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龙江青冈县一中2023年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
2、求)1下列所学生物学知识的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高效性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且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种子萌发后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依据电镜照片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细胞器中产生A1项B2项C3项D4项2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调查和优生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B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诊断等C对遗传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时,需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D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
3、致病基因,则确定胎儿不患遗传病3某二倍体植物的一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中细胞正在发生 DNA 的复制,此前有 RNA 聚合酶、DNA 解旋酶等物质的合成B中的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连着两极发出的纺锤丝C中每个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信息可能有差异D中每个细胞的 DNA 含量相同,都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全套基因4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二苯胺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红墨水,可用于观察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C用龙胆紫
4、染液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用台盼蓝染液区分菌体死活5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l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宽),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6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下列关于这类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核酸作为合成时的模板B保存时需要低温和适宜的pHC在高温时其结构会变得松散D向该类酶
5、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食盐会使酶失活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是一种及其罕见的遗传病。由于控制合成腺苷脱氨酶的相关基因(ada基因)缺失,患者的T淋巴细胞无法成熟,因此丧失了大部分的免疫功能。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SCID的治疗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逆转录病毒重组DNA质粒中的LTR序列可以控制目的基因的转移和整合,这一功能与Ti质粒中的_序列功能相似,同时_(5/3)端LTR序列中还含有启动子。ada基因能插入两端的LTR序列中间,是因为载体上有_的识别序列和切点。(2)重组载体转染包装细胞,从包装细胞中释放出治疗性RNA病毒,与野生型逆转录病毒相
6、比它_(有/没有)致病性。(3)治疗性RNA病毒感染从患者体内取出的T淋巴细胞,是_过程。检测能否成功表达出腺苷脱氨酶,可用的技术是_。(4)将携带正常ada基因的T淋巴细胞注射回患者的骨髓组织中,这种治疗SCID的方法称为_基因治疗,可用于对_(显性/隐形)基因引起的疾病的治疗。8(10分)厨余垃圾可加工成有机肥,实现垃圾的再利用。研究人员选定某农场甲、乙两块地,分别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后,调查生物多样性结果如下图。(1)据图分析,乙地与甲地相比,乙地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_。(2)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取样采用的方法是_。(3)蚯蚓能以土壤中腐叶为食,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绿色植物同
7、化的能量去向是:_。9(10分)为了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科研人员在草原开展了不同放牧强度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种信息属于_(填“物理”或“化学”或“行为”)信息,这一实例体现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是_。(2)由图1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由图2结果可推测要保持草原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_放牧强度,理由是 _。10(10分)2019年12月,非洲爆发沙漠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请回答:(1)分散的蝗虫危害较轻,而一旦聚集成群,则破坏力惊人。蝗
8、虫肠道细菌产生的愈创木酚等物质可使蝗虫群体保持群聚状态不分散,以此推测,愈创木酚属于_信息。(2)在多雨的年份,持续潮湿的环境可降低虫卵孵化率,并使蝗虫发生流行性疾病,因此不易爆发蝗灾。而在干旱的年份,蝗虫的存活率提高,产卵数也大大增加。由此分析,影响蝗虫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_、_等。我国治蝗专家马世骏院土经多年的研究,采取修筑堤坝、控制水位等措施,降低蝗虫的_,提高_,从而控制蝗虫的密度,使大面积的蝗害在中国大地上得以防治。(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全力合作进行灭蝗减灾的目的是_,从而缓解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11(15分)某昆虫有多对相对性状,性别决
9、定方式为XY型。现让此昆虫的一只纯合灰身红眼雌性与一只纯合黑身白眼雄性进行杂交,子一代雌雄个体均为灰身红眼,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雌性黑身红眼雌性灰身红眼雄性灰身白眼雄性黑身红眼雄性黑身白眼雄性=623311。控制体色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用B、b表示,回答下列问题:(1)此昆虫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依据是_。(2)此昆虫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_(填是或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3)选择题干中子二代中灰身红眼雌性个体与灰身红眼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则子三代中黑身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是_。(4)若实验中发现纯合红眼雌性个体与纯合
10、白眼雄性个体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性个体,研究发现这只白眼雌性个体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其原因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_;如要通过杂交实验进一步判断这只白眼雌性个体出现的原因(已知此昆虫体内缺乏眼色基因无法存活),则实验思路是:_。预期结果及结论是: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B【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5、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
