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设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设计,本文共14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率教学设计 三窑完小李海燕 一、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不和乘法结合律一样,只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
2、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
3、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接着让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我认为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学习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习惯养成训练点: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探究、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
4、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通过举例、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38 2544 2564 785 (设计理念: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质疑。出示一道带星号题,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3745+3755 (设
5、计理念:让学生的求知欲达到高潮) 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轻松准备,渐入佳境 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同学做左边的两道题,右边的同学做右边的两道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3+2)4 34+24 2(11+9)112+92 (2)、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四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
6、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3+2)4=34+24 2(11+9)=112+92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谈各自的发现)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 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
7、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出示乘法分配律概念,轻声读一读。 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哪里应特别注意? (4)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四人小组商量一下,这个算式看起来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表示什么意思? 请看黑板上的等式,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
8、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40+4)25 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10332 9932 (4)、小结:通过研究,你认为怎样的题目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我们刚才发现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习
9、。) 1、大家请到数学医院,帮老师判断对错。 2、完成填一填。 3、应用题(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猜想举例总结应用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学生的实
10、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在上课的一开始,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置身于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
11、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
12、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MSN(中国大学网) 篇2: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让同学们回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植树有什么好处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现在我们来看这幅图,同学们在做什么?你
13、们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同学在植树吗?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出示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 2、小组讨论自己的解法。 反馈解法,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板书:(4+2)25=425+225 (二)课件示:一个长方形运动场,长50米,宽30米
14、,它的周长是多少? 1、学生自已列式. 2、反馈,让学生说出列式根据,并板书:(50+30)2 =502+302 (三)课件示:一种运动服上衣35元,裤子25元,买2套这样的运动服要多少钱? 1、学生自已列式. 2、反馈,让学生说出列式根据,并板书:(35+25)2 =352+252 (四)探究规律 1、小组合作: (1)三组等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从这三组等式发现了什么? 2、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3、教师用课件演示规律。 4、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5、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15、,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课件演示字母表示的过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6、比较区别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不同点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一样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比较,相互发表意见。 指名将自己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而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 5619+28 (25+7)4 = 25474 32(73)=32
16、7+323 6464+3664=(64+36)64 用多媒体电脑出示,让学生判断正误,并充分说出理由。 2、填空练习: (12+40)3= _ 3 +_3 15(40+8)=15_ + 15_ 7823+2223=(_+_)23 6328+6332+6340 =(_ +_+_)_ (1)让学生先在练习纸上完成填空。 (2)反馈,学生先说出填的内容,再说说填的根据。 3、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老师用课件出示: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5204 =25(200+4) =25200+254 =5000+100 =5100 (2)学生观察并说说老师是怎样做的。 (3)出示10312,你会做吗? 学
17、生练习,反馈。 4、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3635+3665 (1)学生观察式子,和乘法分配律比较,你发现什么? (2)和第2题的填空练习第3个作比较,想到可以怎样简便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4)反馈 5、课件示:265105-2655 (1)观察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加号改成减号符合乘法分配律吗?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4)反馈,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6、小测: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4(200+5) 10425 5436+5464 (1)在小测纸上完成 (2)评讲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18、=425+225 (50+30)2 =502+302 (35+25)2 =352+252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篇3: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
19、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本人对教材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小学教材中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出现,随着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逐步加深,在后面的练习题中又引申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三个数或四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等内容,在练习中演变出现许多扰乱学生视线的题目,甚至还推
20、广到除法运算,给教学造成了多次重复教学的干扰,因此我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把乘法分配律的定律归纳成“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说明:“讲”是师生共同梳理思路,表述思想;“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练”是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坡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理解乘法分配率
21、。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3、师生赛一赛,10256,9925,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课: (一)情景导入,认知定律。 1、你们这么积极,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 例: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
22、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设计意图:使用笑脸图,增强趣味性) 学生汇报两种解法: 先算出一行有多少个笑脸,再算出4行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53)432(个) 先算出黄色笑脸、红色笑脸各有多少个,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 543432(个) 师:因为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53)45434或5434(53)4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32个,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数感。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一样)(53)4是5和3的和乘4,而5434是5和3都
23、和4相乘,再把积相加,4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 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激发学生举例验证) (设计意图:先通过笑脸图,用因数是一位数的等式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定律) 2、验证猜测,概括定律。 启发提问: (1)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仿造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个例子,能口算的口算验证,不能口算计算验证。强调:不要只举一位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左边的式子是怎样等于右边的呢?老师画线演示 (2)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些等式的特点。 抽象本质特征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
24、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先通过学生独自思考组织语言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揭示本课难点) 归纳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请同学汇报结果,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 (4)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 ab=
25、ba (ab)c=a(bc) (ab)c=acbc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二)练习巩固,继续引申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67() 8(1259)=()125()9 748752=()(4852)(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1)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
26、的板书) (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增加补充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本节课我们没有按照书中的“两个数的和”的形式而归纳成这样,会不会觉得很难呢?有没有信心从那么多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 3、聪明的小判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1)12516 12582 ()
27、 (2)(200+2)35 20035+2 () (3)10466 (100+4)66 10066+466() (4)30532 (300+5)32 30532() (5)17636+3624 36(176+24) () (6)1654+5454不能用乘法分配律 () (7)(4006)13 40013613 () (8)9(ab)9a9b () (9)爱(数+学)爱数+爱学 ( )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84)25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定律简便计算,知道乘法分配律的
28、作用 那你知道老师开始计算10356和9825,为什么那么快了吗? 篇4:乘法分配率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36 页例3。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 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 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9、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 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
30、,因 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 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
31、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我想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吗?我先到口算殿看一看吧。 口算: 34100=425= 1258=(8+4) 25= 3472+3428= 最后二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呢?其实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结果!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数学王国那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因为有了枝繁叶茂的树林。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国王可不会错过了这个植树造
32、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他们国王也跟我们国家还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引入主题图(课件: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 师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质疑问题,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师:“你打算怎么帮助国王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生回答师板书:(4+2)25 425+225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
33、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3+2)434+24 再来猜一组: (5+10)2 52+102 师:中间可以10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1)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
34、式的结果相等吗? (2)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 (4)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6、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板书:(a+b)c= ac+ bc 7归纳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
35、、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乙组 10031+231 (100+2)31 9(37+63) 937+963 (22+18)7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
36、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回应课首,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原来那几道题的得数吗? (8+4) 25=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
37、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与评价: 今天在数学王国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乙组 10031+231 (100+2)31 9(37+63) 937+963 (88+12)7 887127 篇5:乘法分配率 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泉师附小:郑锦书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
38、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 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 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 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3 + 2)4 34 + 24 2(1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