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高三语文 本试卷 22 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檬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使用机读卡的学校考生将选项答在答题卷上指定住置。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城内的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机会平等原则,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成就,应该主要取决于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且这种才能和努力是可控的,不是被种族、性别、社会、家庭背景景或出生地等自己不能决定的因素所限制。怎么判断机会平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看财富分配是不是符合应得的原则。 经济学家富兰克 -奈特认为,贫国或富有主要决定于出身、运气和努力,竞争性制度中最大的缺陷是根据世袭权和运气来分配,而努力只占很小的比重在竞争条件下,收入不 平等会日益累积。布坎南说,真正的机会平等 “ 不能让人们带着出身进行市场比赛 ” ,否则公正的概念就会被破坏。这两位学者都认为,真正的机会平等不
3、是简单地让大家 “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 。而是政府的公共政策要照顾弱者,掌握了大量资源的人群应该有所收效,这样才真正有机会,否则所谓 “ 起点平等 ” 还是赢者通吃。布坎南举了一个美国复活节玩 “ 找彩蛋游戏 ”的例子;大人在草地上撒了很多彩蛋让孩子们出发去找,让年龄大。身体强的孩子后出发,让年纪小、身体弱的孩子先出发。布坎南认为,这样的规则才是真正的机会平等。 共享原则是对机会均等原则的一个 补充。共享原则的含义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经济的发展,是共同体内不同人群相互合作的结果,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持斥在共同体之外,都有权利分享发展成果。机会平等相当诱人,但这不意味着结
4、果不平等无关紧要。即使关注公平竞争,机会平等,也应该关注结果的均等。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 2 - 国:第一,人道的原因。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东尼 阿特金森说: “ 对那些种队领技济粥的人进行评估,看他们到底是因为环境不利还是努力不是才论落到这种地步。热后以此为先决条件发放一点点粥,这个在道德上是今人反感的。 ” 第二,结果不平等将影 响到机会不平等。因为今天的事后结果,决定明天的事前前赛场。当代人的结果不平等,是下一代占据不会平优势的来源。如果我们对明天的机会平等有所担忧,就必须关注今天的结果不平等。因此,阿特金森认为公平有两个标准: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当然,这个均等是和相对的,不是纯对的平均。
5、 (摘编自卢周来收入分配、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17 年第 2 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 经济学家富兰克 奈特和布坎南共同提出了社会收人分配的 “ 机会平等 ” 原则。 B. 富兰克 泰特和布坎南 都认为,政府公共政策向弱者倾斜才是真的起点平等。 C. 共享原则认为,国家和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经济发展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 阿特金森所说的 “ 结果均等 ” 并不是指将社会财富平均分配给社会的全体成员。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公平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城,本文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论述的。 B.
6、文章阐述了两个社会公平原则,并辨析了这两个社会公平原则之间的关系。 C. 文章引用安东尼 阿特金森的话论证了共享原则是机会均等原则的一个补充。 D. 文章在阐述两个社会 公平原则时,都给出了定义,并引用学者观点展开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确的一项是( ) A. 机会平等原则认为,一个人的财富不应该是靠维承得来的,而应是靠本人才能和努力获得的。 B. 联合国提出每个公民都应享有 “ 免于饥饿权、身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 ” ,这体现了共享原则。 C. 看一个社会是否公平,不仅要观察机会平等问题,还应该看弱者是否被排斥在社会发展之外。 D. 即使财富分配符合应得原则且高人的财富获得有正当
7、性,社会中也不应接受绝对贫困的存在。 【答案】 1. D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 3 - 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 , 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到 “ 机会平等 ”原则是这二人提出的。 B 项 , 偷换概念, “ 起点平等 ” 应为 “ 机会平等 ” 。 C 项 , “ 所有人共同努力 ” 不符合原文。原文表述是 “ 共同体内不同人群相互合作 ” 。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
8、、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原文说 “ 机会平等原则就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成就,应该主要取决于本人的才能和力 ” 。选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因为,这栋楼东侧是 100 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 130 平方米的。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 都是毕恭毕
9、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 “ 上层建筑 ” ,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 ,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 4 -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张太心里
10、就有点烦。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 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 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张太一动不动,
11、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 ,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
12、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 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张太双手用力抱 住双肩,缩起身子。外面是无边的灯火。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
13、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她赶紧站稳。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 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 老师,再见! - 5 -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 “ 上层建筑 ” ,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 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 作为小说的另一个 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 “ 老师,再见 ” 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6. 小说以 “ 热闹 ” 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 【答案】 4. C 5. 优越与自得。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