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

上传人(卖家):mrliu 文档编号:80716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内蒙古包头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总分为 150 分。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间为 150分钟。 3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 卷阅读题( 70 分)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題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 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

2、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 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

3、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 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

4、,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 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2 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

5、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

6、改) 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 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移情与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

7、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 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3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 ”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

9、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6 题。 父亲的口琴 杨献平 2005 年与妻儿再次回到南太行老家,初夏山野,翠绿妖娆。父亲拉开抽屉,从柜子底层,拿出一个黑色的布包,一层层打开,捧出一只口琴。手牵着儿子,到树影斑驳的院子里,坐在一块红 石头上吹奏。我大为惊诧。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也不会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竟然懂得音乐,用嘴巴吹出美丽的声音。 母亲说,父亲给村里放羊的时候,时常带着那只口琴,坐在山坡上吹。我想,那情景要是到了诗人眼里,一定是:青草浩荡,辉映天空,群山

10、连绵,犹如屏障。可爱的羊只似乎飘动的云朵,父亲的姿势像是一尊鲜活的雕塑。口中琴声漫过岩石及其苔藓,草尖和悬崖下的阴影,乃至河谷间淙淙流水与鸟雀们的翅膀。 然而,父亲坐在山坡上的样子未必具有美感,琴声未必那么轻盈。那些羊只并非洁白,而是黧黑。河谷间早就没有了流水,鸟雀们的 飞翔是为了生存觅食。那时候的父亲,也不过是为了生计。 那时候,父亲吹着,儿子在一边听,一会跃跃欲试。我在旁边看着,蓦然觉得了父亲的丰富。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与高雅美妙的音乐发生过如此紧密的联系,竟然在无人处用一只口琴倾诉内心,排遣寂寞。 父亲吹了一首我叫不出名字的曲子,好像是山西民歌。儿子抢过来,呜呜地乱吹一会儿,又给了父亲。父

11、亲说,听爷爷给你吹。说完,便吹起了朝阳沟片段 我听得入迷,站在当地,不知是感动,还是惊诧,热泪一下子冲了出来。 我想我一定被什么捕获了。长期以来,在我心里,父亲只是一个木讷 、本份、孤独、苦难的农民,一个在山野之间劳作大半生,在苦难的风雨中只知道忍耐和吞咽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雅致兴趣和爱好呢?我可能真的小看甚至漠视了父亲,漠视了他作为父亲和农民之外的一切,比如他的内心精神和思想要求,比如他在苦难生活中某些自发的“消解”压力与悲怆的能力与智慧。 当吹奏之中,除了喂鸡的母亲,一家人都静默无声,站在院子里,父亲的远处和近处,满脸的惊异、欣喜和感动。一曲终了,妻子走到父亲身边,说爸你吹得真好,还教三岁

12、的儿4 子鼓掌。我看着他们,情绪激越。父亲听了,咧开嘴巴,抖着胡须,呵呵笑了出来。 脸 上的皱纹一下子消失不见,瘦削的父亲看起来年轻了许多。我请父亲再吹奏一曲。父亲想了想,又甩了甩口琴,双手捧住,吹起了梁祝中“化蝶”那一节,乐声起落不止,悲怆与挚爱,绝望与生死,令人寸断柔肠,内心惊雷横冲,思维如潮水奔淌。而到最后,音乐忽然平缓,如乘青草沿坡下滑,如冰层暖流,如泉水浸岸,风吹花开。 再一次全场宁静,鸦雀无声,就连不停狂追母鸡的公鸡,苹果树和椿树上鼓噪的蝉,路口的家狗,也都若有所思,静默如斯。我情不自禁地鼓掌,然后是妻子、弟弟和弟媳妇,两个孩子也都学着我们的样子。一时间,父亲被我们的掌声围困 ,虽

13、然不大,但很整齐,虽然稀少,但很热烈。 父亲有些不好意思,低了下脑袋,然后又把口琴甩了甩。摸出一根香烟点着,把手中的口琴向他三岁的孙子递来。儿子似乎接住,翻来覆去地看了好一会儿,放在嘴巴上,鼓着腮帮,却吹不出声音。父亲站起来,说这样那样才能吹出声音。 11几天后,父亲的那只口琴一直被孩子当作玩具,想起来吹下,想不起就当成了砸核桃的锤头。父亲看着,也不说什么,咧嘴呵呵笑。有时候帮着孩子们摘核桃和苹果,烧板栗,捉知了和刚出窝儿的小鸟。父亲的口琴,有时候被放在泥地上,锅台边, 院门外,门槛上,沾上黑垢,灌了沙子。 12我们就要返回西北的头天晚上,父亲坐在灯下,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用毛巾擦拭那只口琴,偶尔抬头看看两个在炕上玩耍的孙子孙女,防着他们不小心摔下来。夜深的时候,在妻子建议下,父亲又给我们吹了一曲,竟然是腾格尔的父亲和我。这叫我们惊诧莫名。父亲坐在炕沿上,嘴唇不住挪动,像是舞蹈。夜色浓郁的乡村黑夜,父亲的琴声悠扬散漫,洋溢着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24085).doc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24085).doc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e1815).docx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e1815).docx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e058e).doc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e058e).doc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b05bb).docx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b05bb).docx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e01ec).doc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e01ec).doc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707bd).doc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707bd).doc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f06cb).docx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f06cb).docx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52315).doc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52315).doc
  •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81abd).doc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课件编号:81abd).doc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Word版).doc)为本站会员(mrli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