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7届高三语文四月调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mrliu 文档编号:81592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17届高三语文四月调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2017届高三语文四月调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2017届高三语文四月调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2017届高三语文四月调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2017届高三语文四月调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1 - 湖北省 2017 届高三语文四月调考试题(含解析)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 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 “ 徐福东渡 ” 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 “ 大宛 ” 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 “ 秦人 ” 了。据史记 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度时,这些 “ 秦人 ” 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 “ 穿井 ” 。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 “ 铸钱、 器 ” 的

2、“ 汉使、亡卒降 ” 来看,所谓 “ 秦人 ” ,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后者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 西域固属难免。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

3、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 “ 唐人 ” ,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 1560 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 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清前 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鸦片战争前,东南亚的华人总数高达一百万人。在

4、19 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范围更扩大到北美。大批中国人被当作 “ 苦力 ” 运送到美国,在西海岸为洋人开矿修路。 明清两朝政府长期抱持敌视海外华人的立场,把他们当作化外 “ 弃民 ” ,视之为 “ 无赖之徒 ” 。海外华人在羁留地区遭遇暴虐或不公正待遇, “ 天朝 ” 往往置若罔闻。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 “ 华侨 ” 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的政治文化。从光绪十九年( 1893) “ 除华 侨海禁 ” ,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 “ 满洲 ” 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

5、的一种重要力量。 - 2 - (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 “ 大宛 ” 等国的 “ 秦人 ” ,可视作迄今为止能够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到异邦的中国人。 B史记中两处记载的 “ 秦人 ” ,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战败后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 工作。 C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两汉时期,有些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逃往匈奴,从东汉末年开始,日本也逐渐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2下列理解

6、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唐时期,朝廷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边境的战事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域也更加广泛。 C从唐代开始,有些 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到元代时,居住在南洋群岛的中国移民的数量已相当可观。 D 1560 年代,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大量向海外移民,从这时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客观上都对移民潮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

7、用。 B满清政府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重要力量。 C中国人向北美移民始于 19 世纪下半叶,大批中国人作为苦力 在美国西海岸开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作出了贡献。 D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同时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立场,逐渐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答案】 1 C 2 D 3 B 【解析】 - 3 -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掀起海外移民高潮的原因,除了开放海禁的政策,还有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根据原文内容,下

8、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使得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好天气 【英】罗纳德 邓肯 天气冰冷,像慈善事业。东风抽打在脸上,脸像砂纸打磨过似的粗糙。靴子漏水,袜子和泥浆凝结在一起,空荡荡的小路似乎连个弯儿也没有。我拖着疲惫而沉重的脚步寻找走失的母牛,诅咒起当农夫的命。好像当农夫还不够惨,命运还让我在一片长年累月都是冬天的土地上耕种。皱眉打量那片黑土地,四周树篱狰狞凌乱,我厌恶地瞪了一眼,觉得整个世界都丑陋无比。平坦无奇的耕地,光秃秃

9、的 树干,一个个泥潭映照出一片泥糊糊混浊的天空。浑身上下,唯一发热的是心头的火气。 “ 是个好天哪。 ” 有人说了一声,那愉悦的语调令人生气。 “ 是吗? ” 我没好气地答道,两眼瞪着那个坐在农舍外的老头儿, “ 好在哪儿呢? ” “ 哪儿都好。 ” 他平静地说,那老成持重的声音逼着我应战。 我争辩道: “ 哦,不,天不好。哪儿都不好;整个倒霉的乡村就像一座济贫院一样丑陋不堪。只有多愁善感的糊涂虫才敢念今天的好,或念一月份的任何一天的好,或者念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的任何好。念好的人无非是想同别人进行毫无意义的、老掉牙的交谈。 ” 说完这些,我 的火气消了一点儿。 那老头儿沉默了一会儿。我大获全胜

10、,却并不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特别骄傲。 过了一会儿,老头儿用手指着一排大榆树的上方,身子却没离开长凳。 “ 看到那些榆树了吗? ” 他问。 “ 那些树看起来像患了溃疡病。 ” 我随口答了一句。 “ 你搞错了,往树的上方看。 ” 他接着说, “ 看看那些剽悍的大白马,看看它们随风飘动的鬃毛,看看它们由雷电驱动的双翼。 ” 我顺着他那不能伸直的手指所指的方向望去。 “ 没看见什么马。 ” 我说。 他说: “ 你看的是地上。朝天上看,刮东风时,云总是像马群越过榆树林,不是吗? ” 我又放眼望去。千真万确 ,一团白云盖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形成圆顶。那云团看起来的确像一匹矫健的马。我还发现马套在战车上;不,

11、不是战车,那是一副由黄金般的光芒构成的犁铧,是它在灰暗的天空耕出了一道道金灿灿的犁沟。 - 4 - “ 太阳肯定快要落山了, ” 那老汉说, “ 因为我女儿烧水准备沏茶时,太阳总是要落山了。 ” “ 是她等着太阳,还是太阳等着她呢? ” 我问道。 “ 这无关紧要, ” 他回答说, “ 你得承认是个好天,对吗? ” “ 对, ” 我敷衍道, “ 前提是你得看得久,看得远。 ” 他指着小路旁的水沟继续说: “ 看看这儿。看见躺在下水管旁的那些枯叶了吗?那可都是些山毛榉叶子 啊,是从一英里外的树林里飘到这儿的,都是。难道你没发现每片叶子腐烂时露出的金黄色是多么好看吗?擦亮的铜板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而黄

12、铜比起来又显得过分耀眼,每片叶子都凝聚着太阳全部的红光,我说的不对吗? ” 老头儿抬起头看着我。 “ 你得承认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时不有,无刻不在,就连一条臭水沟也不例外。 ” 我没有回答。他展示给我的排水口处的一切,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我甚至几乎没有觉察到他女儿已走出农舍,并搀扶他站了起来。她把一根白色的棍子放到他老树皮一般的手里;这时我才发现他的两眼覆着一层白膜 ? “ 怎么,您 ?” “ 不, ” 他说, “ 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 ”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我 ” 是一个农夫,由于母牛走失,不得不四处寻找,加之天气

13、不好,道路泥泞难行,因而心情懊恼,觉得整个世界丑陋无比。 B为了改变 “ 我 ” 看世界的眼光,老头儿主动与 “ 我 ” 搭讪,以天气为话题,循循善诱,让我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一条臭水沟,也蕴藏着美。 C文章第 5 段反复强调 “ 今天 ”“ 一月份的任何一天 ”“ 整个冬季的任何一天 ” 等时间点,以此凸显 “ 我 ” 内心的怨愤情绪。 D “ 我 ” 与老头 儿对比鲜明。 “ 我 ” 眼睛明亮,却只看到世界的丑陋;老头儿眼睛失明,却能感知无处不在的美。可见感知美不必用眼睛,而需要用心灵。 5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 “ 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 ” 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4 C 5 描写景物和人物心情,为后文 “ 我 ” 与老头儿的交谈勾勒背景。 描写 “ 我 ” 主观感觉的恶劣天气,与标题形成对照,也与后文老头儿感知的好天气形成对照。 交代 “ 我 ” 的农夫身份和心情的恶劣,与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对照。 学 # 6 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 ,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 这句话也暗含了对 “ 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湖北省2017届高三语文四月调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mrli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