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卷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七年级历史教师在讲授“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时,出示了一幅图片并介绍说:“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2.在大型纪录片寻古中国稻谷记中你最有可能看到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3.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集行政、军事、财政、监察等于一体。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
2、九卿既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实施( )A.推动了国家统一 B.规范了基层治理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杜绝了外戚干政4.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显示,在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汉字(汉语)排名第一。请说出与汉字一脉相承的最早的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5.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由李冰主持建造修建于西周时期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 B. C. D.6.周朝“虽历时很久,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
3、.禅让制的推行 B.世袭制的出现C.分封制的实行 D.郡县制的推广7.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8.小明模仿建立了一个春秋争霸微信群,下列历史人物不应出现在该群中的是( )A.晋文公 B.楚庄王 C.越王勾践 D.秦孝公9.“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10.让每位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成为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人打破
4、了“教育不公平”的局面,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1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兼爱”“非攻”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12.对下列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13.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实行郡县制建造阿房宫统一度量衡修建骊山陵A. B. C. D.14.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5、的人是(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15.“秦王朝开创的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削减侯国数量C.推行郡县制 D.尊崇儒术16.东汉曾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主要原因是( )A.皇帝年幼即位 B.黄巾军大起义C.宦官外戚专权 D.地方侯国权力大17.“不是张骞通西域,安得佳种自西来。”诗中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18.板蓝根源自神农本草经,能有效抵抗传染性病毒,在防治
6、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的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千金方 C.伤寒杂病论 D.唐本草19.“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0.“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的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21.魏晋南北朝时
7、期,实现我国北方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鲜卑族 B.前秦氐族C.北魏匈奴族 D.西汉汉族22.魏晋南北朝时期,蓟城(今北京地区)是塞外各族人民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的场所,在这里少数民族与当地汉人一起发展着蓟城的历史。这说明当时蓟城( )A.是北方军事防卫重镇 B.农业经济发展超过了南方C.是全国的贸易中心 D.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区23.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与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与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A.东汉 B.东晋 C.西晋 D.北魏24.下图所示历史人物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科学
8、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其中领先世界近千年的一项成果是( )A.圆周率的计算 B.大明历的创制 C.指南车的制造 D.千里船的制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25.(16分)我国古代经历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材料二“夏传子,家天下。”三字经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馀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
9、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什么制度?(2分)(2)材料二中的“夏”是由谁建立的?是谁把“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4分)(3)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哪种制度?实施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4)根据材料四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哪一制度对我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5)材料五中说西汉时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实施了什么有效措施?(2分)26.(16分)“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经济之盛】材
10、料一(汉景帝后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1)通过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出现了材料一所描述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什么?(2分)【政治之盛】材料二 敦煌壁画(2)材料二描绘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6分)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后汉书(3)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是在哪一年?这样做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外交之盛】材料四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
11、术、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大蒜等陆续传入中国。(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指出古今“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4分)27.(20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分立,王朝更替频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科技文化都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区域开发】材料一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1)材料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发展呈现出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特点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民族交
12、融】材料二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具有什么特点。(6分)(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除改穿汉服外,还有哪些?(4分)【科技文化】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4)材料三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它的作者是谁?材料反映了这位农学家什【科技文化】材料三 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4)材料三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它的作者是谁?材料反映了这位农学家
13、什么样的思想?(4分)材料四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晋书(5)这是对谁的书法作品的赞誉?(2分) 参考答案1-5 BCCAC 6-10 CBDCB 11-15 ADBCD 16-20 CDCDB 21-24 BDCA25.(1)禅让制。(2)禹。启。(3)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4)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5)颁布“推恩令”。26.(1)“文景之治”。(2)张骞出使西域。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3)公元前60年。作用: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4)起点:长安。作用: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27.(1)特点: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原因:北方人大量南迁。(2)现象:民族交融。特点:双向交流,相互学习。(3)使用汉语;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4)贾思勰。思想: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5)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