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3 题。 诗,就像一头大象,而全天下的诗人,其实都是盲人摸象。每个诗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不同,创作的经验不同,写出来的诗,也就各有千秋,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这很像太阳的万丈光芒,一个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够拽住其中一缕,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那就是造化有成了。 那么,什么是好诗? 好诗首先是感性的。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理性的智 慧编织出来的,那恐怕就不是诗了。诗是直感的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
2、流淌,高明的诗人,一定会将这种直感用文字迅疾地固定下来。它是含着体温、裹着气息的,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诗行。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卓越的诗人,凭借他的感性天赋,信手拈来,任意挥洒,出神入化,比如李白与苏东坡,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 这样说来,诗就是那些具有感性天赋者的天下了吗?当然不是。智性也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只 有感性而没有智性,很难有大作为,他们常常虎头蛇尾,会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尤其容易坠入云雾山中,让人莫名其妙。那怎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呢?当感性帮助诗人
3、完成了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之后,智性会帮助诗人沿着感性的直觉,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与激发,促使诗行有如神助般喷涌而出。感性迅疾转换为智性,智性又迅疾生发出激情与思想相融的表达。智性即智慧的习性,这种习性一旦养成,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 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我们说诗歌充满了魅 力,其实,并不仅仅指的是感性与智性的表达,同时,一定还包含着神性。什么是神性?这的确是很难说清楚的一种诗人的禀赋。它存在于感性与智性之间那一段含混不清的地带,如此,感性与智性才获得了贯通一体的生气,得以迅疾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共同放
4、射出诗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诗性。真正的好诗,一定是诗性充沛的,这个充沛指的就是诗的意境丰盈。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的诗歌。这首诗表面看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 的诗境。这个诗境,是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共同完成的。当我们蓦然回首再看这首诗时,就会发现,语言消失了,而诗的丰沛意境诞生了,令人深受感染。 (选自人民日报 2016 年 4 月 29 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2 A诗是深奥的又是神秘的,诗人的创作就如同盲人摸象,而全天下
5、的诗人就像是摸象的盲人。 B诗人的创作之所以答案迥异,各具千秋,是因为诗歌创作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诗人的创作经验、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的空间,以及诗人所特有的知识结构等。 C诗是直感的 抒发与胸臆的喷涌和流淌,如果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凭借智性编织出来的,恐怕就不是诗了,因为好诗首先是感性的。 D感性,是一种天赋,好诗人的感性直觉都非常好,他们创作的诗歌,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感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智性即智慧的习性,一个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旦养成智性,智性便会与感性联合,帮助诗人完成一首又一首诗歌的创造,有大的作为。 B感性不仅帮助诗人感知事物的表面
6、现象,而且帮助诗人完成对事物本质的捕捉与文字的迅疾固化;智性则进一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推动字与字的连动,促使诗行泉涌而出。 C神性也是诗人的一种禀赋,神性使诗人的感性与智性贯通一体,融化在一起,互相生发,感性、智性和神性共同使诗歌放射出光芒。 D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就能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就能成就像李白与苏东坡那样,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即吟成诗的卓越诗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诗歌创作,无论是感性的表达还是智性的推动与神性的天助,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首浑然一体、意境丰盈的诗歌。 B诗境是由全诗的每一个音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句子共同完成的 ;真正的好
7、诗,一定是诗性充沛、意境丰盈的,使人得“境”忘“言”,深受感染。 C即使是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句或几首好诗来,也是难能可贵的,也算是造化有成了。 D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来说,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因为一位感性与智性俱佳的诗人,可以写出比较优秀的诗歌,但未必能写出卓越的诗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12 分) 誓攀九天绘彩虹 沈荣骏院士的航天人生 1958 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沈荣骏被选送到刚刚组建的“东风”发射基地。导弹是什么?没听过!导弹怎么发射 ?没见过!对导弹怎样实施测量控制?不知道!越是高深越要搞个水落石出,越是神秘越要刻苦钻研弄明
