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808656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1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02(统编版)(统编版)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 (一一) )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 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 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

2、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 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 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 宋 史地理志 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 甚者失之滞固”, 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 不知嬉游”。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

3、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 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 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 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 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 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

4、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 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 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 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 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

5、发展过程中,有 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 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 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 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 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

6、区域的 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 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 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 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 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 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

7、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 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 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 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 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

8、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 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 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 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 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 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 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

9、越是复杂 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 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 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 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 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 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

10、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 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 2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

11、和积极。 3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4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5 分)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5 分) 【答案】【答案】 1D(D 项, “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错误,答非所问,不属于题干中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 。 故选 D。) 2B(B 项,

12、 “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错误,这里是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 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故选 B。) 3D(A 项, “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这里强调 的是诗经和楚辞的在于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差异” 。B 项, “南北方的气 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错误,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但原文并没 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C 项, “地域文化决定了”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倒数第二段“如果说,地 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

13、而深厚的源泉” 。 故选 D。) 4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 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量、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 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 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5“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当地的人 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在自然环境和人文 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 (二二) )现代文

14、阅读二现代文阅读二(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 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 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 皮。树冠八方张开,

15、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 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 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 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 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 2002 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 节,吸引

16、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 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 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 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 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

17、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 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 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 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 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 门市部。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 每

18、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 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 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 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 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 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

19、击打,妇女 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 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 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 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 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 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 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

20、、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 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 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 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 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 2020 年 08 月 22 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

21、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良枣树品 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 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 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 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

22、“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 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 史和相关的故事。 8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9“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6 分) 【答案】【答案】 6C(C 项, “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 落后”错误,从“ 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 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 “为保证果 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

23、枣尺蠖” “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 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可见,这并非反映当地农业技术原始落后,而 是称赞他们枣树管理经验、保证绿色无公害的良心和枣农们的智慧。故选 C。) 7D(D 项, “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错误,从“步入园内置身于树下驻足园内遇到一位老者” 等句子可见,作者是在园内漫步移动着的,并非“定点”观察。 故选 D。) 8枣农管理枣树,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爱护和精心栽培;赞美沙区人民为古枣园世代相守、默默耕 耘、铁骨铮铮的品格。 9感受到古枣园历史的悠久;感受到古枣园蓬勃的生机;感受到沙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守; 感受到国家政策对

24、当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评卷人 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 ,对策 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 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 得人贺。”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 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25、十年,改知赣 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 。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 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 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 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 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 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 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 至温州,遂移漳

26、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 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 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 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

27、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

28、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 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 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 丁洋 ,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 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

29、异驱群羊而搏猛虎。(4 分)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4 分) 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入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3 分) 【答案】【答案】 10A(本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 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 “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D; “诸 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 B。故选 A。) 11D(D 项, “ 社指谷神, 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 “稷”指谷神。故选 D。) 12C(C 项, “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 ,以

30、明心志”错误,原文“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可见,是张弘范 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故选 C。) 13 (1)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 (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本题关键词为: (1)以:率领;乌合:乌合之众;是:这;何异:与有什么不同。 (2)捍:保卫;乃:却,竟然;叛:背叛。 14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 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对文章 的内

31、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读懂题干,找准答题区域,把握住关键语句进行理解,最后分点作答。根 据“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可知,文天祥为 国家危机,竟然没有人愿意起兵勤王而感到遗憾痛心;根据“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可知,他希望自己做个示范者,能够感召天下的忠臣义 士一起前来保家卫国,这样或许可以让国家延续下去。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文天祥以“遵守天道, 勤奋不息”为题,回答皇帝的策问,他的对策文章写了一万多字,不打草稿,

32、一气呵成,被皇上亲自选拔 为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 “这份卷子中存在的古代典籍之义理犹如明镜,可以起借鉴作用,这个人忠肝 义胆如同铁石,所以臣敢为陛下得到人才而庆贺。 ”不久父亲去世服丧而归。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 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 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 谈及国家大事, 江万里改变容色说: “我 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 要竭尽全力。 ”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佑初年,江上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 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

33、,各路英雄都回 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事情上报朝廷后,任命文天祥以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京。他的好友劝 阻他,说: “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 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 ”文天祥说: “我也知道是这样,只是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 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 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以义而胜者 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 ”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 又授任

34、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 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渡海到了温州,于是到了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 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 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 世杰。文天祥说: “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 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 ”崖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到首都。文 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

35、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 “你有什么心 愿?”文天祥说: “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文天 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终年四十七岁。 (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2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 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 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三

