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 课 稿(全册打包).rar

相关 举报
  • (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 课 稿(全册一套)
    • 《10竹节人》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1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2故宫博物院》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3桥》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4穷人》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5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6夏天里的成长》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7盼》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8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9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1草原》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0青山不老》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1三黑和土地》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2文言文二则》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3月光曲》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4京剧趣谈》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5少年闰土》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6好的故事》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2丁香结》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4花之歌》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5七律 · 长征》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6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7开国大典》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8灯光》说课稿-(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 《9我的战友邱少云》说课稿 -(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竹节人说课稿竹节人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竹节人 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本课是一篇散文,以回忆性的笔触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同时通过对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和理解,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简易的物质能带来心灵快乐满足的价值观。有效体现了“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二、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豁、凛”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疙瘩、沮丧、威风凛凛”等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学习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3.能通过品读文本,联想到自己平时的生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三、说教学重难点三、说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2.品味文章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3.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四、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本课也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为了充分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要采用了启发诱导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则主要采用自读自悟、圈点勾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营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感受学习的乐趣。五、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以学生感兴趣的玩具话题导入,图片展示竹节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建立对竹节人的初步感受,为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做好铺垫。(二)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字读词。以自主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说说识记生字词的方法、收获。解决了易错字词的识记、书写,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再指导重点生字的交流和书写。(三)了解文章结构。1.快速朗读课文,完成课后阅读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2.小组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你是怎么阅读课文的?如:“写玩具制作指南”,在阅读时重点关注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体会玩具的乐趣”,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文中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主要关注老师没收玩具及玩玩具的内容。3.再读课文,划分段落结构。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 段):概述“我们”小时候喜欢玩自己做的竹节人。第二部分(3-7 段):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第三部分(8-19 段):主要写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表现了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第四部分(20-29 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也偷偷在玩竹节人的趣事。尊重学生的初始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课前导语部分的阅读任务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阅读方法。接着小组交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是怎么阅读课文的。让学生交流、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同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学会积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在对阅读任务的把握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的划分就水到渠成了。(四)学习第一、二部分。(17 段)1.画出文中写制作竹节人的过程的句子。思考:竹节人是用什么做的?圈出做竹节人的动词。2.画出 17 段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分析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引导学生抓动词体会制作竹节人的乐趣,同时也对解决第一个阅读任务提供指导,深化了阅读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为感受课文生动幽默的语言做好铺垫。(五)精读课文,问题探究。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819 段)。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部分(8-19 段),思考: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斗竹节人的有趣的情形(8-19 段),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但课文中记叙的是几个片段,几个画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构思布局的?(提示:抓住关键词“有时”“还有”“其实”理解,这些内容是随着游戏的欢乐程度一步步写下来的。)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主体部分布局的把握,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应第二个阅读任务,在问题探究中体会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的过程。2.学习课文第四部分(2029 段)。推敲幽默的语言。如第 22 段“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中的“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出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吸引力与乐趣,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语言,感受游戏的乐趣,同时也是加深学生的体会,学习文章的表达。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部分会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是不是可以删去?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这一部分突出竹节人这个童年游戏的有趣甚至引起了老师的青睐,抒发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这部分内容深化了主旨,使竹节人游戏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让学生在这一部分的探究中产生共鸣,激起和老师亲近的愿望,为第三个阅读任务的解决做好铺垫。(六)课堂小结。本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沉迷于斗竹节人的游戏中,以致于“我”和同桌的竹节人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喜爱竹节人的事。表现了“竹节人”这一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深切留念。六、说板书设计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按文章的结构层次展开,层次清晰地提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内容,感知文章表现出的童心童趣。迷上了竹节人(12)制作竹节人及玩的地方(37)竹 节 人 制 作 竹 节 人、斗 竹 节 人 的 快 乐(319)斗竹节人(819)老师没收了竹节人但偷偷地玩(2029)童心童趣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宇宙生命之谜说课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宇宙生命之谜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二、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生字新词。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过程。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合作意识及运用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三、说教学重点 三、说教学重点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四、说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总体上采用读书指导法。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师采用确定阅读范围、出示阅读练习、激发阅读兴趣等手段,尽量放手让学生读书,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五、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地球之外离我们比较近的星体吗?你知道关于火星的情况吗?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2.