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练习题.rar

相关 举报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练习题(02)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练习.docx--点击预览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练习答案解析.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练习2024-2025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练习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它们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由此,考古工作者合理的判断是()A北京人已经学会渔猎B北京人会使用火C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D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生活方式转变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发展3远古传说蕴含着历史印记。下面两幅图中的传说共同体现了()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B先民与洪水抗争的场面C禅让制的推行过程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悠久4左图右史是传统的治史方法,要求“索象于图”。通过下列两幅图,可以看出()A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B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先秦民族关系的变化5下面都是带有文字的文物,这些文物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就是()A都体现出青铜制造的高超工艺B都完整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C都推动了我国造纸技术的发展D都有助于研究当时的那段历史6“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解说词中的文物应该是()A青铜神树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D青铜面具7下列文物的出现反映出春秋时期()A冶铁技术的成熟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耕地面积的扩大D开始使用金属器皿8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约诸侯,诸侯不能制约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约家臣等现象。这反映了()A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冲击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C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D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9学者彭新武指出:“大体而言,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可划分为王权时代、皇权时代两个阶段。”两个时代的分界点是()A夏朝B秦朝C汉朝D明朝10有学者形容秦朝“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道路上挤满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人如同集市一样)。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A社会治安混乱B缺乏法治观念C推行严刑酷法D国民素质低下11成语“休养生息”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汉初统治者采取该政策后出现了()A武王伐纣B商鞅变法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12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但在无为政治之下,诸侯王的势力迅速膨胀,渐有不臣之势。为此,汉武帝:()A借势扶持同姓王B大量解放奴婢C颁布“推恩令”D组织武力削藩13光武帝刘秀生长于民间,目睹了耕作的艰难和百姓的疾患,天下大定后,以安定平和的形式推行统治。这表现在,光武帝()A合并郡县B惩处贪腐C裁减官员D释放奴婢14下表是西汉时期有关“马”的资料。据此可知,张骞通西域()“人物骑天马”西汉方砖据传乌孙国给汉朝送来了十几匹雄壮的乌孙马,汉武帝大喜,赐名“天马”,并作西极天马之歌以示庆贺。西汉从西域康居等地不断引进良种马,使汉马“既杂胡马,马乃益壮”出现了“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的繁荣局面。摘编自何平立略论西汉马政与骑兵A解除了匈奴的武力威胁B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C增强了西汉的军事实力D使西域成为中央政府管辖疆域152003 年,华佗五禽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和文化价值。下列与华佗相关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B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C总结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D擅长针灸治病,发明“麻沸散”16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通过阅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A三家分晋B班超出使西域C甘英出使大秦D“王与马,共天下”17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据此可知()文献记述三国志先主传“(刘备、孙权)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吴主传“公(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A南方整体实力优于北方B北方将会出现人口锐减C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出现D疾疫暴发加剧战局变化18公元 234 年诸葛亮逝世后,以刘禅为帝的蜀汉朝廷并未批准在成都给诸葛亮立祠。而两晋统治者对诸葛亮十分推崇,这个时期成都也出现了孔明庙。清朝康熙年间则修缮重建了成都武侯祠。据此可知()A蜀汉朝廷并不认可诸葛亮在三国鼎立时做的贡献B两晋统治者修建孔明庙体现了其尊孔崇儒的政策C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朝代发展及统治需求相连D历史建筑的修葺彰显了国家实力与政府治理水平19下图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政权并立B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20苻坚即位以来,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建造了明堂(中国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在国都南边举行祀天仪式(汉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进行的农耕活动),还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这些举措体现了()A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B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C为淝水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D胡汉之间的矛盾已消除21下表为中国古代历朝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该表反映了()南方北方朝代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A南方经济水平一直高于北方B人口迁移促使北方经济的发展C北方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南方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人口流动22北齐史学家魏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北方民族正史魏书,书里所传递的历史思想、民族观念都以王朝正统和“大一统”的背景为根基。据此可知,魏书编纂()A创新体例独树一帜B铸就民族史学地位C秉笔直书影响深远D促进北方民族交融23有学者认为,汉末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萌芽发端期,纸的大量供应,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意境达到新的高度。支撑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A张仲景的实践B祖冲之的成果C王羲之的成就D顾恺之的创作2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春秋战国示意图所示相符的是()A商鞅在实行变法B出土了老子C长平之战发生在D都江堰修建于处25公元前 121 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大获全胜,控制了河西走廊,并在此地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些举措()A表明中央政府正式管辖西域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C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条件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二、综合题二、综合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回答: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2)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幅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3)在春秋时期,首先确立霸主地位的是谁?(4)请你将图二的诸侯国补充完整。ABCD (4)从图一到图二,主要诸侯国发生了什么变化?27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历久弥新,引导我们正确的价值追求。