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806232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31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定位 素养解读 了解近代以 来中国选官 制度变革的 历程,掌握近 现代中国公 务员制度的 基本内容及 影响 (1)通过史料分析晚清官制变化的具体史实和官制变 化带来的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2)通过阅读相关材料掌握民国时期不同阶段官制改 革的具体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和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通过史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建 设的措施和影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是 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化 原因 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表现 18

2、98年,清政府加设 ;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 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 命题 1901年,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 ,各 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 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 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000多年的 被废除 经济特科 时务策 大学堂 科举制度 知识拓展科举制度以读书做官或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已经不适应 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感到难以选拔到合适的人才, 特别是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 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清

3、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 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2.晚清选官制度改革 时间 新政开始后 措施 官制 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 ,陆续设农工商部、 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选官 制度 部分 更新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 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 阶” 1904年初,颁布 ,统一全国学制, 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外务部 奏定学堂章程 知识拓展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定奏定学堂章 程,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此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

4、这个学制按照日本的教育模式,将整个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 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 范围内实行的系统学制,是清末民初新式教育体制的主要依据,在 中国近代教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 临时 政府 时期 措施 以 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 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 方面的运行机制 影响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 的基础,对日后 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洋 政府 时期 考试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 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甄别 是旧人

5、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 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考试制度 文官制度 文官考试法草案 南京 国民 政府 成立 后 公务员 制度建立 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 务员任用法 特点 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 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 和 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 用资格 平等性 知识拓展民国时期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 试及格,不得任用。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 等考试及普通考试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高等考试于首都或考试院 所指定

6、的区域举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 度的发 展 演变 改革 开放 前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 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 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干部制 度的发 展演变 改革 开放 以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 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 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法 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 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

7、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 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民主化 公务 员制 度的 建立 和发 展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 制度建立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 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 正式进入 轨道 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 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公务员政治、 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 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考试录用 法制化 文化素质 知识拓展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中国公务员制度坚

8、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 (2)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3)中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 (4)中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 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 (5)中国公务员制度坚持领导职务任用交流制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一 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 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 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 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 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

9、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 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材料二 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科举制)也连根拔去。民 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 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读史技巧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末科举制废除的原因及影响。材料一 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废除的原因,材料明确说明科举制废除的直接原 因是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材料一后半部分则 是强调了科举制废除后推动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一些人成为革命的 动力。材料二则

10、是强调科举制废除后,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并未建 立,使得民国时期政治乱象横生。 互动探究科举制废除的动因是什么?试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废 除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 动因:清代科举考试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失去了为清王朝 服务的功能。 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另一方面,新的 选拔制度的缺陷加剧了政治动荡,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导致 民国政治乱象丛生。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科举制废除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 西学东渐的影响。 科举制度自身日趋保守。 科举制的公平性、平等性受到冲击。 东西方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

11、影响 积极影响 a.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的直接目的就 是要发展近代教育,使新式学堂尽快兴办起来以培养实用的新式人 才。 b.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的兴起,改变 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整体素质。 c.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地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中国 近代化的进程。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消极影响 a.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科举制度废除后, 却未代之以新的选官机制,造成了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官员选拔机制 的混乱。 b.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清末 民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

12、、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 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1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 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 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 化( ) 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 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 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 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清末科举制废除后乡村教化领域出现的问题考查 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动,考查的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答案 D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3、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科举制度的瓦解是乡村教化结构变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A 项错误 B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督抚势力就已经慢慢崛起,在八 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了“东南互保”,因此并非在1905年清朝的 中央集权才开始丧失,故B项错误 C 辛亥革命直接导致清政府灭亡,故C项错误 D 通过“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可以推知 清朝晚期的政治结构的变化,故D项正确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与新中国的公务员制度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与新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 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

14、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 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 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 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 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 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 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 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 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

15、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 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 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 读史技巧材料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的文官制度。材料一说明了民 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从第一句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具 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从第二、三句可以看出逐步发展完善的特点; 从第四句可以看出具有浓厚的党派性;从第五句可以看出军治色彩 浓厚。材料二说明从2006年到2012年录取了160万公务员,从而推 动了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化,也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 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

16、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 义。 提示 (1)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制度逐步完善。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 治的确立。 (2)意义: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 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历史解释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建立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 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拥有考试权和铨叙权,负责公务员 的考试、录用和管理。 (2)制定和颁布了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为了健全公务员考试