默读课文,看到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三)深入阅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找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2.讨论交流明确:(1)宇宙是无限的。(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3)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4)太阳系中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5)通过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谜。3.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为什么?(1)朗读相关的课文并说明理由。预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理由: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理由: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2)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谜,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亲自去揭开这个谜,给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四)探究扩展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故宫博物院说课稿故宫博物院说课稿一、说教材 说教材 本课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一篇略的课文。课文由四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按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第二则材料则补充介绍了太和殿的毁坏和修复;第三则材料引用了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出示的对故宫博物院的简单介绍和参观引导,第四则材料则出示了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提出了两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学习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同时,在根据阅读任务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材料,建立整体把握、重点理解的阅读意识。二、说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3.能画出故宫的路线图,并选择其中一两个景点进行讲解。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三、说教学重难点: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学习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3.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四、说教学方法:四、说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中“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本位”的原则,本节课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1.讨论法和点拨法结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在老师的点拨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图示法。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3.延伸拓展法。不局限于材料一 对故宫的介绍,其他几个材料也从不同角度对故宫博物院做了介绍。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根据任务来选择阅读材料和合适的阅读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故宫图片(1.平面图 2.平面示意图),通过谈话,使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馆的宏伟壮观,了解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画出有关的方位词。2.指名回答。(1)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走”“沿着穿过就到了”“走进”“进了就来到”“从出来”(2)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引导学生找方位词,既让学生明确了路线,建立了空间意识,又让学生学习了按空间顺序说明的写作手法。3.全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总分总)总(12 段):概括说明了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和在古代宫殿建筑群中的地位,简单介绍了故宫的整体布局,指出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分(315 段):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故宫的建筑。总(16 段):赞美故宫雄伟建筑。在学生明确空间顺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清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思路。(三)再读课文,探究学习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独特风格”)2.小组交流讨论,生发言,师小结:(1)规模宏大:“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宫城呈长方形房屋九千多间。”“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雄伟壮丽。”(2)建筑精美:“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轮廓非常优美。”(3)布局统一:紫禁城有四座城门:东、西、南、北各一座。三大殿都建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引导抓住重点词句,交流、体会故宫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感受各建筑的特点。(四)研读第 8 自然段1.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太和殿)2.作者具体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共七米多高),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内部装饰庄严富丽。位置和功用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作者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使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引导对太和殿进行重点研读理解,一来加深学生对这一景点的印象和认识,有助于解决阅读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二来也引导学生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五)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小组内交流。2.结合材料四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再次回顾复习材料一的内容。根据材料一的阅读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材料二、三,利用材料四的示意图,加深对材料一的理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故宫的空间布局的认识,从而解决任务一。(六)课文小结。材料一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突出表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艺术风格。材料二介绍了太和殿被修复的起因和经过,表达了对梁九技艺的赞美和对古人智慧的敬佩之情。材料三介绍了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且已经对外开放。材料四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六、说板书设计六、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根据课文的四则材料展开,分别陈列各则材料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材料信息。12.故宫博物院总:位 置、历 史、建 筑 地 位、总 体 布 局 建 筑 精 美 分:前朝,内廷材料一 总:赞美故宫雄伟建筑 人民智慧 起因:太和殿西侧的御膳房起火,蔓延到太和殿。材料二 经过:梁九解难利用木模型,完成对太和殿的结构搭建 结果: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落成 材料三 故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对外开放 材料四 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桥说课稿桥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桥 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威信、沉稳、果断地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二、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 8 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3.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感受他崇高的人格魅力。三、说教学重难点三、说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3.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四、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法、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较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渲染环境的词语和句子,想象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2.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让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课题“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3.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五、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以山洪图片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山洪的威力。由图片建立直观印象,为后面学习课文时,感受情势的危急奠定基础。(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同学请教。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1)注意:“废”的里面是“发”,不要少写一点。(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由朗读中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我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随机指导。同时也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生字词的识记方法及写字的注意要点。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生字词,获得学习的满足与成就感。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4.根据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给课文分段:起因(1-6 段):村庄突遇山洪 发展(7-13 段):老汉疏导撤离 高潮(14-23 段):桥塌殉职 结果(24-27 段):祭奠英灵 让学生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故事情节,梳理内容,为后面的重点研读分析做好铺垫。(三)再读课文,感受险情。(第 16 段)1.读课文第一部分(16 段),找出文中描写雨水(或洪水)可怕的句子。2.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修辞体会当时的环境危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在读中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危险的迫近。3.感受人们的紧张。引导学生圈点勾画相关词语,体会人们的心情,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结合词语,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受当时情势的危急。