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阿左旗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试卷类型( A 或 B)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的师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道就是古 代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 “ 仁义礼智信 ” ,其
2、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 “ 四书五经 ” ,实质上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师为道存,是韩文之主旨。师对于道的依附关系,韩文言之甚详。然而,道对于师的依附,韩文无说。实质上,师与道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存共亡,缺一不可。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决定了师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 师与道的共存关系,应该从孔子起。从史籍中可知,教育体制的建立在古代中国具有久远的历史。传言夏、商、周均有学校,孟子曰: “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 此言虽不可确证,但至少周朝开办学校是不可怀疑的。 周礼关于学校有细致描述,不可能出于杜撰。既有学校,则必然有师。早期为师之人虽不可考,但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
3、一位师,也不是横空出世,应该是周朝教育体制的延伸和创新。 据周礼,周朝学校已教授学生 “ 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作为闻名当时的老师,也不太可能脱离当时的教授内容,后世因此有孔子以 “ 六艺 ” 教学生之说。但史记 孔子世家说 “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 。庄子亦云孔子治 “ 六经 ” (诗、书、礼、乐、易、春秋)。 “ 六艺 ” 与社会生活技能相关, “ 六经 ” 则是儒家经典。 “ 六经 ” 是否为孔子所作,后代说 法甚多,但是皆不能否认孔子与 “ 六经 ” 的密切关系。与孔子同时或稍后的诸子百家,大多也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成为硕学名师。最著名者莫过墨子,曾使孔子之门 “
4、 三盈三虚 ” ,可见其规模和影响。而孔子之后,特别是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经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选项, “ 四书五经 ” 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后代经常把师与 “ 经师 ” 混称,表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 2 - 韩愈把师的职责概括为 “ 传道、受业、解惑 ” , “ 传道 ” 为首,不仅指出了师的使命,也揭示了师在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古代中国人所供奉的牌位 “ 天地君亲师 ” ,就可以 看出师极为崇高的地位。 “ 天地君亲师 ” 是一切人间价值之源起和本根。天地是万物之本,君是国家之本,亲是家族之本,师是 “ 成人 ” 即教养之本。除了天地之外,帝王是政治生活的
5、轴心,父亲是家庭生活的轴心,师是教化的轴心。孔子就是师的代表 “ 至圣先师 ”“ 万世师表 ” 。这三个轴心是安定社会生活的 “ 铁三角 ” ,是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石。 道统是社会秩序的理论表述,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大众教育的真正创始人,孔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树立社会政治、道德理想,培养君子人格。从论语中的核心观念,例如: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仁者爱人 ”“ 中庸之为德也 ”“ 克己复礼为仁 ” 等即可看出,他教育学生的重点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方面,而不是一般的生产技术(技艺)。对于那些关注耕种稼穑谋生手段之类事情,孔子很不以为然(例如
6、“ 樊迟问稼 ” )。孔子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技艺以谋生。这是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韩愈所云 “ 师者传道 ” ,正揭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设想,倘若没有那些振铎舌耕的师,数千年华夏道统何以承继?源远 流长的煌煌学术何以存留?由此可谓:道之所存,亦赖之以师也。 (摘编自章启群 “ 师 ” 与中国文化 关于中国教育大战略的一点思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中的 “ 道 ” 就是圣贤之道,它大
7、致可以用 “ 仁义礼智信 ” 概括。 B. 儒家经典 “ 四书五经 ” 是 “ 仁义礼智信 ” 的重要载体,所以 “ 四书五经 ” 的实质就是“ 道 ” ,也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C. 师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因为道与师是相辅相成、共存共亡、缺一不可的关系,这 与韩愈的观点不一致。 D. 孔子作为有记载的民间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既使周朝教育体制得以延伸和创新,又验证了师与道共存关系的存在与重要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史记和庄子的记载,都表明孔子与 “ 六经 ” 有密切关系,也可以看出孔子不教授学生 “ 六艺 ” ,只教授 “ 六经 ”
8、等儒家经典。 B. 诸子百家大多都开科授徒,聚众讲学,传授各自的学说,墨子曾使孔门 “ 三盈三虚 ” 可见- 3 - 儒家学说在当时并未占统治地位。 C. 汉代之后的古代中国经常把师与经师混称,与当时的学校教育把以儒家学说为主体 的经学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 D. 在古代中国,因为师的教化功能,使其与帝王、父亲构成安定社会生活的三个轴心,奠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基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 B. 师与工匠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教学生
9、技艺以谋生。孔子、韩愈都持有这种教育理念。 C. 数千年的华夏道统得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煌煌学术得以薪火相传,师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 作用。 D. 本文论述了道对于师的依附关系,纠正了韩愈师说 “ 师为道存 ” 错误观点,完善了师与道相辅相成的关系。 【答案】 1. B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 B 项结合原文第一段:道就是古圣贤之道,大致可以概括为 “ 仁义礼智
10、信 ” ,其重要载体就是儒家经典 “ 四书五经 ” ,实质上就是古代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可知, “ 仁义礼智信 ” 是古代的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 A 项 “ 证明孔子不教授学生 六艺 ” ,此判断错误,文中无此方面的论说。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 A 项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而不是奠定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基本范式,及其形成的传统。 B 项 “ 韩愈持有这种教育
11、理念 ” 不当,原文无根 据。 D 项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韩愈师说 “ 师为道存 ” 观点不是错误的,只是论证了师道关系的一个方面,是不完整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湖 海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 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
12、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 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 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 ? 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
13、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 ? 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 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 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 5 -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 ? 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