17、和管 理机构,有效地实现对公务员的考试和管理,使之成为制度,国民政 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上百个有关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和法规。 (3)对公务员的资格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对公务员的概念及其范围 的规定则比较模糊。 (4)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在公 务员的任用资格、考试、管理上,具有显著的党派性和政治性,所 有公务员均要忠诚国民党,公务员成了国民党把持政权的工具。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典例剖析 例2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政府机关职员须入国民党令,通令政 府职员“应由该管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使为预备党员”。 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

18、“致力国民革 命十年以上而有勋劳,经证明属实者”即可免试简任职公务员。这 些规定( )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民国时期公务员任用法的相关规定,考查了 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力,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答案 C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题指导 选项 分析 A 根据1935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可知,其 目的不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加强国民党对政府 的控制,排除A项 B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宗派 主义、一党专政、政治腐

19、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排除B项 C 根据材料可知1930年、1935年国民政府公务员的任用,与国 民党派、功勋有密切关系,故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 正确 D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1.1898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 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 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中可以看出( )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

20、“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端正趋向,造 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可知,清末所谓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伦 理道德观和掌握并熟练运用西学艺能之人,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 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新式学堂教育的内容,并未 体现传统教育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此时期新式学堂教育刚刚起步, 尚未得到普及,排除B项;清政府意图培养“通才”,并非只是精通西学 的人才,还要具备伦理道德,排除C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2.1906年,清政府陆续举办了几届旨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 “考试”,内容涉及工程、机械、理化、医学等,部分应试者获得相应 功名出身。据此可知,晚清时期( )

21、A.选官出现从重八股到重科学变迁 B.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左右政治生活 C.新人才选拔体系受到留学生推崇 D.科举制依然存在并且发挥着作用 答案 A 解析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后,在选拔、任用归国留学生的“考 试”中主要考查科学知识,然后给予相应的功名出身,所以可知晚清 选官开始重视科学,故A项正确;考试内容主要涉及自然科学而不是 儒家经典,故B、C两项错误;1905年已经废除了科举制,故D项错误。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3.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 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由此可见( ) A.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 B.留学成为进取仕禄

22、的主要途径 C.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 D.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 答案 B 解析 由“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可见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 主要途径,故A项错误,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国内的新式教育已经 起步,排除C项;由时间“1910年”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开始,排除D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4.北洋政府时期借鉴日本、美国的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先后颁布了 大学规程学校系统改革案等教育法规。南开、厦门、东 南、北京师范等80多所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及教会大学,都是在这一 时期建立的。这表明当时的高等教育( ) A.发展水平与西方相当 B.办学规模受到法律限制 C.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

23、D.管理机构日趋正规完备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答案 C 解析 根据北洋政府时期建立了80多所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及教会 大学可知,当时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故选C项;北洋政府时 期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落后于西方, 排除A项;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教育法规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并没有 限制办学规模,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信息, 排除D项。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停科举以 广学校。他们认为,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 。“科举不停,学校不 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

24、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 “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广学校,必先自停科举始”。而 “停罢科举,庶几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 胥基于此”。这年八月,光绪帝颁发上谕,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著自 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被废除。 摘编自朱耀廷明清北京科举制的兴废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那 么严重的问题。改革者在商议废科举时,不但给旧的科举士人筹

25、谋 了相应的出路,而且给新式学堂和留学生奖励科举科名出身,使他 们在新制度下同样得到旧制度的利益,新学堂很快吸收了更多的读 书人。本来已遭各方非难的科举制度已成一具空躯壳。这种釜底 抽薪式的手法使新学堂取代旧科举得以顺利实现,这是新政时期制 度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同意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科举制得以顺利废除中 得到的启示。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参考答案 (1)原因:科举制度弊端日益严重;推广新式学堂和培养新 政人才的需要;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重臣

26、的 推动;巩固统治的需要。 (2)启示:改革要兼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改革要有一套完善的配套措 施;改革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演练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可得出 科举制弊端日益严重;从“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广学校, 必先自停科举始”,可得出推广新式学堂和培养新政人才的需要;从 “转危为安,胥基于此”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从“袁世凯、张之洞 等联名上书朝廷”可得出重臣的推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思想 的影响和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改革 者在商议废科举时,不但给旧的科举士人筹谋了相应的出路,而且 给新式学堂和留学生奖励科举科名出身”,可得出改革要兼顾到各 方面的利益;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和群众 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人教版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学案课件:第二单元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