11、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详解】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具有催化性,错误;酶制剂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不是所有的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正确;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正确;种子萌发后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是自然生长的过程,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错误;依据电镜照片制作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正确;人体细胞只有有氧呼吸产生CO2,人在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物中没有CO2,因此人体细胞中的CO2一定在线粒体中产生,正确。错误。故选B。2、D【解析】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要求考生识记
12、人类遗传病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详解】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更容易进行,适合学生活动,A正确。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检测可以降低遗传病患儿的出生率, B正确。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随机的人群中进行,C正确。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没有致病基因,不携带致病基因也可能患有遗传病,D错误【点睛】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系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3、C【解析】据图分
13、析,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部分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中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产生两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中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核,且出现了核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DNA的复制发生在间期,A错误;B、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了细胞的两极,此时已经完成了基因重组,B错误;C、中的每个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由于前期的细胞中发生过交叉互换,所以该时期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遗传
14、信息可能有差异,C正确;D、中每个细胞的核DNA含量相同,但是细胞质DNA含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C。【点睛】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中生物必修课本
15、上的一些实验,包括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实验、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回忆这些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与结论等,结合选项分析答题。【详解】A、二苯胺可以使DNA呈现蓝色,但是需要水浴加热,而叶绿体本身是绿色的,观察时不需要染色,A错误;B、白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无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使之成为红色,会使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B正确;C、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C正确;D、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其细胞膜可以阻止活细胞不需要的台盼蓝染
16、色剂进入,因此活细胞不能被台盼蓝染成蓝色,而当细胞死亡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丧失,台盼蓝染色剂才能进入细胞,因此凡被染成蓝色的均为死细胞,D正确。故选A。5、B【解析】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数量越少,说明距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A正确;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两者之间的竞争将会降低,B错误;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的距离不同,生物分布也不同,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6、D【解析】绝大多数的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部
17、分酶的本质为RNA。酶的合成都需要经过转录过程,转录需要DNA为模板,合成相应的mRNA。当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的时候会失去活性,一般高温、强酸、强碱等环境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需要mRNA作为直接模板,mRNA的合成需要DNA作为模板,A正确;B、酶在低温和适宜pH下保存,既不会被微生物分解,又不会破坏空间结构,B正确;C、酶在高温时空间结构被破坏,结构会变得松散,C正确;D、食盐可以使溶液中蛋白质沉淀,即发生盐析,但不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T-DNA 5 限制酶 没有 逆转录 抗原-抗体杂交 体外 隐性 【解析】基因治疗:把正常
18、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将腺苷酸脱氨酶(ada)基因导入患者的淋巴细胞,治疗复合型免疫缺陷症。(1)体外基因治疗:先从病人体内获得某种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再体外完成转移,再筛选成功转移的细胞增殖培养,最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如腺苷酸脱氨酶基因的转移。(2)体内基因治疗: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直接向人体组织细胞中转移基因的方法。【详解】(1)Ti质粒中的T-DNA也能对目的基因进行转移和整合。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转录的启动子位于5端。因为载体上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因此ada
19、基因能插入两端的LTR序列中间。(2)治疗性RNA病毒相对于野生型逆转录病毒没有致病性。(3)图中的是RNA逆转录出DNA的过程。腺苷脱氢酶属于蛋白质,鉴定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蛋白质,可采用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法。(4)基因治疗分为体外治疗和体内治疗两种,将携带正常ada基因的T淋巴细胞注射回患者的骨髓组织中,这种治疗SCID的方法属于体外基因治疗法,可用于对隐性基因引起的疾病的治疗。【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及相关应用;识记基因治疗技术及其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8、物种丰富度下降和部分种群数量增加 取样器取样法 分解者 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