8、白。时间不长,沈荣骏就独当一面,负责导弹试验基地所有测量点和发射设施天文坐标的测量工作。他根据自己在设计中反复比对演算的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专家制定的导弹发射坐标系,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导弹发射高精度坐标系,为中国导弹发射测控事业开了好头。 1965 年,沈荣骏受命独立编制导弹试验基地 7 年规划。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航天测量控制系统整体构想。这在当时,不仅满足了近期航天任务的测控要求,而且为我国航天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20 世纪 70 年代,沈荣骏主持拟制的我国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首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航天测控网的基本构想。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航天测控网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从真正意义上实
9、现了航天测控的一网多用。 80 年代初,沈荣骏提议并主持建设的国际海事卫星北京跟踪测量站投入使用后,引起国际航天测控领域的极大关注,同时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1985 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 沈荣骏立即把精力投入到外国卫星发射的组织实施中。作为分管领导,即刻 与航天部刘纪原、孙家栋两位副部长一起开会研究。缜密制定了诸多方面的实施计划,通过各部门及参试人员的通力合作, 1990 年 4 月 7日,美国制造的“亚太一号”卫星被精确送入预定轨道。随着国际卫星向大容量、长寿命发展的趋势,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和大型火箭
10、发射场研制建设的工程提上了国防科工委的议事日程。在沈荣骏的直接参与领导下,仅仅用了 18 个月时间,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便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发射塔上。 国家批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计划后,沈荣骏担任工程首任副总指挥,领导并组织指挥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1999 年 11 月 20 日凌晨 3 时 41 分,神舟一号飞船稳稳降落在祖国大地预定的位臵。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首飞获得圆满成功。然而,飞船发射前长时间的巨大压力使沈荣骏身心疲惫,不仅体重下降了 4 公斤,颈椎压迫神经的老毛病也让他半身疼痛,连抬胳膊都显得很吃力,他离开了在任近 15 年的领导岗位。 沈荣骏虽然退居二线,但他不仅时
11、刻关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且潜心思考着更加前瞻性的问题。2007 年 1 月,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沈荣骏被任命为“名誉院长”。 2010 年 9 月 22 日,由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两颗“浙大一号 A”卫星升空,突破了航天器微小 型化技术,并为低成本卫星的探索开创先河。 如今,步入人生 80 载的沈荣骏,依然频繁活动在航天事业发展战线上。在祖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未雨绸缪,在人生道路上续写着辉煌。 【相关链接】 沈荣骏,航天系统工程战略科学家,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顾问,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沈荣骏 2003 年获国家科
12、技进步特等奖、总装备部首届创新贡献特等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 2004 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6 年 12 月 3 日至 4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在第八届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会议上指出,经过了 60 年的奋斗,我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创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沈荣骏的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航天测控网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航天测控的一网多用。 B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揽对外发射服务后,沈荣骏立即缜密制定了诸多方面的实施计划。 C由沈荣骏担任航空航天学院
13、名誉院长的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浙大一号 A”卫星,突破了航天器微小型化技术。 4 D步 入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虽已年老,但依然在人生道路上续写着辉煌,频繁活动在祖国的航天发展战线上。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A我国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首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航天测控网的基本构想,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B在较短时间内,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在沈荣骏的指导下,就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发射塔上。 C越是高深,就越要搞个水落石出,越是神秘,就越要弄明白,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沈荣骏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 D我国航天事业经过沈荣骏等人 60 年的艰苦奋斗,以及长期以来的自力更生、创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E沈荣骏为载人航天工程倾尽心血,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他身心疲惫,健康情况日益下降,不得已离开了在任近 15 年的领导岗位。 6沈荣骏是一位勇于探索、志存高远的科学家。结合文本,分别找出一个能体现沈荣骏“勇于探索”和“志存高远”的具体事例。( 5 分) (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