36、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笳鼓喧”与三、四两句相呼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场气氛,同时又是集结军队奔赴沙场的序曲。 B颔联写了积雪万里,寒光凛凛,军队在边关曙色中行进,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肃杀 之气。 C颈联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写出地势的险要、威严,同时也说明为了保证边防安全,需要有强大 的军队来戍守和保卫。 D尾联借用东汉班超投毛从戎和西汉终军请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投身沙场、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 16这首诗既气势非凡,又感奋人心,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37、。(6 分) 【答案】【答案】 15B(B 项, “写出了边关将士们的艰辛不易,呈现一派肃杀之气”分析错误,诗人看到万里积雪,军旗在 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故选 B。) 16“气势非凡”体现在边境景象雄壮,积雪寒光,旌旗飞动,烽火连天,月色苍茫,云山重重,连天 巍巍;这些景色气势雄豪,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的慷慨之气,绝少肃杀凄凉的色 彩。“感奋人心”既体现在写景状物中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又 体现在运用“投笔吏”“请长缨”等爱国名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壮美的、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情怀。 诗歌赏析:

38、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 “燕台一去”犹说“一 到燕台” ,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 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 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 “去 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

39、,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 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 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 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 “万里寒光生积雪” 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 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 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

40、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 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 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 “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 诗人又向周围望: “海畔云山拥蓟城” ,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 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 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 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

41、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 ,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 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 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 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 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 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 ,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

42、,写望中所见,抒望中 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 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 ,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 ,正是盛唐诗人 的绝技。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孔子认为在“义”与“利”面前,君子和小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说:“_, _。” (2) 大学之道中提出大学的宗旨是:“_,_, _。” (3)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_, _。”这些名言都启发我们做事要从点滴做起。 【答案】【答案】君子喻

43、于义 小人喻于利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评卷人 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众阅读折射了社会的变迁。 1949 年至 2019 年, 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不断 ( ) 着“场景”和“主 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批文学作品问世,讴歌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与此同时,苏联文学被广泛阅 读及引入,其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20 世纪五十年代, 中国青年中很少有人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青年近卫军等“苏维埃经典”。改革开放后,受时 代大潮( ) ,我国文坛_,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芙蓉镇无不成为当

44、年甚至连续 几年的畅销书籍。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读者对_;2000 年以后,读者的阅读内容从娱乐类书籍逐渐 转化为知识类书籍,阅读目的已经从娱乐休闲逐渐转化为自我价值提升。5G 时代来临,将为全民阅读带来 新机遇戴上虚拟增强现实设备,读者马上“置身”于中国历史的影像现场;翻开一本秦兵马俑画册, 屏幕上立即展示出各种秦俑立体造型“传播+阅读+沉浸式”的( )出版将为人们提供更美好 的阅读体验。70 年,中国人的阅读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不仅阅读书目走在( )的路 上,_,如技术、经济等,衍生出“阅读+”的形态,让生活更加多彩。 18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45、分) A变换 感染 数字化 百花齐放 B变换 感召 智能化 百花齐放 C变幻 感召 数字化 遍地开花 D变幻 感染 智能化 遍地开花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苏联文学被广泛引人及阅读,其巨大的辐射力在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 印。 B苏联文学被广泛阅读及引人,其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C苏联文学被广泛引入及阅读,其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 印。 D苏联文学被广泛阅读及引入,其巨大的辐射力在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 印。 20请在

46、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答案】【答案】 18B(变换:由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不规则地改变。二者都有“变化”的意思,但“变 换”强调事物内容或形式的更换, “变幻”强调事物没有规律,难以揣测地变化。根据语境“中国人的读书 生活不断着场景和主题 ”可知,应选用“变换” 。可以排除 CD;感召:感化和召唤。感染:通 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与“时代大潮”搭配,应选用“感召” 。可以排除 A。智能化:事 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

47、性。数字 化:在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或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根据前文“5G 时代立体 造型”可知,应选用“智能化” 。百花齐放:各种鲜花一齐开放,形容繁荣的景象;比喻不同形式和风 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遍地开花:形容好事情到处出现或普遍发展。语境是说可供阅读的书目越来 越丰富,应选用“百花齐放” 。故选 B。) 19A(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阅读及引入”语序不当,应是先“引入”后“阅读” ,应改为“引入 及阅读” 。可以排除 BD;二是“使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搭配不当,应改为“在 世界观的形成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可以排除 C。故选 A。) 2

48、0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娱乐性图书的需求较大而且阅读与各领域融合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 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 ,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 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 求。处,根据后文“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无不成为当年甚至连续几年的畅销书籍”可推知,应 填写“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之类的内容。处,根据前文“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后文“2000 年以后 从娱乐类书籍逐渐转化为知识类书籍”可推知,应填写“娱乐性图书的需求较大”之类的内容。处,根 据前文的“不仅”和后文的“技术、经济等” “衍生出阅读+的形态”可推知,应填写“而且 阅读与各领域融合”之类的内容。 21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总结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的两个原因。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总共不超 过 30 字。(4 分)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 年中美进出口贸易差额达到 2758 亿美元,是 1995 年的 32 倍。美国对中国的 贸易依存度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2(统编版).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