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复习早读材料合集 早读材料早读材料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 一、一、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 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 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
2、nbsp;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 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 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 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 嘲讽。王维的老将行、
3、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 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 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 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 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 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
4、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 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二、二、常用意象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 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
5、、孤城、雁飞、鹰扬、箭 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边塞征战诗歌赏析三、边塞征战诗歌赏析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
6、 分) (2)许浑塞下曲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反映唐代社会现实的?(4 分 答案:答案:(1)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 情。 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 切同情。 (2)点面结合。从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情节:战士已 经牺牲疆场,家中还寄来了御寒的衣服,以此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 属寄予深切的同情,又谴责了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译文:译文: 李白塞下曲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7、虽然 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 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 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 消灭敌人。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 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 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许浑塞下曲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早晨后方送 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桑干夜战,伤亡过半。“乡信”自然是寄给 其中某一位死者,上面说已经把征衣寄了过来。在这看似平白无味的话里,体会出诗
8、人 蕴含于其中的感情,才是读懂此诗的关键。戍边的丈夫死了,对于在家里苦苦思恋的妻 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是,作为悲剧主角的妻子,竟然全然不知道 悲剧的存在,仍然一厢情愿地思念着丈夫,相信他会回来,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赶制 无数个日夜满载牵挂饱含爱意的征衣竟寄给了冰冷的尸体!悲剧无疑是值得同情的,但 身处悲剧而浑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让人心酸难言吗?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 首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 本诗在选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9、答案: (1)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为下文单于逃遁,我军追杀做铺垫,造成先声夺 人的气势,本是“逃遁”引起“雁高飞” ,却先写“雁高飞”有未见其人,先知其“行” 之妙。 (2)诗人要表现的是将士们威武的英雄气概,既不写他们如何出击,也不告 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是描绘了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 刀之上就落满了大雪,场面壮烈而扣人心弦。 译文: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10、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简要赏析“照”字的妙处。 (2)“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的修辞方法。 (3)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答案: (1)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 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 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2)借代的修辞方法 (3)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 旗上的
11、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 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 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 场面。 译文:译文: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5. 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 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
12、nbsp;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 怀哪能够平静。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 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4 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分) 答案:答案: (1)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氛围。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 凉荒
13、远孤独寂寞的背景。 (2) 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 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 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译文:译文: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历经百战 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早读材料早读材料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 &
14、nbsp;目标:目标: 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 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 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 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 赴任
15、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 ,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 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 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 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 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 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 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
16、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 “悲” “无情” “怜” “空” “独” “故园” “相 思”等。2004 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 ,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 情” (试题第 2 问)的关键;2005 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 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 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 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 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17、哪!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 泊 、马致远的秋思等。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温庭筠的商山 早行等。 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 杜甫的登高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 2004 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 常见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 人思乡:李益
18、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 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 殊的表现手法: 乐景
19、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 ,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 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 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 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 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
20、外凄恻动人。另外如白居易 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 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鉴赏方法四、鉴赏方法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21、。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 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 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 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 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 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 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 片结
22、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 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 ,这“画不到”处 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 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 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 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
