的首长是太尉,监察机构的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成为制约其他两公的有力工具,负责统率监察官员对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百官畏之。监察官员被称为“风霜之吏”。监察机构的一般官员为御
3、史,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日常的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政府,实施对地方的监察,因而又称监御史、监察史。常驻地方的监御史地位也相当高,他们常与郡守、郡尉一起,并称“守、尉、监”。 为了防止任用官吏上的徇私舞弊行为,秦朝还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推荐和任命 者须连坐,也即“保任连坐”罪。这一做法,历代封建王朝均有沿用。 汉代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逐渐形成了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希望通过强化官吏的考核来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西汉武帝颁布的刺史六条问事正式把“阿附豪强,
4、通行货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现在大家比较熟知的官员回避制度,就是初创于汉代。当时实行“三互法”,其内容规定: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有血缘关系或婚姻亲属关系的人 ,不得在同一部门或地区为官。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同时,职务连坐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到了汉武帝时归纳为“见知故纵之法”,即对国家官吏实行连坐,上对下、下对上均承担连坐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如果对自己的上级或下级官吏的违法乱政行为知而不举则坐以同罪。 汉朝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汉武帝时,把全国分成了 13 个监察部,每部各监若干郡国,中央设 13 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部的监察事务,很好地发
5、挥了监察御史的作用,强化了监察工作。我国最早的举报箱,是西汉赵广汉发明的。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令手下人制成可入不可 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其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推广运用。 (选自历数中国古代反腐败措施,有删改) 2 1下列关于秦朝反腐败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秦朝对官吏的约束很严格,专门制定了反腐败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重视对官员贪腐行为的处罚,到了十分苛刻严厉的地步。 B秦朝将监察部门设为国家三大政权机关之一,并将掌管监察机构的御史大夫的地位与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军事的太尉并列,显示了对监察工作的高度重视。 C秦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监察体系。常驻地方郡一级
6、政府的御史又称监御史或监察史, 地位仅次于郡守、郡尉。 D秦朝的“保任连坐”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即官员犯罪,其保举者或任用者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罪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以上计律考功课吏法为核心的考绩制度,体现了汉代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强化官吏考核来达到促进官员守法、建设清正廉洁务实的官吏队伍的目的。 B汉代对受贿这种枉法行为的处罚十分严厉,除了犯罪官员要“弃市”,还要取消其子孙三代的为官资格。 C“三互法”是汉代官员回避制度。“三互法”从地域、婚姻、血缘等关系上, 规定了官员任职时应当回避的因素,以防患未然。 D汉武帝完善了汉代监察制度
7、,他对全国进行分部监察,颁布了刺史六条问事,建立了举报箱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曾被李克强总理怒批的一些官员“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不作为行为,在秦朝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惩罚的。 B秦朝的监察官员被百官称为“风霜之吏”,可见他们对政府机关及其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纠举弹劾,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 C秦朝的“保任连坐”与汉朝的“见知故纵之法”在立法目的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为了防 止官员任用上的腐败行为,后者是为了避免上下级官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 D秦汉时期的许多反腐败措施具有开创性,既对当时的反腐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的反腐败提供了借鉴。
8、(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 抬 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 鸟 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也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
9、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 菜 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 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3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就是在头顶 顶 上“ 我是农民 ” 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
10、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 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 “ 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
11、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恶,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 糟 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 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 把 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 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 “ 这是秋天? ” 她母亲说: “ 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 小女孩说 : “ 秋天有什么用
12、,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 她母亲短 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 “ 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 小女孩说: “ 谁会需要秋天? ” 她母亲说: “ 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 点什么东
13、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 ( 4 分) A长命认为 “ 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 ,包括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太俗了,这是被城里人瞧不起的原因。 B小说准确地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是势 利眼,怕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被人瞧不起,不看也不喊 “ 爸爸 ” 。 D小说中的那个 微 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女儿,也给长命以启发与激励。 E.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描写,突出了那女人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5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4 分 ) 4 6小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