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mrliu 文档编号:81677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 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清明探源 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可谓是一个有着 “ 双重性格 ” 的节日。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 寒食和上巳 ,再加上清明这一节气融合演化而来。 最早,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 天文训中说: “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 清明风

2、 ” 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 “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

3、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诗: “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古老节日 一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 (临河洗浴,以 祈福消灾 ),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

4、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 “ 少年分日作邀游,不2 用清明兼上巳 ” 。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明清 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选自人民日报 2015 年 4 月 4 日 ) 1. 下列表述,

5、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清明只是一种节气,最早就是这样。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传说中因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较早节日寒食节有关。 B. 清明后来演化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融合寒食风俗和上巳踏青活动在内的节日,禁火、扫墓只是其中部 分内容。 C. 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具有 “ 双重性格 ” ,祭扫坟墓时既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D. 清明的一个主要风俗是踏青和洗浴祈福,这些活动是人们经历沉闷寒冬以后的一种心理需要,意在精神调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古代其他节日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历了不同时期

6、的融合演化,历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 B.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玩的活动,大约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人们把清明节称作 “ 踏青节 ” 的原 因所在。 C. 寒食节要禁止生火,这与古代人民得到火种来之不易有关系,改火换火都被人们看作是生活中的大事,春天三月恰逢改火时节。 D. 古代人民都十分重视祭祀祖先,唐代的人们将寒食节当作返本追宗的仪节,并因为清明、寒食相接近而将扫墓祭祖延时至清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清明时节的天气物候特点清爽明净,有些文字记载证明了 “ 清明 ” 这一节气的名字来历与气候有关,主要体现风的特点。 B.

7、 杜牧清明一诗,用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点明诗所处的时间和气候特征, “ 断魂 ” 一3 词符合清明 “ 悲 酸泪 ” 这一 “ 性格 ” 。 C. 每年 3 月 12 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而植树能成为和踏青、扫墓相并列的习俗活动,跟政府对民间风俗的官方认定有关系。 D. 任何传统节日都是在不断的演化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答案】 1. C 2. A 3. D 【解析】 【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要

8、求选出的是 “ 不符合的一项 ”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 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C 项,“ 祭扫坟墓时既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 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 “ 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 “ 既有 ? ,又有 ?” 是针对清明节的活动而言,并非针对 “ 祭扫坟墓 ” 这一项活动。故选 C 项。 【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9、意思的一项 ” ,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 A 项, “? 历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 ” 错误,从文中来看,并不是历代全都 “ 承接前代旧制 ” ,只在最末一段说到 “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 ” 。故选 A 项。 【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这是要求选出 “ 不正确的一项 ” ,然后 浏览选项,辨明检

10、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D 项, “ 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 错误,这一推断不准确。文章只是说清明节的演化,但不能就此得出 “ 不4 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 这一结论。故选 D 项。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 “ 比对法 ”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 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11、,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 ” (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 “ 漏 ” (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 “ 改 ” (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 “ 凑 ”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 )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 (如 “ 它 ”“ 其 ” 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 (如“ 都 ”“ 所有 ”“ 人人 ” 等 ),看它是否有

12、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 (如 “ 或许 ”“ 大概 ”“ 必定 ”“ 可能 ”“ 似乎 ”“ 已经 ”“ 将来 ” 等 ),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 间是什么关系 (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

13、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 (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 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 (既然是推断想象, “ 这个结论 ” 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的空间 周闻道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经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5 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 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想家里既拥有阳光,拥有通风透爽,又拒绝霜露和飞蛾。有时就忘了,比如今晚。敞开的窗就像一个黑洞,漏出去的灯光很少,以致没跑多远,就被黑夜吞噬在路途,几乎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mrli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