20、育繁殖,一部分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的散失 【解析】分析题干和图形可知,横坐标代表的是物种丰富度,甲地施用有机肥,乙地施用化肥,通过比较分析可知长期使用化肥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详解】(1)长期使用化肥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题中的横坐标,乙地的物种丰富度较甲地低,可见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但分析纵坐标发现,一些种群的数量(密度)上升了。(2)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取样时采取取样器取样法。(3)蚯蚓分解落叶属于分解者,绿色植物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一部分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的散失。【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9、物理
21、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随放牧强度增加、放牧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 中度 随放牧时间延长,中度放牧草地上总生物量变化最小 【解析】分析题图:图1实验结果可知:随放牧强度增加、放牧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图2实验结果可知:随放牧时间延长,中度放牧草地上总生物量变化最小。【详解】(1)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物理信息,这种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由图1实验结果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随放牧强度增加、放牧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降低。图2结果显示随放牧时间延长,中度放牧草地上总生物量变化最小,因此要保持草原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中度放
22、牧强度。【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特征及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10、化学 降雨量(或:水分、温度、气候) 天敌(或:捕食者、寄生关系的生物、传染病) 出生率 死亡率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有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
23、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3.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详解】(1)根据愈创木酚等物质可使蝗虫群体保持群聚状态不分散的这一作用可知愈创木酚是一种化学信息。(2)在多雨的年份,持续潮湿的环境可降低虫卵孵化率,并使蝗虫发生流行性疾病,因此不易爆发蝗灾。而在干旱的年份,蝗虫的存活率提高,产卵数也大大增加。由此可知,降雨量、天敌等因素是影响蝗虫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
24、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所以有效的治蝗措施能降低蝗虫的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从而控制蝗虫的密度。(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灭蝗的目的避免了植物的能量流向蝗虫,从而更多的保留下来为人类所用,故进行灭蝗减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而提高了粮食产量,避免了粮食短缺和人道主义危机。【点睛】熟知种群的特征以及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11、X 子二代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出现眼色与性别关联的现象 是 子二代中灰身黑身=31,红眼白
25、眼=31,同时分析两对性状遗传时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或:子二代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9331) 1/72 基因突变 让这只白眼雌性个体与红眼雄性个体杂交,观察后代雌雄性别比例及眼色情况 若子代个体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且雌性雄性=11,则为基因突变所致;若子代个体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且雌性雄性=21,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一只纯合灰身红眼雌性与一只纯合黑身白眼雄性进行杂交,子一代雌雄个体均为灰身红眼,说明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雌性黑身红眼雌性灰身红眼雄性灰身白眼雄性黑身红眼
26、雄性黑身白眼雄性=623311,F2中无论雌雄均为灰身黑身=31,说明控制灰身和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中雌性均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此昆虫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子二代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出现眼色与性别关联的现象。(2)由于子二代中灰身黑身=31,红眼白眼=31,同时分析两对性状遗传时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或:子二代中,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9331),故此昆虫控制体色的基因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
27、自由组合定律。(3)据题意可知,子二代中灰身红眼雌性个体与灰身红眼雄性个体进行交配,使用“先拆分再组合”的解题策略。灰身雌性基因型是1/3AA,2/3Aa,灰身雄性基因型也是1/3AA,2/3Aa,棋盘法表示如下:红眼雌性基因型是1/2XBXB,1/2XBXb,红眼雄性基因型是XBY,棋盘法表示如下:组合在一起,子三代黑身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是1/91/8=1/72。(4)若实验中发现纯合红眼雌性个体与纯合白眼雄性个体杂交,子代中出现一只白眼雌性个体,研究发现这只白眼雌性个体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其原因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突变所致。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则白眼雌性的基因型为XbX0,若为基因突变,则白眼雌性的基因型为XbXb。为进一步判断这只白眼雌性个体出现的原因,可让这只白眼雌性个体与红眼雄性(XBY)个体杂交,观察后代雌雄性别比例及眼色情况。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XbXbXBY杂交的子代个体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且雌性雄性=11;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XbX0XBY杂交的子代个体雌性(XBX0、XBXb)全为红眼,由于X0Y死亡,所以雄性全为白眼(XbY),且雌性雄性=21。【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以及变异类型的判断,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