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材料二 “(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名人名言启迪思想智慧。下面名言分别反映出怎样的思想内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商君”推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请列举在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下,“商君”在经济方面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的两项内容。(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8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很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如四川人民开凿了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秦国挖掘了郑国渠。摘编自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之关系材料二:甲骨文字形表达的含义协三个“力”并列,表示合作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材料三:春秋晚期牺(xixi)尊战国时期农具复原图材料四:戮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关信息。(2)根据材料二,指出“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9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题为“中国古代的战马和骑兵”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这是他们收集到的史料,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材料一: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要求战马高 1.33 米,骑士身高 1.73 米以上。秦兵马俑的战马高 1.33 米,骑士身高 1.8 米以上,完全符合标准。秦国重视骑兵的建设,发展出强大而又高度正规化的骑兵部队,骑兵达到总兵力的六分之一。图一:秦兵马俑中的战马和骑士摘编自刘炜、赵春青等编著:看见中国: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材料二:汉承秦制,从中央朝廷开始就非常重视养马、用马。汉朝对于他们难以饲养的马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不仅是出于抵抗北方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军事目的,而且也是因为大量的皇室贵族和官僚豪族都需要马匹。史记大宛传记载“大宛国左右,马嗜苜蓿。汉使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葡萄”。图二:甘肃东汉墓出土的铜质汗血宝马摘编自葛承雍: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标识符号的新释材料三:魏晋时期,骑兵出现由北向南发展的趋势。北方地域辽阔,产马量大,所以骑兵最先兴起。南方虽然不适应骑兵作战,但为了应付较大的攻守范围,也没有忽视骑兵的建设,并且有独立编队,协同步兵作战。骑兵的装备也出现由轻装到重装的演变。图三:河南出土的南朝画像砖摘编自刘炜、赵春青等编著:看见中国: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骑兵部队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对秦国发展有何影响?(2)阅读材料二,概括汉朝重视“养马、用马”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通西域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总结南方地区骑兵得到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的骑兵发展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七年级(1)班同学收集到的史料有哪些种类?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的战马和骑兵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024-2025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练习2024-2025 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练习参考答案:参考答案:题号题号12345678910答案答案BDDBDBBABC题号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答案CCDCDADCBA题号题号2122232425 答案答案DDCAC 1B【详解】据题干“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它们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这种现象表明北京人有控制火的能力,即他们会使用火。这是因为木炭和灰烬是使用火后留下的直接证据,B 项正确;北京人已经学会渔猎,但是与题无关,排除 A 项;题干说的是北京人会使用火,没有体现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排除 C 项;题干说的是北京人会使用火,没有体现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D【详解】根据材料“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D 项正确;题干中“从采集到种植”,与选项“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 A 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B 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D【详解】据图片中文字信息“舜的故事:孝感动天”“大禹治水”,舜和禹都是中华民族传说中黄河流域的联盟首领,舜的孝道、大禹治水的勤劳智慧,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历史悠久,D 项正确;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体现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上,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A 项;先民与洪水抗争的场面反映的是“大禹治水”的场面,排除 B 项;尧、舜、禹时期推行的是禅让制,标准是贤德与否,与大禹治水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项。4B【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形势图”“秦朝三十六郡图”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因此材料反映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B 项正确;西周时期还属于奴隶社会,排除 A 项;秦朝的建立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两汉、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C 项;材料反映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没有体现民族关系的变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5D【详解】依据题干,四幅图片从左到右分别是司母戊鼎及铭文、刻有文字的龟甲即甲骨文、“汉并天下”瓦当、居延汉简,结合所学知识,只有图一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体现出青铜制造的高超工艺,故 A 不符合题意。四幅图片都只是反映了汉字演变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情况,不能完整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故 B 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造纸术在汉朝出现,而且四幅图片都不是以纸为书写材料,故 C 不符合题意。四幅图片从左到右分别是司母戊鼎及铭文、刻有文字的龟甲即甲骨文、“汉并天下”瓦当、居延汉简,属于实物史料,都有利于了解当时的历史,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6B【详解】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B 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7B【详解】根据题干图片“春秋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B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冶铁工具的进步,且铁制农具也不代表冶铁技术的成熟,排除 A 项;题干中没有涉及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前后耕地数量的变化,排除 C 项;题干图片春秋时期的铁农具和牺尊,都是用来农业耕作的,不是器皿,不能反映器皿使用情况,排除 D 项。故选 B 项。8A【详解】据材料“天子不能制约诸侯,诸侯不能制约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约家臣”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等级分封制遭到破坏,上级不能制约下级,A 项正确;材料反映春秋时期上下尊卑等级秩序被破坏,不能体现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排除 B 项;战国时期开始产生封建政治制度,排除 C 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9B【详解】据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了皇帝制,自称“始皇帝”,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皇权时代,B 项正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王权时代自此开始,排除 A 项;汉朝是继秦朝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排除 C 项;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0C【详解】根据题干“道路上挤满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人如同集市一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秦朝推行严刑酷法,C 项正确;秦汉帝国以“法”治天下,对基层社会治安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安制度。