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

上传人(卖家):mrliu 文档编号:80613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 3 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隋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

2、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 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3、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 、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 (公元 731 年 )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2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

4、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 (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 )。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 (五等 )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B在唐代,科举进一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C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隋唐进士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

5、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唐代称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进士及第者甚众。 C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D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制举是唐 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

6、,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B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宋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3 D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6 题。 万 鞋 墙 梁 衡 陕北多山 ,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 ,世代农耕 ,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 ,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 ,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

7、参观 ,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 ,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 ,迎面一堵高墙 ,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 ,足有两人之高 ,数丈之长。我问 :“有多少双 ?”答道 :“ 13000 双。”我脱口而出 :“好一堵万鞋墙 !” 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 ,与汗臭为伴 ,与尘土、泥水厮磨 ,是最脏最贱之物 ,穿之不 觉 ,弃之不惜 ,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 ,隆重聚会 ,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 ,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 ,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 ,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 ,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8、 ,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 ,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 ,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 ,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 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 ,又像是一个黑洞 ,我伫立良久 ,一时无语 ,半天 ,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 里的车上 ,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 ,经今天这样一上墙 ,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 ,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 ,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 20 世纪 60 年

9、代以前 ,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 ,小时穿妈妈做的鞋 ,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 ,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 ,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 ,一直到为妇为母 ,满头 白发 ,满脸皱纹 ,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 ,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 ,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 ,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 ,出门时穿上鞋 ,到地头就脱下来 ,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 ,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4 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 ,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 ,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 ,还是社

10、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 ,看一个人富不富 ,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 1963 年进大学的 ,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 ,赤着脚上课。老师问 ,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 ,就没有 穿过鞋。 1968 年大学毕业 ,按那时的规矩 ,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 ,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 ,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 ,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 ,上面已补了 13 个补丁。 90 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 ,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 :请着正装。“正装”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

11、 ,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 ,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 ,是人们常用的方法 ,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 ,还有国内外 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 ,但集鞋为墙 ,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 ,不像帽子风光 ,却要承一身之重 ,走一生之路 ,最是苦重 ,也最易被人忘记。 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 ,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 ,裁成帮 ,裹成底。将麻搓成绳 ,锥一下 ,纳一针。记得幼时 ,深夜油灯下 ,我躺在母亲身旁 ,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 ,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 ,不为穿 ,是想数一下

12、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 ?2500 针。那堵鞋墙共有 13000 双鞋 ,你算一下 ,总共有多少 针呀 !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 ,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 ,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 鞋墙不朽。 (有删改 )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不恰当的一项是 (4 分) A.文章开头一段写赤牛村名不见经传和老高建起的农耕博物馆也未有见奇 ,以此来反衬“ 一堵万鞋墙 ” 给 “ 我 ” 的惊奇感受。 B.第二段通过 “ 隆重聚会 ” 和 “ 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 ” 这两个比拟 ,把无生命的 鞋写活了 ,一个 “ 请 ” 字表达了作者的敬意。 C.第五

13、段以 “ 赤着脚上课 ” 反映出湘西的贫困 ,以 “ 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 ”反映出农村的落后 ,以 “ 着正装 ” 反映城市的富裕。 D.这篇散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手法 ,通过塑造 “ 穿之不觉 ,弃之不惜 ” 的鞋这个意象 ,表达了深刻的主旨 ,语言庄重质朴。 5 5.如何理解 “ 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 ,又像是一个黑洞 ” 一句中 “ 磁墙 ” 和 “ 黑洞 ” 的含义 ?( 4 分) 6.文章结尾说 “ 鞋墙不朽 ”,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以这句话作为结尾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 5 分) (三 )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 题, 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 7-8 题。 余冠英先生传略 蔡文锦 余冠英先生, 1906 年 5 月 16 日生于江苏省松江府江南提标中军参将余道生内宅,学名冠英,字绍生,笔名灌婴、白眼。 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同学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编辑了卧薪尝胆杂志,发动了全市罢工、罢市,查禁了英货、日货。 1926 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后改国文 系。 1931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7 年 8 月 5 日,清华园沦于日寇魔爪,先生一家南逃避难,于 9 月 28 日到达昆明。先生在联大任教,生活艰苦,他不仅要走十余里路去授课,还在一家公司做文字工作贴补家用,在坡上种菜。 在联大,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并主编了国文月刊。 1999 年 7 月 17 日,南京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为本站会员(mrli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