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 17 题,共 150 分,共 4 页。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第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 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3 题。 “ 守德 ” 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 7 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 “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 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
2、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 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 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
3、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 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 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
4、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2 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 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 ,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
5、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 “ 道德两难 ” 困境 没有 被突破的一项是( 3 分) ( ) A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 代价。“ 扶老人 ” 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 7 年 “ 无人售馍 ” ;一方面,顾客自觉 “ 天下无贼 ” ,无人 “ 顺手牵羊 ” 。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D一方面, 18 名路人对车轮下的 “ 小悦悦 ”“ 视而不见 ” ;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
6、,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 “ 道德两难 ” 困境的措施,解说 不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 )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 “ 道德两难 ” 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D执法 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 符合
7、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 A道德领域的 “ 冰火两重天 ” 是现象, “ 道德两难 ” 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 “ 道德两难 ” 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道德问题 “ 积重 ” 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3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 “ 两难 ” 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 “ 两全 ” 。 D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 身,路人不救 “ 小悦悦 ” 便是例证。这是造成 “ 道德两难
8、 ” 困境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 数 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 以 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 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 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 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
9、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 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 郕 王。王惊 谢 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 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 軏 、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
10、史杨善、给事中王 竑 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 直 ,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 輗 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 者 ,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 则 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 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亨 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 于 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 于谦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以赢米为之 直 直:通 “ 值 ” ,代价 B王惊 谢 至
11、再 谢:拒绝 4 C帝命谦口 数 其罪 数:清算 D上下无 固 志 固:坚定 5下列各组句 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 A十三年 以 兵部左侍郎召 洎牧 以 谗诛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 者 今 者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不效 则 治臣罪 海运 则 将徙于南冥 D帝忧形 于 色 士大夫请 于 当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 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C景帝即
12、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 5 分) 译文: (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 5 分) 译文: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词牌 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8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5 分) 5 9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笔墨勾画出塞外雄浑景象的诗句是: , 。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