社会治安混乱与史实不符,排除 A 项;秦相李斯、汉相萧何分别为中央王朝制定过法典,将战国时法家的法经转化成具体而微的法律条文,即秦律和汉律。缺乏法治观念与史实不符,排除 B 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与国民素质相关的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1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是指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百废待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C 项正确;周武王伐商,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史称“武王伐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战国时期,秦国君主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史称“商鞅变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刘秀励精图治,出现了治世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2C【详解】根据题干“诸侯王的势力迅速膨胀,渐有不臣之势”,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C 项正确;借势扶持同姓王与汉武帝无关,排除 A 项;大量释放奴婢的是汉高祖和光武帝,排除 B 项;组织武力削藩的是汉景帝,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3D【详解】据题干中的“目睹耕作的艰难和百姓的疾患”“以安定平和的形式推行统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农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减轻刑罚,D 项正确;合并郡县,惩处贪腐,裁减官员,这三者虽然也是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但都与题干“目睹耕作的艰难和百姓的疾患”无关,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14C【详解】根据材料“西汉从西域康居等地不断引进良种马,使汉马既杂胡马,马乃益壮出现了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的繁荣局面”等信息可知,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的动力,西汉时,边境上经常受匈奴侵扰,匈奴长于骑射,所以为了对抗匈奴,汉代一直重视发现骑兵,骑兵不可或缺的当然是优秀的马,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张骞通西域后,引进西域的良马,增强了西汉的军事实力,C 项正确;汉武帝派卫青等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武力威胁,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A 项;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物种的交流,没有体现西汉王朝的鼎盛,排除 B 项;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5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擅长针灸治病,D 项正确;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排除 AB 项;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B 项;扁鹊总结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6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三家分晋是战国时期的历史,A 项正确;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排除 B 项;甘英出使大秦也是东汉时期,排除 C 项;“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7D【详解】通过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一致之处是赤壁之战中在作战失利的情况下,遭遇到疾病影响,损失严重,故疾疫暴发加剧战局变化,D 项正确;东汉末年,北方政治经济优势大于南方,排除 A 项;材料没有说明赤壁的疾病扩散到北方地区,排除 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8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以刘禅为帝的蜀汉朝廷并未批准在成都给诸葛亮立祠”可知,刘禅在诸葛完逝世后试图消除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提高皇帝的影响力,因此出于政治需要未批准在成都给诸葛亮立祠。诸葛亮体现的是忠君爱国思想,两晋统治者和清朝统治者为了倡导忠君爱国思想,因此为诸葛亮立祠,这说明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朝代发展及统治需求有关,C 项正确;刘禅出于提高皇权的目的,未批准在成都给诸葛亮立祠,而非不认可其贡献,排除 A 项;两晋统治者修建孔明庙体现了其尊孔崇儒的政策,对题干信息概括不全,排除 B项;是否为诸葛亮立祠与政治需要有关,与国家实力和政府治理水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项。故选 C 项。19B【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信息“曹操、袁绍等割据势力”到“魏蜀吴三国鼎立”再到“西晋完成统一”可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 项正确;魏晋时期政权并立与题干中的“西晋”不符,排除 A 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与题干中“曹操、袁绍”和“西晋”不符,排除 C 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不能完整的反映题干中所有的示意图,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0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苻坚是氐族人,他所在的国家前秦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苻坚即位以后,“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命人举行了养蚕之礼”,说明前秦的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A 项正确;苻坚在位时期,前秦统治的区域在北方,这些政策并不能直接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 B 项;在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大败,因此,C 项表述有误,排除 C 项;前秦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影响,采纳和实施了中原汉族传统的国家礼仪,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锐意改革,这些措施使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但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并没有消除,过于绝对,排除 D项。故选 A 项。21D【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汉、唐代、北宋三个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逐渐减少,而南方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逐渐增加,并超过北方,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人口南迁,D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安史之乱前,北方经济水平超过南方,排除 A 项;人口迁移(南移)促进了江南开发,而不是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南方人口超过北方,C 项不符题意,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2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齐史学家魏收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北方民族正史魏书,书里所传递的历史思想、民族观念都以王朝正统和大一统的背景为根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动荡时期,北齐是少数民族政权,当时北齐少数民族政权史官魏收重视强调的历史思想、民族观念都以王朝正统和“大一统”的背景为根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历史表述体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认同,推动了当时北方民族交融,D项正确;史书的体例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断代体等,题干并未说明体例创新,排除 A 项;史记关于少数民族历史的记述,主要采取民族史传的形式,因此这里铸就民族史学地位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秉笔直书是指对如实的记载历史,直言不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3C【详解】由题干材料“汉末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萌芽发端期,纸的大量供应,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意境达到新的高度。