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7 2018 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 二士争功 ” 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 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
2、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 弱,用 “ 矫然懿实,何必同群 ” 予以反击。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
3、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 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
4、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2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B. 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 ,在伐蜀之一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 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 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 B. 文
5、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 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D. 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 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 “ 二士争功 ” 的悲剧 B. 时人虽重孝行,但即使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 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 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答案】 1. D 2.
6、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 A 项, “ 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 ” 只是一般人的印象,并不是基本条件 ; B项邓艾直取成都并一举灭亡蜀国,对伐蜀之战的胜利起的并不是决定性作用,钟会率领主力部队与蜀军抗衡,起的作用更大; C 项,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的事例,主要表现出钟会的魏晋名士风度。 2. 试题分析: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旨在证明二人的出身不同造成的不同的人生结局。 点睛: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字啊可耦合论证方法时注意分析论证的内容 。 3. 试题分析:原文第一段中说 “ 这种
7、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 ” ,说 明魏晋风度除了 “ 仪容秀美、谈吐文雅 ” ,还有其他内容。 “ 二士争功 ” 的悲剧在于魏晋风度里面所包含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排斥出身微贱的人士,哪怕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也不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 1985 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 ? 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 可不
8、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 “ 父子兵 ”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 号叫 “ 观赏猴 ” 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
9、。但去年他死了 ? 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 “ 奶奶 ” 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 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 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
10、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4 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后来我们就找了 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 父亲 ” 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 “ 我 ” 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
11、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 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 “ 家 ” 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 “ 冒充 ” 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
12、,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 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 “ 他 ” ,但作者并没有给 “ 他 ” 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 “ 他 ” 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B. 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 “ 他 ” 小侯父
13、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 “ 他 ” 和父亲无法见面。 C. 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 “ 我 ” 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D. 作品完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5 5. 小说以 “ 不速之客 ” 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4. C 5.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不速之客 ” 略带贬义,而文中的 “ 他 ” 厚道热情、乐于助人,这样使读者形成理解上的反差,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6. 情节特点: 出乎意料:小侯是假的,父 亲也是假的;他们都发现对方的假之后,还愿意再假下去。 符合情理,小侯父子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感到了 “ 他 ” 和老孟,再加上中国人对亲情的传统认识,所以 “ 他 ” 和老孟愿意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 艺术效果: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出平凡的石油工人伟大的家国情怀。 【解析】 4. 试题分析: “ 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