23、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 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 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 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 ,次句写“思亲” ,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 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 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 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 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
24、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 达,显得韵味无穷。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如 2002 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 “折柳” 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
25、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 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 的关键。 五、鉴赏示例五、鉴赏示例 1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著名的羁旅诗,因其意境清幽和诗人的独特感受至今不仅在国内就是 在日本仍在传唱,足见其魅力之大。 首句以“月落” “乌啼” “霜满天”三个意象连缀, “月落”写所见, “乌啼”写 所闻, “霜满天”写所感。三个意象互为因果,因月落的明暗变化,栖鸟被
26、惊醒发出几声 啼叫,由于深夜的静谧和凉意,诗人才有寒霜满天之感;第二句采用对衬手法, “江枫” 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诗人望着枫林和三两点渔火,至此, 满天寒气和迷惘弥漫在诗人心头,化作一片愁绪,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着“伴” 的意思,而“愁眠” ,其实是因愁而不能眠, “愁”是诗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前两句 诗密度很大,14 个字写了六种景象,但三、四句却又显得极其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 事:卧闻山寺夜钟声。 “姑苏”即苏州, “寒山寺”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此而得名。月落、乌啼、霜天、 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意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
27、幽暗和凄 清,但还不足传尽其神韵。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首位。这“夜半 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 使读者深深体味到客子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态。总之,这首羁旅诗意象独特,意境 悠远,意蕴深沉。 2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28、征铎:旅客车马的铃铛。槲(h ) :树名, 落叶乔木。枳(zh ) :灌木或小乔木。驿,指商山驿。杜陵:地名。本名杜原,又 名乐游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凫:野鸭。回塘,曲折的池塘。此句谓诗人 梦到长安,看见杜陵一带池沼风光这美。 赏析 这首诗写商山春日早行的情景,抒发羁旅的寂寞和思乡之愁。首联写早行 情景, “动征铎”概括征人早起的忙碌之状,形象鲜明。 “晨起”与“悲故乡”照应,暗 示征人思乡难寐,与尾联“杜陵梦”照应。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传诵千古。 这两句诗善于选词,工于状景,诗人只选了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月六件事物, 十个单字,经过诗人的
29、精心组织,高度锤炼,连一个形容词、动词及其他状词都不用, 便把闻鸡而起,月斜野店,霜染板桥,征人早行的一系列情景状写目前,意象俱足,它 不但写出了“早行”的典型环境,也隐约透露了诗人的寂寞心情。颈联写路上槲叶纷落, 枳花自明。 “明”字既切合花色,又暗应早行。尾联的“杜陵梦”补写昨夜思乡之情。以 梦作结,情深意长,首尾圆合。全诗词句清丽,笔法灵动,观察细致,体验独特。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
30、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 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 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31、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 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 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 谈论着
32、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 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 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 出“影” ,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 ,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 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 出了自己的“思家”之
33、情。 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早读材料早读材料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
34、格 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 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 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 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 二、发展历程二、发展历程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 晋六朝。 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 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35、;南朝的谢灵运 东晋的陶渊明 盛唐王维、孟浩然 (宋词:范成大) 艺术特色: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 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语言风格:清新自然 质朴淡雅 孟浩然田园诗特色:清新淡远,简朴纯净 王维:丰韵生动,淡雅优美、意境清远 三、常见意象与意境:三、常见意象与意境: 1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意境特点:清新优美、
36、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林叟、幽人、樵夫、寺 僧、道人、 (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四、表达的思想情感四、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
37、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 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38、上青天。 ) 借代是使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思想内容: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 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 困;F、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 五、典例五、典例 1 1. . 鹧鸪天 化度寺作 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
39、。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注 化度寺:杭州一寺院名。红衣:指莲花。阊门:苏州西门,吴文英早 年居于苏州。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栖鸦常带夕阳还”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 么作用? &nb
40、sp; &n
41、bsp; (2)“乡梦窄,水天宽”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n
42、bsp; &
43、nbsp;
44、 2 村 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原:原野。 (1)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 分)
45、
46、  
47、; (2)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4 分)  
48、; &nbs
49、p; &nb
50、sp; 3、 鹧鸪天 东阳道中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注销:消退 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1) 词的三四
51、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 了怎样的情?
52、 (2) 简(2)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
53、技巧。 &n
54、bsp; &
55、nbsp; 4、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白、红蓼:水边生的草本植物。 (1)这首元曲的开头两句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n
56、bsp; &
57、nbsp; (2)对曲中塑造的渔夫形象,你是怎样理解的?(4 分) &
58、nbsp;
59、
60、 5、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诗的开头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 分) &nbs
61、p; &nb
62、sp; &n
63、bsp; (2)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析。(4 分) &
64、nbsp;
65、
66、 6、 拟古(其二) 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注 遘(u):遇。匪:非。 (1)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4 分) &n
67、bsp; &
68、nbsp; (2)后面六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4 分) &nb
69、sp; &n
70、bsp; &
71、nbsp; 7、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 接舆:春秋时的隐士。五柳:指陶渊明。 (1)“寒山转苍翠”中的“转”字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4 分) &nbs
72、p; &nb
73、sp; (2)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74、; &nbs
75、p; &nb
76、sp; 8、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
77、 分析其妙处。  
78、;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nbs
79、p; &nb
80、sp; &n
81、bsp; 诗歌注释及译文诗歌注释及译文 1.【译文】 池上红莲朵朵伴我独倚栏杆,回巢的乌鸦常披带夕阳飞还。阴云送来秋雨桐叶纷纷 飘落,冷月生起凉意宝扇从此休闲。 归乡的梦如此短暂,茫茫水天却宽阔无边,小窗前含愁双眉有如淡淡秋山。吴地鸿 雁请为我好好传送归音,送到阊门外柳阴下她的房间。 2.【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
82、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3【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 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 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 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 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10 4.【译文】 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