支撑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 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排除 A 项;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排除 B 项;顾恺之是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4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发生在图示,A 项正确;所示区域位于山西境内,而老子是楚国人,代表作是老子,排除 B 项;长平之战发生在山西境内,与相符,排除 C 项;都江堰位于是四川境内,而处是山东,排除 D 项。故选 A 项。25C【详解】据题干“公元前 121 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大获全胜,控制了河西走廊,并在此地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由张骞在公元前 138 年,公元前 119 年两次出使西域开辟,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条件,C 项正确;中央政府正式管辖西域是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体现了因俗而治是指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 B 项;地方割据,就是实际独立的地方政权,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与汉朝在西域的管理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6(1)周天子势力衰微;强大的诸侯国想称霸。(2)图一:春秋;图二:战国。(3)齐桓公。(4)ABCD燕秦楚齐(5)赵、魏、韩三家分晋;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详解】(1)原因:据材料“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据材料“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强大的诸侯国想称霸。(2)图一:据材料图一可知,图片上的“周、晋”等字样,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形势图。图二:据图二“韩赵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形势图。(3)首位霸主: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是齐桓公。(4)补填:据图二“A”可知,A 为燕国;“B”处于黄河中游是秦国;“C”处于长江流域的是楚国;“D”处于山东半岛,且位于渤海湾的是齐国。(5)变化:据所学可知,从图一到图二,即从春秋到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赵、魏、韩三家分晋;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27(1)内涵:老子: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孟子:强调做人要有原则,不卑不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3)学派:法家。经济措施: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4)态度: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这些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于提升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有着重要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内涵:据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是道家老子的观点,核心思想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根据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是孟子的观点,孟子儒家思想代表,他强调做人要有原则,不卑不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等。(2)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使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的仁政、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等,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被不同的统治者采纳和实践,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流派在后世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后世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3)学派:据材料二“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所以,商君“内立法度”表明他推崇的是法家思想。经济措施:根据所学可知,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4)态度:据材料三“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控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这些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对于提升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有着重要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28(1)信息: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中国自古以来重视防治水旱灾害,兴修水利。(2)特点:集体耕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3)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4)重要因素:统治者的政策;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技术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等。【详解】(1)信息:据材料“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据材料“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视防治水旱灾害,兴修水利。(2)特点:据材料“协”“三个力并列,表示合作”可知,甲骨文的“协”表示合作,即集体耕作。原因: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3)新现象:据材料“春秋晚期牺尊”“战国时期铁农具复原图”可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措施:据材料“戮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重视农业发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4)重要因素:据材料一、四可知,经济发展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关,如重视兴修水利、商鞅奖励耕织;据材料三可知,与生产工具的革新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有关。因此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政策;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技术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等。29(1)特点:强大而又高度正规化;影响:开疆拓土,巩固统一。(2)原因:出于抵抗北方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军事目的,皇室贵族和官僚豪族都需要;作用: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表现:有独立编队,协同步兵作战;骑兵的装备也出现由轻装到重装的演变。时代特征:北方民族大交融。(4)种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影响:社会发展,战争形势,统治者政策。【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秦国重视骑兵的建设,发展出强大而又高度正规化的骑兵部队,骑兵达到总兵力的六分之一。”可知,秦国的骑兵部队强大而又高度正规化;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骑兵部队的建设,有利于秦朝开疆拓土和巩固统一。(2)原因:根据材料二“汉朝对于他们难以饲养的马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不仅是出于抵抗北方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军事目的,而且也是因为大量的皇室贵族和官僚豪族都需要马匹。”和所学可知,汉朝重视“养马、用马”是出于抵抗北方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军事目的,另外皇室贵族和官僚豪族都需要;作用:根据材料二“大宛国左右,马嗜苜蓿。汉使张骞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葡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表现:根据材料三“南方虽然不适应骑兵作战,但为了应付较大的攻守范围,也没有忽视骑兵的建设,并且有独立编队,协同步兵作战。骑兵的装备也出现由轻装到重装的演变。”可知,南方地区骑兵得到发展的表现有独立编队,协同步兵作战;骑兵的装备也出现由轻装到重装的演变。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内迁,这一时期的骑兵发展体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4)种类: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图一、二、三,都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一、二、三都属于文献史料;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战马和骑兵发展,受到社会发展,战争形势,统治者政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练习题.rar)为本站会员(qxx12356)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统编版 > 七年级上册(2024)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