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吉林省汪清县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总分: 150 分 时量: 120 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 任感问题。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
2、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 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 “ 愚乐 ” 和 “ 傻乐 ” ,如此 “ 审美 ” ,文艺岂能不滑向庸 俗和低俗的泥潭! 文艺大众化是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问题是,“ 通俗化 ” 很容
3、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 “ 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 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 “ 俯就、迎合、媚悦 ” 。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 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
4、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 “ 文化事业 ” 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 文化产业 ” 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这也许正是当今一些文艺不断走向低俗化的重要原因。精神文化市场不能一刀切地全盘 “ 消费主导 ” ,它既要考虑大众的消费需求,也要考虑文艺产品的健康 有益,力求以此引导和培育健康有益的文艺消费。马克思说2 过: “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 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既然如此,文艺生产就不能以 “ 产业化 ” 为理由推卸责任,更不能以此作为低俗化的借口,这
5、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文艺观念上的种种误区,无疑会影响文艺实践,导致文艺低俗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对这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对于扭转文艺低俗化之风十分必要。 (选自 2010 年 10 月 28 日人民日报,有 删节)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 “ 文艺大众化 ” 的一项是 ( ) A文艺大众化 是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在文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B文艺大众化并不是要求文艺设法俯就大众,因为这样就容易流为迎合、媚悦大众的文艺,对大众无益。 C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满足与引导,因为健康的
6、文艺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则不然。 D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不应是没有自主权的被动的消费者,而应是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主动参与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不能理解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因为在反映生活时,艺术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坚守。 B文艺审美在简化与偷换概念中,沦为搞笑,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而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 C马克思说的 “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 ,阐明了艺术作品对 “ 艺术对象 ” ,即文艺大众这一消费主体的影响力。 D要扭转当今社会中文艺低俗化之风,就
7、要对那些容易让人陷入迷误的文艺观念加以反思和剖析,让人们自觉跳出这种文艺观念误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就是,文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没有承担起生活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背离了文艺自身的人文精神内涵。 B文艺之所以不能照搬生活,是因为文艺创作体现着文艺家的主体性、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体现着艺术家对反映对象的发现和选择。 3 C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顾及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改变文艺低俗化的状况。 D消费主体及其趣味是可以而且能够由产品来培育和创造的,所以健康或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艺大
8、众。 二、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 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 “ 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 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 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
9、,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四十七)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宣宗召福还 /擢概大理寺卿 /与春同往巡抚 /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 B宣宗召福 /还擢概大理寺卿 /与春同往 /巡抚南畿浙江 /设巡抚自此始 / C宣宗召福还 /擢概大理寺卿 /与春同往 /巡抚南畿浙江 /设巡抚自此始 / D宣宗召福 /还擢概大理寺卿 /与春同往巡抚
10、/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 熊概,字元节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 (男 20 岁、女 15 岁 )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 “ 署 ” 表示授予官职, “ 兼 ” 、 “ 领 ” 均表示兼任官职, “ 行 ” 、 “ 守 ” 均表示代理官职, “ 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 C “ 海盐民 ”“ 民 ” 是对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 “ 蛮 ”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
11、调4 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 。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 “ 百越 ” 或 “ 越族 ”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 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 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他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 D
12、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 1)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5 分 ) 译文: ( 2)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 概。 (5 分 ) 译文: (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10 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唐)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8下列对这首诗相关
13、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 分)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本诗首联中 的“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意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有不确定之意,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5 D.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9本诗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 分) 1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 分) 四、 名篇名句默写( 5 分 任意选取其中的 5 个小题作 答 ) ( 1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 “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劝学中说 , 。 ( 1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分别运用了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 (1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