引导代入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是什么感受?渲染紧张的气氛,加深学生的感受,为体会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和高尚品质做铺垫。(四)研读文本,感悟精神。1.全班齐读第 723 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2.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句子(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引导入境想象,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形象。(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让学生抓住短句的表达和标点符号蕴含的感情,感知人物形象。(3)“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引导学生抓住态度、语言的描写,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一颗为人民群众的心。(4)“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引导学生抓住动词,体会人物形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老汉的凶。引导性提问:老汉揪出来的人是谁?(他的儿子)把儿子揪出来排到后面,就意味着他死的危险更大,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里看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后文的兴趣,同时为感知老汉的崇高精神做铺垫。(5)“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抓住“吼”“用力”“推”等词来理解老汉对儿子的爱。既然老汉这么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通过对语言、动作、表情、态度等描写的分析,让学生对老汉的认识逐渐丰满起来,感受老支书的高尚品质。同时自然的过渡提问,引起对下文的探究。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723 自然段)。(五)学习结尾,抒发感情。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第 2427 自然段)。2.思考:课文为什么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3.想像说话:祭奠时,老太太在坟前可能会说些什么呢?4.写话抒情: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想怎样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启发性提问,让学生感知小说设置悬念的写法和好处。创设情境,想象说话,让学生转换角色,深刻感受老支书和儿子的感人形象,升华情感。同时紧接着让学生写话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笔抒发出来,加深情感的熏陶。(六)理解题意,总结全文。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在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受老支书的感人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文题“桥”的深刻内涵,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难度了。学生已经对老支书的形象有了认知,同时前面的分析中对老支书语言的反复朗读,也能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热忱与责任,此时再分析课题的含义,也是对老汉为代表的这一共产党人形象的拓展和升华。(七)品味语言,感情朗读。1.这篇课文是根据谈歌的小小说改编的,全文只有六百来字,却被评选为优秀短篇小说,它好在哪儿?(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让学生思考、交流这篇课文好在哪儿,既是对全文的再次回顾,同时也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分析,感受小说的魅力,激发课后阅读小说的兴趣。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受到的情感教育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八)课文小结。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六、说板书设计。六、说板书设计。本次板书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按故事的发展依次提炼内容,概括板书,最后总结中心,得出“桥”的意义。层次清晰地帮学生串起故事内容,引导认识小说的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熏陶。起因(16)山洪暴发 村民逃生 发展(713)指挥过桥 稳重果敢 连心桥 桥 高潮(1423)保全他人 父子牺牲 生命桥 结果(2427)洪水退去 祭奠英灵穷人说课稿穷人说课稿一、说教材 、说教材 穷人 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二、说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汹涌澎湃、倒霉”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与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三、说教学重难点三、说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悲惨。四、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感情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学法上,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法”来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情感,做到读中悟,悟中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穷人”发散开去,启发谈话,引导探究“穷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解决生字词,读通课文。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词认读、理解情况,抽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学习课文,感悟“穷”。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的课题是“穷人”,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再次快速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2.反馈交流,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由“穷”字串起全文,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生活状况,为后文体会他们的高尚品质做铺垫。3.学生初步感受到穷人的“穷”后,教师介绍文章写作背景。背景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文本背后的深意有一个初步了解。4.教师总结、过渡。总结生活穷的一面,同时引入对家庭温馨一面的探究。结合相关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与环境的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5.教师小结。由感知内容,进行引导性提问,从而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并根据小说要素,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感知小说的特点。分析这一部分在全文的作用,体会写法。(四)感受桑娜的善良。引导性提问: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在等待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进行了相关描写。引导学生重点把握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矛盾的内心世界。引导代入思考:桑娜忐忑不安,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体会人物心理,感受文章心理描写的生动。引导性提问:桑娜家有 5 个孩子已经够他们受得了,为什么还抱来两个,想一想,找出原因。让学生探究人物的品质。创设情境,引导拓展交流: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个孤儿的性命。)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出自善良,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出自一个做母亲的责任。这源于善良、母爱和良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的矛盾处境和心理,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5.这部分的省略号都有什么作用?引导注意细节的把握,体会人物心理,感受文章心理描写的生动、细致。(五)感受丈夫的态度。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关注渔夫的态度,并通过交流,体会渔夫的高尚品质。让学生结合相关句子,交流、体会渔夫在做这一决定过程中的挣扎、矛盾,以及做出决定后闪现的人性光芒。结合重点字词,引导带入想象渔夫的心理,感受渔夫的人物形象。师小结:这部分内容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通过小结,概括回顾这一部分内容,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受。(六)体会“心心相印”。1.看到丈夫是如此通情达理,桑娜心情会怎样?2.千言万语就凝缩成一句话,一个动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3.读读这句话:“你瞧,他们在这里啦。”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忐忑不安如释重负,桑娜心里的石头落地了。)4.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没有商量,但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邻居的孩子非抱来不可。这叫什么?(不谋而合,心心相印。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对文章结尾的学习,以探究渔夫和妻子共同的想法进行,既是对小说简短而富有深意的结尾的理解,同时又深化对“穷人”高尚品质的感悟。(七)知识拓展。文中省略号的作用:(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 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3)表示语意的跳跃。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文章的描写很有特点,文中多处妙用省略号,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突出了穷人美好的心灵。最后进行知识拓展,既是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是学习文中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八)课文小结。穷人 这篇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抚养的事,表现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六、说板书设计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师生思维活动留下的轨迹。本课板书我围绕故事的主要情节发展,分别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表现穷人的困境与心理,凸显穷人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 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2.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3.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三、说教学重难点1.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重点)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难点)四、说教法学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五、说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2.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认真阅读课文导读后,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 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2.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 课 稿(全册打包).rar)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六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